這裏灘青水秀,環境優美,氣候溫和,資源豐饒,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這一海域水流緩平,食物豐富,尤其是灘麵的沙蠶、泥螺以及水中的魚蝦成為鱘魚食之不厭的活食。
這裏又是長江水、黃河水和太平洋海水的交彙活水區,海底近百個大小沙洲綿延相連,數百條寬窄不一、深淺各異的槽溝呈扇形直通大洋深處,成為中華鱘進出大海的通道。
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也有著頂級的生態係統,科學界首次在這裏發現的蜻蜓新品種,證明了保護區是典型的生境。
區內還有頂級生態係統的指示生物水母,有地球之肺的灘塗,有迷人的沙灘、奇沙、藍天、白雲等,它們以各自嬌媚,鑲嵌在黃海海區,為中華鱘保護區增添了無限風光。
保護區現有野生動物701種,其中無脊椎動物220種,脊椎動物481種。遠古以來,中華鱘作為我國特有物種,一到春夏季節,野生中華鱘都會結伴來此水域棲息育肥。
自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後,保護區與農業部門一起共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對中華鱘進行保護。
實行全江禁捕和限製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製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並幫助漁民轉產轉業。
《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後,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母鱘和幼鱘洄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產卵種群。
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開展中華鱘科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後不久便開始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和幼苗。
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提高,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均能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能舉報,市場上經營中華鱘的行為已經絕跡了。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對中華鱘采取了全麵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進程,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
中華鱘物種數量已開始回升,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拓展閱讀
中華鱘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的地層,很多種類在地球的演變的長河中滅絕了,隻有極少數殘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為人們認識的共有25種,其中我國分布的有8種。在我國的遼寧和河北也曾於晚侏羅紀到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範圍廣泛,北至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至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隻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