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橋是華首台景區的主要景點,它是一座單拱石橋,橋麵為青麻石條砌成,柱頭均雕有花紋承四方體。
相傳蘇東坡到羅浮山,酒後巧遇一村姑,詩興起,吟道:“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後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待蘇東坡回頭看時,卻突然傾盆大雨,溪水暴漲衝走了回去的木橋。蘇東坡方知是遇到了仙姑,此後,人們把此橋叫做“會仙橋”。
酥醪洞景區位於羅山北、浮山南的深穀之中,形如釜底,又稱“神仙古洞”“山中蓬萊”“世外桃源”。洞中名勝古跡有酥醪觀、逍遙台、鬆蔭亭、小蓬萊、白水門、撥雲寺、忘機石、七娘潭、煮石處和凝碧潭等。
酥醪洞被稱為“神仙古洞”和“洵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它後倚青山,前臨荷沼、旁有兩山,左台右亭十分壯觀。
飛雲頂景區大都是在海拔500多米的山上,最高峰是羅浮山的頂峰。白天登上飛雲頂,羅浮山美景,盡收眼底。
洞天奇景是羅浮山最具道教文化特色的旅遊景觀。這裏指的洞並非洞穴,是由幾座山峰和一些古樹自然環抱而成的小天地,道教稱之為洞或洞天。
洞中清靜幽香,泉水淙淙,古木森森,鳥語花香,蟬鳴蝶舞,景色迷人。洞景最佳的有朱明、華首、白鶴、黃龍和酥醪等洞。
眾多的道家洞天,是曆代神仙道士修煉的“洞天福地”,也是文人墨客神往並為之傾情的地方。
白鶴觀位於衝虛觀西,創建於東晉,原是葛洪修道的東庵,因此地常棲白鶴而改名為白鶴觀。觀前右側噴泉水池有巨石,上刻“第七洞天”。
放生池位於白鶴觀前,呈半月形。池內有隸體石刻“源泉”。《羅浮山誌》記載:“唐玄宗命天下州郡皆置放生池一所。”放生是釋放魚鳥等動物,以示有恩。後來善男信女遂將放生奉為善舉。
洗藥池成八角形狀,相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當年洗製中草藥的地方。葛洪在羅浮山修道煉丹,采藥治世,廣集驗方,著作有《<抱樸子·仙藥>內外篇》、《肘後備急方》等。
葛仙祠供奉著葛洪和鮑姑。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葛洪13歲喪父,生活貧寒,自幼好學,徒步到各處借閱書籍。上山砍柴購買紙筆,夜間常以柴火照明,讀書抄錄。
葛洪知識淵博,撰寫的著作很多,又善於辯論玄理,分析得非常精辟細致。
他繼承並發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煉丹術,總結了自己在研製金丹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撰寫而成《抱樸子·內外篇》一書,既確定了我國的神仙理論體係,又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從而使羅浮山逐漸成為嶺南道教名山。
其夫人鮑姑,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之女,精通針灸,善於以“越井岡艾”治疣瘤諸疾。據史料記載,鮑姑得屍解之道,與葛洪一同登仙,葬於羅浮山石子岡。
梅花山位於羅浮山朱明洞景區大門的左側,是羅浮山最大的賞梅之處。每年十二月起,千棵梅樹枝頭綻開簇簇香雪白花,傲寒盛放,與羅浮山這神仙洞府和青山綠水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拓展閱讀
據傳,東晉時,衝虛觀道士黃野人終日隨師葛洪左右,入夜卻不知師去向。道士一早清掃山道,聽見葛洪與其嶽父鮑靚高談闊論。往前一看,見一對燕子飛出,聲音消失。觀察數日,情況都一樣,便約小道士伏在岩下觀看,依然如此。後人在此建燕子亭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