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小廬山——鼓山(1 / 2)

左海小廬山——鼓山

鼓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

鼓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鼓山景區以古刹湧泉寺為中心,東有回龍閣、靈源洞等景;西有洞壑數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羅漢台、香爐峰等;北有大頂峰、白雲洞等。這些景點主要由花崗岩經長期剝蝕、風化、崩塌、堆積而成,千姿百態,構成蟠桃林、劉海釣蟾、玉筍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觀。

登山古徑是古時登鼓山之道。從山麓下院登上2000多級台階,經過“七亭七裏路”就可到達湧泉寺山門。

第一亭是“東際亭”,過廨院即是東際橋,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上99級石階至“仰止亭”。此後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

第二亭是“石門亭”,由於此處溪水淙淙不絕於耳,故古名為“聽濤觀瀑亭”。

第三亭是“乘雲亭”,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

第四亭是“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台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半山亭”後有石刻“桃岩洞口”,往東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

第五亭是“茶亭”,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據說清朝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籲籲。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字 “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

第六亭是“鬆關亭”,附近有石刻一筆“壽”、 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

第七亭是“更衣亭”。過“鬆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摩崖題刻是鼓山的一大特點,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曆代名人的題刻。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餘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0多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

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公元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道:“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孟秋八日遊靈源洞。”

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大頂峰磐石上的“天風海濤”四個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巨大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摩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

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裏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十八景》,刻於達摩洞外的一麵岩壁上,它們分別是達摩麵壁、南極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

倚靠著木質欄杆極目遠眺,華燈初上的榕城夜景盡收眼底,陣陣涼風吹來,令人仿佛置身仙境,這是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觀景台。觀景台建在鼓山上,與姐妹樓毗鄰,采用進口鐵杉,經防腐處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結實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