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小廬山——鼓山(2 / 2)

湧泉寺山門東邊,有一石砌拱門,上書“靈源深處”。傍崖而下石階,中裂一澗,有似石洞,故名“靈源洞”。因為“喝水岩”石刻,這一帶又統稱“喝水岩”。

白雲洞位於鼓山西北,風池山西側,因洞在海拔700多米處,常常是“白雲混入、咫尺莫辨”故稱“白雲洞”。

磨溪景區位於福州市鼓山東側快安村,原名龍溪,發源於鼓山,因水源豐富,清朝道光年間全盛時沿溪處處磨坊,故名“磨溪”。

溪水時而曲折迂回,時而直瀉而下。“人在石上走,水在石下流”。溪中大大小小岩石,被溪水衝刷得幹幹淨淨,不停地流水隨著不同落差,發出各種響聲,有琴聲、鑼聲、鼓聲等。尤其龍潭深邃,水色透明,泉水從高處落下,響聲更加清脆。

順溪進山,兩山對峙,東邊山上高山寨和茶園像是世外人家。對岸溪中一岩石宛如一頂紗帽,其上種著一棵榕樹,枝葉茂盛,叫“紗帽潭”。

磨溪東邊另一條小溪,泉水不斷地從高山寨流下,經過重重疊疊岩層,構成優美的畫麵。磨溪西側,路旁有一組岩石構成的山洞,上刻“龍溪古跡”。洞口上方刻有“無為而成”。

橫穿過磨溪,一條小路可上山坡,路旁一塊岩石像青衣學士拱手溪邊,岩石上刻著“南宮拜石”。溪旁還保留一塊磨盤石,這是從前放水輪車的地方。後來這裏修起了攔水壩,成為一個小水庫。

如今,磨溪已成為福建省最成熟的戶外自然岩壁攀岩場,可以說,福州磨溪景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成熟天然攀岩場所。

湧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穀,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簷淩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迦牟尼三世佛不著梵服,隻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曆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寺之寶。

湧泉寺曾為我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現在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版20000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手抄經書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在塔的背後安放著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像,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現放生池內放養著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

拓展閱讀

傳說,很久以前,鼓山原叫“白雲峰”。當時有一對練武的年輕夫婦,在與惡龍搏鬥時生下一子。嬰孩被南海觀音救下,小孩從此皈依佛門,法號神晏。長大後神晏來到白雲峰,一陣風過,山上岩石咚咚作響,暗道:好一個鼓山!後來人們便稱此山為“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