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晚照——驪山(2 / 2)

金沙洞是唐玄宗和楊玉環在驪山的一個秘宮,俗稱幽洞,是他們避開眾人獨自秘密會聚的一個山洞。明英宗正統年間,書生劉瑞五探奇冒險,從而揭開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楊貴妃及眾宮娥的白玉雕像,楊貴妃靦腆羞澀,唐玄宗含情脈脈,無不栩栩如生。

烽火台是古代戰時傳遞戰報、調兵的設施。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叫褒姒,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於是周幽王便采納了奸臣虢石父的計謀,無故點燃狼煙,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當眾諸侯汗流浹背趕來時,見到的卻是烽火台上的燈紅酒綠,歌舞升平,於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哧”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母宮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曆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而修建的。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而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記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傑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曆六月十三,四方群眾攜床單幹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襲至今。

老君殿始建於唐代,老君即老子。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並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

相傳唐玄宗遊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降聖閣”,又稱“朝元閣”,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傑作。

三元洞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三元洞有幾個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宮、地宮、水宮”三元,其最奇特之處是洞內有五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裏吹。

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晴,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流光溢彩,嫵媚動人。

石甕穀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穀,山勢險峻,溝大穀深。古語雲:“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衝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穀。

穀長深邃,上下曲折,幽穀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石甕穀東邊建有石甕寺。

遇仙橋位於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甕穀中,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穀感其風景優美,宿於石甕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是唐代所建,距今已上千年曆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到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長生殿也叫集靈台,在晚照亭東,是唐代華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後來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休閑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於《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那段愛情遺事。

拓展閱讀

很早以前,天的一角塌了下來,女神驪山老母來到人間補天。她的兩個女兒也騎著飛馬幫母親煉石補天,可是天地間仍有一些縫隙。大女兒化成一條長堤擋住洪水,飛馬化成一座大山陪伴大女兒。因飛馬長得特別俊秀美麗,後來人們都親昵地把這座山叫作“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