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綠洲——沙坡頭(1 / 1)

沙漠綠洲——沙坡頭

沙坡頭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西部的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東起二道沙溝南護林房,西至頭道墩,北接騰格裏沙漠,沙坡頭段向北延伸,沿“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基線向東北延伸至定北墩外圍,南臨黃河。

沙坡頭保護區自然形成的一條由西南至東北走向的狹長弧形沙丘地帶,包蘭鐵路橫貫其間,地勢由西南部向東北傾斜,自然地理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

沙坡頭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沙漠自然生態係統,特有的沙地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繁衍的環境。本區是亞洲中部和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係的交彙地帶,為荒漠和草原間的過渡,生物種類及生態過程具有明顯的過渡特點。

沙坡頭保護區主要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等,占寧夏回族自治區種子植物的1/4。

沙坡頭保護區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植物有裸果木、沙冬青和胡楊。阿拉善地區特有植物有阿拉善堿蓬、寬葉水柏枝和百花蒿。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植物共計60多種。

沙坡頭保護區的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脊椎動物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總數的12%。

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和大鴇;二級保護動物有灰鶴、蓑羽鶴、白琵鷺、荒漠貓、猞猁、鵝喉羚、岩羊等;脊椎動物有賀蘭山岩鷚、北朱雀、文須雀、長尾雀、短耳鴞等。

保護區的濕地可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型。保護區的天然濕地由河流和沼澤湖泊組成。黃河從沙坡頭流過,與生活在岸邊和水中的生物共同構成河流濕地生態係統。

由於黃河流水大量滲入地下,儲於沙礫層中,形成地下水豐富的含水層。在低地,地下水溢出,形成相當麵積的沼澤,主要分布於馬場湖、高墩湖、小湖和荒草湖等。

保護區人工濕地是人類活動形成的濕地,這類濕地主要是魚塘。保護區的濕地植物有水生和濕生兩大類,占保護區植物種類的四分之一。保護區的水生植物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整株沉於水下,為典型的水生植物。他們的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細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氣體、營養物質和水分;葉綠體大而多,適應水中的弱光環境;無性繁殖較有性繁殖發達。這類植物在保護區的代表種類有狸藻、茨藻等。

浮水植物:葉片漂浮水麵,氣孔分布於葉片上麵,維管束和機械組織不發達,無性生殖速度快,生產力高。保護區代表種類有浮萍和眼子菜等。

挺水植物:植物體挺出水麵,機體細胞大,通氣通水性能好。保護區代表植物有香蒲等。

保護區的濕地植被可劃分2個植被型組,3個植被型,6個植被亞型,11個群係。

濕地是多種脊椎動物類群的棲息地,保護區的濕地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種類都是鳥類。其中一級有玉帶海雕和白尾海雕;二級有鶚、大天鵝、灰鶴、蓑羽鶴和白琵鷺。

保護區濕地具有向人類持續提供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的潛力,並在蓄水抗旱、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起重要作用。

濕地的實際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蓄水灌溉:沙坡頭地處中亞內陸,為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降水少,蒸發量大。黃河在沙坡頭流過,為當地發展農業,糧食生產提供保障。

漁業:沙坡頭的漁業是當地經濟收入來源之一。魚塘養的魚類主要是草魚、鯉魚和鰱魚,為當地經濟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也在補充當地群眾動物性蛋白方麵有重要作用。

維持生物多樣性:濕地是多種動物種類棲息、生長、繁殖和發育的良好生境。尤其在荒漠地區,更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係統,在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麵意義重大。

保護區植物種類繁多,濕地的植物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保護區有脊椎動物近200種,見於濕地環境的有100多種。沙坡頭的濕地不僅是眾多水禽的棲息繁殖地,而且是相當多鳥類遷徙中的停息地。

保護區的濕地生態係統是荒漠生態係統的子係統,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子係統,也是除農業生態係統外生物生產力最高的子係統。

荒漠生態係統的能量轉換、物質循環與這個子係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尤其是變暖、變幹,水、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湖泊完全幹枯,依賴於這些濕地的動植物就會消失。

拓展閱讀

沙坡頭保護區充分利用“地球日”、“愛鳥周”、“科技周”和“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紀念日,向社會各界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維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