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名勝——興隆山
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東南的榆中縣西南隅,南靠臨洮,東臨定西,西北與蘭州毗鄰,屬祁連山的東延餘脈。起伏的山巒與敦厚的森林植被,構成了興隆山壯闊美麗的圖景。興隆山的雄偉,在於千嶂逶迤、勢若奔騰;其險,在於峰巔路轉、塔懸道奇;其幽,在於林木蔥蘢、四季常青。
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隆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多處景點,宛如瑪瑙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這既是大自然賜予人世間的遊覽勝景,也反映了曆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創造精神。
興隆山風景如畫、氣候怡人,這裏奇峰疊翠、飛泉流湍、森林蒼鬱、風景旖旎。暖春翠峰聳立,盛夏白雲飄渺,仲秋萬紫千紅,初冬蒼翠如黛。興隆山保護區山脈係祁連山山係東延部分,由馬銜山係的高中山群所組成,主要山脈有馬銜山、興隆山和棲雲山。馬銜山與興隆山南北對峙呈馬鞍形,興隆山、棲雲山兩座主峰由馬銜山分支曲折而來。山體長約37千米,山勢走向呈西北向東南,地勢南高北低。馬銜山主峰是黃土高原範圍內唯一超過3600米的高峰。山體過境後,向東延伸終止於浩瀚的黃土丘陵。
在大地構造上是介於秦嶺地槽係和祁連山地槽係之間,秦祁台塊上的孤島狀的石質山地,次級構造單元為青石嶺至馬銜山橫斷帶,馬銜山褶穹和興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紀前隆起,經過加裏東、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運動的影響,到了第四紀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脈水係。
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山地因受造山運動的顯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體複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穀,溝穀縱橫。
河床降落比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狀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齒狀。山體兩側與黃土高原鑲嵌,多為黃土剝蝕地貌,主要地形形態有高山和深穀。
興隆山保護區地處東亞大陸內地,按全國自然區劃氣候分類為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屬高寒半濕潤性多雨氣候。主要特征表現為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春季幹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幹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興隆山保護區河流水係發育比較健全,長年流水的河道有興隆峽、龕穀峽、徐家峽、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溝、官灘溝、新營、黃坪、馬坡、銀山等長流水河道,均發源於馬銜山和興隆山。其中興隆峽徑流量最大,徐家峽流量最小。
地下水資源主要埋藏在馬銜山山前衝積、洪積傾斜平原及河穀平原,發育在馬銜山以北斷坳之上,構成的一個半封閉水文地質盆地之間,儲存於上更新統礫卵石層中。
因第四係隔水地板是傾斜的,傾斜方向與地下水流向一致,當下遊大量開采時,上遊埋藏深的靜儲量可轉化為動儲量流向下遊。興隆山保護區內土壤主要是石質山地發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栗鈣土和新積土。沒有完整的分布帶,往往是由於坡向的關係成地帶性土壤複區。
峽中山坡因地勢較高,降水多,氣溫低,蒸發弱,植被蓋度大,土壤主為灰褐色。由於地勢和坡向的差異,引起氣候和植物的變化,發育著不同的淋溶灰褐土。
陰坡林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主要為千枚岩、玄武岩、砂礫岩、火山岩等殘積物、坡積物以及黃土物質等。一般肥力較高,但土層較淺。
陽坡次生林地和灌叢地的地帶性土壤為碳酸鹽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與陰坡相同,但由於處地坡度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發快,而碳酸鹽反應強烈,多呈堿性,有機質含量低,肥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