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良藥——雲南黃連(1 / 2)

苦口良藥——雲南黃連

相傳有一天,我國清朝的光緒帝突然得了一種怪病,胸腹熱脹、嘔吐不止、湯水不進。文武大臣們個個心急如焚。

有位姓龔的禦醫黃連見情況緊急,想起了以前聽他師傅說過,大山深處有種開綠色花的小草能治熱病。於是,黃連便到雲南的大山深處尋找他的師傅。

他找到師傅時,看到師傅在這大山之中開了一個草藥園。那裏麵種著數百種中草藥,師傅每天都精心地管理著這些草藥。師傅聽黃連說完皇帝的病症後,便拔了一些綠花小草給黃連。

黃連回宮以後,就熬了一碗草湯給光緒帝喂下去。誰知皇帝的病情很快就得到明顯減輕,服用幾次後竟然痊愈了。

光緒帝聽說是用這種黃綠色的小草治好了他的病,連聲讚揚,因這種草藥是禦醫黃連所尋的,就把這種草藥取名為“黃連”。後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黃連醫皇帝”的歌謠:

良藥苦口數黃連,綠花禦用醫皇帝。

清熱解毒除沉屙,苦盡甜來百年方。

雲南黃連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厘米至30厘米。根狀莖彎曲成鉤狀,表麵深黃色,皮質粗糙,多為單枝結節狀,節間短,體細小、質硬易斷。

節間密、節部密生多數須根,年份越高的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少,但根莖較粗大。

雲南黃連的葉叢生,三出複葉,葉柄長5厘米至25厘米。葉片呈披針形或狹卵形,稍革質,長6厘米至16厘米,寬3.5厘米至6.3厘米。

中央小葉呈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長5.5厘米至15厘米,寬2.2厘米至5.5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小葉柄,狹卵狀橢圓形,裂片偏斜,先端急尖,邊緣具刺狀齒。側生小葉無柄或有短柄,呈斜卵形,葉脈兩麵突出,僅脈上有微柔毛。

雲南黃連有花葶,高10厘米至30厘米,聚傘花序有花三四朵,苞片呈橢圓形,羽狀深裂。其花淡黃綠色,萼片呈橢圓形,長七八毫米。花瓣呈匙形,長5.4厘米至6厘米。

雲南黃連雄蕊多數,花柱外彎。其果實是由8粒至15粒較原始的半開啟類型的離生心皮發育而成的葖果。蓇葖長7毫米至10毫米,近無毛;種子細小,多數,呈黑褐色。雲南黃連通常春季開花,夏初果實成熟。

雲南黃連的果實心皮的腹縫線上著生有兩行相間排列的倒生胚珠,12枚至16枚不等。一個果內含有4粒左右成熟種子,呈棕褐色,長橢圓球形並稍有彎曲,表麵有縱向條狀花紋。

雲南黃連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壽命長達10年以上。花序軸通常在每年1月至2月從根莖頂端總苞中抽出,20天至25天內長至離地麵不超過10厘米高,在花序軸長高後的10天左右,幼花成熟,花期約15天。

雲南黃連每個頂芽分化為一個花序或兩片幼葉或兩條黃色的營養繁殖體,而腋芽隻長出覓養枝或幼葉。從頂芽和腋芽生出的覓養枝頂端又著生一個花序或一至兩個營養芽,節部生須根並再長出新的覓養枝,由此沿地麵枯枝落葉層或腐殖質層匍匐漫延。

覓養枝節間長1.15米至2.15米,從一個腋芽生出的覓養枝可在離母株根莖0.3米的範圍內構成多分枝無性係。其中最長可分化為12個覓養枝,離母株最近的2個至4個節間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為棕褐色根狀物,著生須根的節部膨大成球形或橢圓球形,其上的腋芽又散生出新的覓養枝。

隻有在整個營養繁殖體係最末端的覓養枝頂端才萌生出土幼葉,自然條件下覓養枝極少與母株發生斷裂。

雲南黃連的地下根莖較瘦小,覓養枝不甚發達,大都出土成“蘆頭”,在母株周圍未形成致密的多分枝結構,有部分實生苗,居群內個體散布在林下,為群落中的伴生種。各居群間甚至居群內在葉的形狀、顏色、斑紋、大小以及覓養枝發生和發展等方麵也有較大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