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舜寬以待人做首領

堯從少年時代開始治理天下,已經做了七十多年的首領了。到86歲那年,他覺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於是向各地發出公告,號召人們推薦賢能的人。

沒過多久,人們就推薦虞舜做他的繼承人。據說虞舜姓姚,名重華,冀州,就是現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雙目失明,母親早去世了。盲人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取名叫象。

象好吃懶做而且非常傲慢,經常在父母麵前說異母哥哥虞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虞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父母的全部財產。

虞舜並不介意這些事。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堯聽了人們的介紹,決定先考驗考驗虞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虞舜做妻子,並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眾一起幹活。

虞舜結婚以後,帶著兩個妻子一起去種地幹活,同時依舊孝順父母,關心弟弟。大家都說他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曆山腳下去種地。原來,那裏的農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鬧得不可開交。虞舜一去,農民們就互相謙讓,你幫我,我幫你,把生產搞得很好。

虞舜到雷澤地方去捕魚。

本來,那裏的漁民經常為了爭奪房屋而打得頭破血流。虞舜一去,漁民們就互相推讓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

虞舜到河濱去燒製陶器。原來,那裏的陶工幹活粗製濫造,陶器的質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們就認真工作,製作出來的陶器十分精美。

虞舜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跟隨著他,擁護他。

虞舜的瞎爸爸和弟弟象聽說虞舜得到這麼多東西,又起了壞心。有一回,虞舜的瞎爸爸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瞎爸爸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

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但梯子已經不知去向。

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兒也沒受傷。

虞舜的瞎爸爸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掏井。

舜跳下井去後,瞎爸爸和象就在地麵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

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瞎爸爸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

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他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瞎爸爸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唐堯聽說虞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則帶著一班人到各地去巡視。

唐堯視察各地回來之後,就把部落聯盟領袖的職權全部讓給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養老。這在曆史上就叫做“堯舜禪讓”。

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夢想小啟迪

大多數賢德之人,或者科學巨匠、發明家、文學藝術家,都有一顆愛國、愛家之心和不同凡響的道德修養。這種品德所顯示出來的力量,是他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取得最後成功的主要動力。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為了使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部落聯盟首領舜派大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領命後,毅然辭別了與自己新婚才三天的妻子塗山氏,帶著村民們來到治水工地——積石山,投入到了緊張、艱難的治水工程中。

大禹一邊指揮大家,一邊帶頭幹起了重活。太陽火辣辣地烤著,汗水不住地從他額頭上滾下來。

十個月後,一條河道挖通了,隻聽“嘩”的一聲,河水從上遊飛奔而下,人們興奮地歡呼起來。

而此時,禹的妻子已經懷孕,眼看就要分娩了。她日日夜夜盼望禹能歸來,但等到的卻總是失望。

終於,孩子生下來了,是個男孩,但是禹仍然杳無音信。無奈,他的妻子隻好托人給禹捎口信,讓他抽空回家一趟。

正在治水的大禹聽說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非常高興,但是他沒有回家,而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治水工程中去。

大山被鑿通了,幾段河道也開通啟用了,禹高興地給兒子取了個有意義的名字——“啟”。

這時,跟著禹治水的村民們都覺得大功告成,可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

但是禹知道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麵,於是他絕口不提回家的事。大家慢慢地有了些怨言,連幹活也漸漸懈怠了。

禹見到這種情景,便對大家說:

“我知道你們都很想家。我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誰不希望能待在家裏陪著老婆孩子好好過日子?可我們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阻止洪水,讓子孫後代不再受洪水的禍害嗎?我們可不能辜負父母兄弟對我們的期望啊!”

眾人聽了,都深受鼓舞,決心與洪魔抗爭到底。

有一天早晨,大禹巡視治水情況時路過自己的家門,聽見妻子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

大禹想進去勸解,卻又怕妻子嘮叨個沒完耽擱了治水,便悄悄地走了。

後來,大禹再一次經過自己的家門,看見家中煙囪冒出的嫋嫋炊煙,又聽見妻子與兒子的笑聲。

本想進去看看,但一想到重任在身,就又橫下心繞過家門,向工地奔去。

幾年後的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再一次路過自己家附近,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簷下避雨,他多想進去看看自己的妻兒老小啊,但想著肩負的重任,他放棄了這個念想。

這時,屋裏突然傳來的妻子的說話聲。隻聽妻子對兒子說:“你爹爹治平了水患就會回來。”

大禹聽了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他雨也不避便冒雨上路了。

就這樣,大禹為了治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竟然沒進去看看。

十三年過去了,河道全部被開掘、疏通了,水患終於消除了。當山洪暴發、黃河水滾滾而下的時候,開通的河道就會順利地將洪水疏導分流,引入大海。

禹和妻兒以及村民們站在河邊,看著被馴服的洪水順著河道滾滾流去,滿心喜悅。

夢想小啟迪

大禹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那不辭辛勞為國為民的優秀品質,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重要的精神寶藏。

屈原大夫憂國憂民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是楚國人,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傑出的思想家和愛國者。

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楚懷王登上寶座以後,屈原被召入宮中,任左徒,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兼管楚國的內政外交。

每逢懷王問他的政治見解,屈原總能侃侃而談。由於見解獨到,屈原深得懷王信任。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大,常對楚、齊、燕、趙、韓、魏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六國正在蘇秦的奔走遊說下“縱向聯合”抗秦,一時使強秦不敢輕舉妄動。

趁著列國間戰事較少這個機會,屈原向楚懷王提出“整頓吏治,改革律令,以及限製舊貴族權力,獎勵軍功、農耕,學習商鞅變法”等一係列改革措施。

屈原的主張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卻侵害了有權勢官員的利益。他從此遭到了一些小人的排擠和陷害。糊塗的楚懷王聽信別人說的壞話,罷免了屈原的官職,把他流放到漢北。

公元前296年,懷王死了以後,頃襄王登上君王寶座。朝中的大權由公子子蘭和大夫靳尚掌管,他們整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敗。流放中的屈原不顧年邁體衰,再次上京城規勸楚頃襄王。這次,屈原又被流放到更加偏遠的楚國邊疆,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頃襄王流放的第十九個年頭,秦國的大將白起,率大軍一舉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國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墳被秦兵挖掘、焚毀,頃襄王倉皇地把首都遷到陳城,即今河南淮陽。

得知這些事後,62歲的屈原踉踉蹌蹌地走到汨羅江邊,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老淚縱橫。

他撕扯著自己的頭發,雙手高舉,大聲地責問:“天啊,你怎麼這樣的不公?難道你真的要滅楚國,滅我屈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