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國無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屈原於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憂憤地投入汨羅江,即今湖南東北部,與楚國人民永別了。
夢想小啟迪
熱愛祖國,是一種最純潔和最高尚的情感。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能夠為了國家的安危貢獻自己的畢生力量。屈原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解釋了愛國的真正含義。
藺相如完璧歸趙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給趙王,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騙人,不想將璧送過去,但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來侵犯,不由得左右為難起來。就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召見了他,藺相如認為還是答應秦國的要求為好。趙王很滿意他的分析,問他誰可以出使秦國。
藺相如回答說:“我願意捧著璧出使秦國,並向大王保證:秦國將城池給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王。如果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我定將完整的璧送歸趙國。”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後,向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滿心歡喜,隻顧著給左右大臣和他的妻子們傳看玉璧,卻沒有意思交出城池。
藺相如見此情景,找了一個借口說,璧上有小白斑點要指給秦王看。秦王這才將和氏璧遞回給他。隨即,藺相如憤怒地指責秦王不守信譽,並說,如果秦王強行逼迫他交出和氏璧,他將讓玉璧與自己的腦袋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秦王怕藺相如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十五座城池。但藺相如知道他隻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了。
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王十五座城池。因此他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
交璧那天,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後,並沒有殺藺相如。
因為他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傳出去名聲也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取得趙國的信任。
藺相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很高興,封他為上卿,負責處理國事。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完璧歸趙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
夢想小啟迪
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舍身赴秦,舌戰秦王。這種行為,顯示的是崇高的熱愛祖國的道德品質,這種道德品質是中華民族得以傳承數千年的精神支柱。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從小勤奮好學,膽識過人,誌向高遠。公元61年,哥哥班固被召任蘭台令史,他與母親也隨兄前往洛陽。
由於家境貧寒,班超常常替官家抄書以供家用。
有一次,他扔下手中抄書的南筆,仰天長歎道:“大丈夫應有大的誌向,怎能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抄書呢?”
旁邊的人聽了這話,都取笑他。
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奉命討伐匈奴,聘班超為代理司馬。班超在蒲類海打了一仗,大勝而歸。竇固認為他很有才能,便派他與身為從事官的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到了鄯善國,國王盛情款待。但是沒多久,鄯善國王對班超一行人忽然變得怠慢起來。
見此情形,班超對他的部下說:
“你們感覺出鄯善王的態度有變化沒有?我想這一定是匈奴派了使者到鄯善來威脅國王,所以國王猶豫不決。”
於是他叫來侍者,問道:
“匈奴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了?現在在什麼地方?”
侍者驚慌失措,隻好把事情交代出來。
班超聽後,把這名侍者關了起來,然後召集36名隨從人員一起飲酒,故意拿話激怒他們說:
“大家和我同處在這極其邊遠的地方,現在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便怠慢起來。如果現在國王把我們抓起來,我們隻會落得個拋屍荒野的下場。各位,怎麼辦?”
大家齊聲說:“今天,我們身處危亡之地,不論是死是活,都跟著您幹。”
班超說:“就目前的形勢看,我們隻有主動出擊,夜間用火攻戰術,這樣,匈奴使者就不知道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馬,我們便可乘機全部消滅他們。”
大家一起說:“好!”
天一黑,班超便帶領眾隨從直奔30裏外的匈奴使者住處。他命令10個人手持戰鼓藏在匈奴使者下榻的房舍後麵,約定道:“大家一看見火起,就一起擊鼓大喊。”
又讓其餘的人張弓搭箭在帳篷門兩邊埋伏下來。他自己在上風將所有帳篷一一點著。眾人見火起,一齊呐喊。
帳篷內的匈奴使者驚慌失措,紛紛衝向門外。班超手起刀落砍倒3人,眾人一呼而上,把衝出門外的30多人的頭砍了下來,其餘100多人都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事情經過告訴郭恂,郭恂一聽大驚失色。
班超心知其意,拉著郭恂的手說:“您雖沒隨我們前往,我班超哪會有居功獨占的想法呢?”郭恂這才高興起來。
班超回到竇固那裏報告了情況,竇固一聽非常高興,把班超的功績向朝廷作了彙報,並請求另派人出使西域。
漢明帝十分讚賞班超的勇敢與果斷,下詔給竇固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吏,你為什麼要另換人而不讓他繼續出使呢?現在,我任命班超為你屬下的軍司馬,讓他繼續出使西域。”
於是班超繼續向西進發。
夢想小啟迪
投筆從戎,表現了班超的雄心壯誌。我們應學習班超,樹立為國增光的遠大誌向,從小就要加倍努力,用知識報國。
蘇武為國塞外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及其隨從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向單於俯首稱臣。
最初,單於派人向蘇武遊說,許諾說,蘇武隻要投降單於,就給他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被蘇武嚴詞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殘酷的方法逼迫蘇武投降。
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於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裏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隻好把蘇武放了出來。
單於非常敬重蘇武的氣節,但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裏,唯一與蘇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漢朝使節的信符,和一小群羊。
蘇武每天拿著這根旌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可是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單於仍然沒有放他回國的意思。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達十九年之久。
這時候,新單於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的皇帝漢昭帝立即派使臣去接蘇武回國。但匈奴卻說蘇武已經去世。
漢朝使者經過多方查訪,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係著布條書,布條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聽到這個消息,隻好把蘇武等人送還漢朝。
在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
夢想小啟迪
慷慨地赴死容易,忍辱負重地活著困難。蘇武的這種精神,這種愛國情懷正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的民族之魂。
楊繼業忠心保大宋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曆史上稱為北宋。
北宋時期,北方契丹族建立遼國,經常侵犯宋邊境,傷害宋朝百姓,掠奪宋朝財物。這時期宋朝出了一個愛國將領。他就是金刀“楊無敵”。
金刀“楊無敵”,原名楊繼業,又叫楊業,山西太原人。他鎮守北方邊陲雁門關。
有一年遼國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帶兵十萬,前來犯境,宋軍探馬早已報知楊繼業,楊繼業在代州附近就是今天山西省代縣,設下伏兵。
等敵軍一到,楊繼業等三聲炮響,帶兵衝出,敵軍出乎意料頓時亂了陣腳。楊繼業更是一馬當先揮動金刀連傷數名遼將,遼兵死傷慘重,急忙帶殘兵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