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完,文天祥冷笑一聲說:“你拿去吧。我兵敗被俘,再不能捍衛父母之邦,已深感無地自容。怎能寫信去叫別人背叛國家呢?隻有你這樣的軟骨頭,才甘心做元軍的奴才!”
元軍滅掉南宋後,張弘範又向文天祥勸降說:“現在宋朝已亡,你的責任盡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氣憤地說:“國家滅亡不能救,我已死有餘辜,怎麼還敢苟且偷生呢?”他決心以死報國。
元朝統治者看到勸說無用,就把文天祥上了刑具,關在一間陰暗潮濕的監牢裏。
那裏一年到頭透不進陽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臭氣熏天,蚊蟲成群。
就在這樣的牢房裏,文天祥被關了四年,受盡了各種各樣的苦難和折磨,但絲毫沒有動搖他一死報國的決心。
在這裏,他寫了許多詩篇,《正氣歌》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首五言長詩表達了文天祥反抗元朝統治的思想感情,同時歌頌了春秋戰國以來許多忠君愛國的勇士,他決心要向他們學習,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決不貪生怕死,屈膝投降。
元朝統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還是不死心。最後,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親自勸降。
見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強行要他下跪,文天祥直立不動,從容地說:“宋朝已經滅亡了,我應當趕快死!”
忽必烈勸誘說:“你隻要用對待宋朝的心來對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
忽必烈又說:“你如果不願做宰相,就請你做別的官,怎麼樣?”
文天祥斬釘截鐵地說:“我隻求一死就夠了!”
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場。臨刑前,元朝官員問他說:“你有什麼話說,告訴皇帝,還可以免死。”他回答:“死就死,還有什麼話可說!”
他又問身旁的人:“哪一邊是南方?”身旁的人告訴了他。他沒有忘記南方的祖國。向南方下拜說:“我能夠報國的機會,也已經完了。”說完,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文天祥遇害後,文夫人在收殮他的遺體時,發現他的衣袋裏寫著下麵一段讚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夫人向文天祥的遺體誌哀,含著眼淚默念:“夫君,你的死,重於泰山;我一定把你的遺言傳給子子孫孫……”
夢想小啟迪
文天祥忠心報國,英勇不屈,被俘期間,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勸降,並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仍不動搖,這種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的浩然正氣,為後人做出了光輝的榜樣。
袁崇煥保國戰沙場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明末著名的愛國將領。
明萬曆年間,女真領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後金建立後,努爾哈赤便以“七大恨”誓師告天,興兵反明。後金軍隊剽悍善戰,僅用幾年時間,就毀撫順,拔清河堡,在薩爾滸山大敗明西路軍,使八萬明軍全軍覆沒。
後金軍乘勝步步逼近,占沈陽,陷遼陽,攻下遼東多處城寨。在後金強大的攻勢麵前,軍事重地廣寧,即今遼寧北鎮的明軍守將驚慌失措,棄城逃入山海關。東北全境陷於完全失落的危急之中,明朝的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
消息傳到北京,朝野震恐,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但都拿不出一個主意。這時,剛從福建調來兵部的袁崇煥站了出來,充滿信心地說:“隻要給我兵馬和錢糧,我就可以把關外的防禦責任擔當起來!”
其實,袁崇煥當時隻是兵部的一名小官,對此關係國家存亡的大事,他既無責任,也可以不冒風險。但他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想到國家的安危,想到人民生活的安定,自己作為一朝武將怎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袁崇煥自願戍邊,受到群臣稱讚,於是提拔他為僉事,即到地方上巡視軍事的官員,到山海關外監督軍事。
一到關外,袁崇煥便立刻與將士商議守備計劃,安撫無家可歸的百姓,修築軍事要衝寧遠,即今遼寧興城的城牆,以鞏固邊防。正當寧遠城牆告成的時候,袁崇煥的父親去世了。按當時的製度,官員喪父要卸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此時袁崇煥早已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東北的邊防上,他怎能為了家事而放棄國事呢?袁崇煥眼含熱淚,朝南三拜,表示對父親的悼念之情。
1626年,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西渡遼河,兵臨寧遠城下。這時寧遠城中,隻有一萬多兵馬。麵對如此懸殊的敵我力量,人心惶惶。為鼓舞鬥誌,袁崇煥集合全城將士,當眾刺破手指寫下血書,誓與寧遠城共存亡。戰鬥打響了,後金軍頂著盾牌,冒著明軍的弓箭和石頭,蜂擁而上,企圖掘開城牆攻進城去。
袁崇煥沉著應戰,用西洋大炮對準敵兵密集的地方頻頻開火。炮聲一響烈焰騰空,後金軍血肉橫飛,成片成片地倒下。戰鬥進行了兩天,後金軍發動了無數次進攻,但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寧遠城巋然不動,而後金軍卻死傷無數,四員將領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負了傷。
大勢既去,後金兵紛紛逃竄,袁崇煥乘勝追擊30裏,殲滅後金官兵一萬多人。寧遠大捷使後金軍膽戰心寒,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也歎息道:“我從25歲帶兵作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誰想到這個寧遠城卻打不下來。”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又率兵攻打錦州和興城,但都被袁崇煥的部隊所擊敗。於是後金軍改變戰略,1629年,皇太極率軍幾十萬,繞過袁崇煥的防區,突破長城,攻入關內,進逼北京。袁崇煥得到警報,立即揮師入關,在北京城下,與後金軍展開了激戰。袁崇煥身披鎧甲,親自上陣督戰殺敵。在他的帶領下,明軍士氣高漲。將士奮勇殺敵,從中午血戰到晚上,終於打退了後金軍,皇太極感歎地對部下說:“我打了15年的仗,從來沒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
袁崇煥橫戈戍邊戰沙場,為保國安民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受廣大將士和百姓的愛戴,這也遭到了朝中奸黨的迫害打擊。形勢一有好轉,朝中奸黨便以“謀叛欺君”的罪名將其殺害了。袁崇煥的一生,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唯有保家衛國,正如他寫的《邊中送別》一詩所言: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夢想小啟迪
袁崇煥的一生,不為名利,勇殺頑敵,為保國安民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他最後被奸臣所害,但他的民族氣節,高風亮節,值得我們後人永遠銘記。
戚繼光驅逐倭寇
戚繼光,字元敬,號孟渚,山東蓬萊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擔任武職的將門之家。由於家教的影響,他從小就接受了抵禦外侮的愛國思想。
明世宗的時候,日本的一些封建諸侯,糾集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殺人放火,搶劫財物,鬧的人民不得安寧。沿海居民非常痛恨,稱他們為倭寇。
戚繼光17歲那年,擔任了登州衛指揮僉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這個具有愛國思想的年輕人,看到沿海不平靜,曾慷慨賦詩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表達了他保衛祖國海疆的誌向。
1555年,戚繼光調到浙江,擔任參將。他到任不久,就在溫州、台州一連幾次大敗倭寇,成了遠近聞名的勇將。在軍事實踐中,他深感當時軍隊素質太差,缺乏訓練,戰鬥力弱,軍紀又不嚴,無法戰勝倭寇。
於是他編練了以農民和礦工為主的3000新軍,並根據南方地形特點,創造了“鴛鴦陣”的新陣法,這種陣法可攻可守,作戰靈活,特別便於近距離作戰,大大增強了戰鬥力。
他還招募漁民,組成一支水軍,從海陸兩方打擊倭寇。戚繼光非常重視部隊的軍紀。一方麵,他經常給戰士們講述殺敵衛國,保護家鄉,愛護人民的道理,使戰士齊心合力,刻苦練兵;另一方麵,他製定了嚴格的軍紀,賞罰嚴明。
他規定,擂鼓該進,就是前麵有刀山火海,也要奮勇前進;鳴鑼該退,就是前麵有金銀財寶,也要堅決後退。經過戚繼光的訓練,一支作戰勇敢,紀律良好的軍隊形成了,被人們稱之為“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