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聰明能幹,又勤快。她的爹爹年紀大了,而她的弟弟還年幼。這樣,家裏的活兒全靠木蘭一個人幹,她怕爹爹勞累,看見爹爹在幹活,就說:“爹爹,您歇一會兒吧!讓我來!”
她又非常疼愛弟弟,看見弟弟在幹活,就說:“放下,快放下,去玩吧!這裏用不上你,姐姐一會兒就做完了。”
有一天晚上,木蘭正在織布,忽然聽到一陣馬蹄聲慢慢地走近了,在她家門口停下了。
木蘭開門一看,是個軍官。
軍官遞給木蘭一份公文,說:
“邊疆打仗,皇帝下令征兵。你家有一個,名字就寫在這公文上。”
木蘭翻著公文,看到了她爹爹的名字。
“邊疆一打仗,那兒的百姓可要遭殃了。為了百姓。為了國家,應該去當兵、去打仗。可是爹爹年齡大了,就是去了也出不了多少力啊!”
木蘭心裏左右尋思:
“唉,要是我有個哥哥就好了,可以代替爹爹去打仗。我能去嗎?不成,不成,從古至今,哪有大姑娘上陣,跟敵人拚刀槍的呢?”
木蘭一聲聲地歎著氣,看看窗外,天空亮著啟明星。
忽然,她眼睛一亮,心裏說:有了,有了,我有辦法了!
第二天一早,木蘭上街買了一匹大紅馬,又買了馬鞍、馬鞭、馬籠頭。
到了晚上,她又是剪,又是裁,又是縫,趕做了一件戰袍。
木蘭剪了頭發,紮上頭巾,穿上戰袍,跨上大紅馬,一下子成了個英俊小夥子了。
她告別了親人,離開了家鄉,隨著大軍到邊疆去打仗了。
這邊疆,每年大半年天寒地凍。
大軍流血犧牲,整整打了12年的仗,才把敵人打敗了。
這12年裏,木蘭機智勇敢,一次又一次地的立功,一次又一次地的提升,最後做了將軍。
大軍勝利歸來,皇帝看見了木蘭,賞給她許多金銀,又封她做大官。
木蘭代替爹爹打仗,為的是百姓和國家。
她不要金銀,也不願意做大官,隻要了一頭能走遠路的駱駝,騎著它回家鄉去,回到親人的身邊去。
12年過去了,爹爹已經滿頭白發,拄著拐杖,到路口來接她。弟弟已經長大了,在廚房裏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殺羊,來歡迎她這個好姐姐。
木蘭回來了,騎著駱駝,還跟著幾個和她一起打仗的夥伴。
木蘭讓爹爹在客廳裏招待她的夥伴,自己跑到房間裏脫下戰袍,換上以前的女兒裝。
客廳裏的夥伴見到木蘭後非常吃驚,他們根本沒想到,木蘭原來是個姑娘。
夢想小啟迪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保衛家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我們應該像花木蘭一樣做個勇於擔當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學好本領,時刻準備著為國家、為社會出一份力量。
陸遊報國至死不渝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即今浙江紹興人。還在繈褓中的陸遊就隨家人顛沛流離。他親身感受到被侵掠、受欺淩的痛苦。
陸遊的父親,是具有愛國思想的正直士大夫,所結交的也多為愛國之士。
父親經常與朋友在家中聚會,談論國事,每當說到金人入侵,他們無不咬牙切齒,痛哭流涕,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陸遊耳濡目染,熏陶教化。
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他心裏生了根,使他從小就決心獻身抗金事業,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愛國壯誌。為了實現這一壯誌,陸遊不僅習文,而且學武。
他曾研讀兵書,還花了很長時間從師學習劍術。從劍術的學習中,培養了他英勇豪爽的氣概,鍛煉了他剛健強壯的體魄。
長大以後,陸遊積極投入抗金救國的鬥爭。在他做官期間,做了許多愛國、愛民之事,曾為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積極出謀劃策;也曾身著戎裝,躍馬橫戈,衛戍在大散關口,往來於前線各地;還曾在大災之年,開官倉賑濟饑民。
因為陸遊始終堅持抗金救國的主張,多次遭到了投降派的陷害、打擊和排擠,但他對自己的理想始終堅信不渝。
直到晚年病重時,報國的信念和愛國熱情仍然不減當年。
1210年春,這位85歲高齡的愛國老詩人病在床上已經有一百多天了,請醫吃藥都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嚴重。他的親朋好友知道他將不久於人世,都紛紛前來探望。
在最後幾天裏,陸遊已茶飯不進,不能說話了。全家人圍在他身邊,滿含熱淚,悲痛萬分。一天,他忽然示意他要坐起來,家人隻好扶著他坐好;他又讓家人把窗戶打開。大家怕他受風,承受不了,不肯開。
陸遊顯出十分急躁痛苦的樣子,家裏人隻好給他開了窗戶。此時,他透過窗口,翹首北望,眼含熱淚,思緒難平。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親眼看到金兵蹂躪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揮戈躍馬收複失地,統一祖國,但都被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拒絕了。國仇未報,一腔愛國熱情隻好傾注筆下。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他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有增無已;“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他的報國壯誌,老益彌堅;“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他的收複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幾十年過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塗炭,自己壯誌未酬,所有這些,怎能不叫他“悲歌仰天淚如雨”?
詩人明白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了,他又看了一會兒窗外,忽然指指書案,家裏人明白,他要寫詩。兒子端來了筆硯,跪在他身邊。他那顫抖的手拿起筆剛剛寫了“示兒”兩個字,便喘成一團。但他不肯作罷,用盡最後的力氣,哆哆嗦嗦地寫道: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的意思是:個人生死原是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可悲的是不能再看到祖國山河的統一;等到有一天朝廷的軍隊收複了中原失地,家裏舉行祭祀時,千萬不要忘了把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啊!這就是千古傳誦的《示兒》詩篇,這就是一位偉大愛國詩人留下的最後的心聲,這就是陸遊用血和淚以至整個生命譜就的華章。
夢想小啟迪
陸遊直到臨終,心裏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國領土的完整,國家的統一。這種至死不渝的報國信念,這種熾熱的愛國激情,直到今天還激發著千百萬中國人的愛國熱情。
文天祥浩然正氣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青州廬陵(今江西青安)人。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愛讀忠臣烈士的傳記,這些傳記給他很大的教育。他21歲時考中了狀元。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統治者向南方不斷進犯的時代。麵對強悍的蒙古鐵騎,文天祥力主抗元。
在元軍攻陷襄、樊二城,沿江東下,直逼京城臨安的危急關頭,文天祥在江西變賣家產充作軍費,組織義軍入衛臨安。
元軍很快打到臨安附近,南宋朝廷中的官員紛紛逃跑。這時,文天祥任右丞相,去元軍營中談判,不料被元軍扣留。
在押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乘元軍不備,在鎮江逃脫,他曆盡艱難險惡,走揚州,過高郵,經泰州,渡海到了福建,和張世傑、陸秀夫等聯合起來繼續抗元。
接著,他又到江西一帶,招兵買馬,並收複了一些州縣。
可是,雙方力量實在相差太遠了,不久他就被元軍打敗,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被俘。
元將張弘範看見文天祥,連忙上前相迎,文天祥卻轉過身體,以脊背相對。
張弘範恬不知恥地說:“文丞相,你的為人,我一向敬佩。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隻要你寫一封信給張世傑,叫他投降,那麼,你還可以當丞相。”
“無恥之尤!”
“文丞相,剛者易折啊!”
“寧折不彎!”
張弘範“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寶劍說:
“你硬還是我的劍硬?”
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劍尖撞去。
張弘範嚇得連連退步,祈求地說:
“文丞相,何必輕生呢?你給張世傑寫封信吧!”
文天祥站住,說:“拿紙筆來!”
張弘範以為勸降成功,喜形於色,趕緊遞過紙筆,隻見文天祥揮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