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都非常高興,大家都尊敬地稱他“後羿”,說他是為民除害的英雄。
夢想小啟迪
無所畏懼是做人應有的品質。盡管無所畏懼並不總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甚至顯得不夠聰明,但是他們的勇猛通常會嚇阻敵人,為取得最後勝利提供了前提條件。
荊軻刺秦報國仇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一心想統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處征伐。他在滅掉趙國後,又派大軍直逼燕國,攻占了燕國好多城池,並打算一舉滅掉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知道燕國無力抵抗強大的秦國,為了挽救燕國,就想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阻止秦國的進攻。後來,他終於物色到了一個勇士,名叫荊軻。荊軻表示願意為他效命。
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荊軻待如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將自己的衣食與荊軻一起分享。荊軻從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當燕太子丹把刺殺秦王一事告訴荊軻時,他爽快地答應了。同時,他提出,自己要扮成使者去見秦王。
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帶上燕國的督亢,即今河北涿縣一帶的地圖,和逃亡在燕國的秦國將軍樊於期的人頭。
燕太子丹不忍心殺死樊於期。荊軻就私下裏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訴了他。樊於期也深恨秦王,聽後,馬上拔劍自殺了。
太子丹準備好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匕首上塗有劇毒的毒藥。隻要這把匕首刺到人的肌膚,人就會立即死去。
他讓荊軻把匕首藏在圖中,告訴他在秦王觀看地圖時,突然刺殺秦王。然後,太子丹又給荊軻配備了一名助手,並選定了出發的日期。
到了出發的那一天,送行的人們都知道,荊軻此去秦國必死無疑,不可能活著回來。
燕太子丹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即今河北易縣河邊為荊軻設宴餞行。
臨行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軻唱了一首歌。歌中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悲壯的歌聲表達了荊軻誓死的決心。大家聽了都傷心得流下了眼淚。歌罷,荊軻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秦國以後,不幸刺殺秦王沒有成功,最後被秦王的衛士殺死了。荊軻慷慨悲壯的俠客形象,一直流傳了下來。
夢想小啟迪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充滿了慷慨悲壯之情。荊軻勇氣固然過人,但是麵對統一中國的滾滾曆史車輪,也隻能落個“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的結果。留給後人的,也不過是一個舍生取義的俠士的典故。
司馬遷忍辱著史書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是史學家司馬談的兒子。公元前104年,他與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共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
後來,他因替李陵軍敗投降匈奴一事辯護,得罪了皇上,被下獄,並受了宮刑。他出獄後,任中書令,並且發憤,要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們稱司馬遷所著的書為《太史公書》。
司馬遷獲罪入獄是因為觸犯了漢武帝: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率領5000人馬和匈奴打仗,結果被單於率領的3萬騎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和士兵們奮勇戰鬥,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李陵被俘而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想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5000人。但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李陵不肯馬上去死,一定是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司馬遷平時與李陵並沒有私交,隻是實話實說。而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
於是,漢武帝以對抗朝廷的罪名將司馬遷下了大獄。司馬遷入獄後因拿不出錢來贖罪,結果被施以最難堪、最殘酷的“宮刑”。當時,他幾乎想到了自殺。但他又想到自己有一件極其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曆史著作《史記》。
他在給好友任安的信中說:“我的《史記》一書剛剛開始,為什麼不能含垢忍辱將它寫完呢?”就這樣,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項偉大的著書工程,終於以堅強的隱忍精神活了下來,鼓起勇氣投入到忘我的寫作中去。
他將難堪、恥辱、憤怒,統統凝聚到筆上,將自黃帝時代,到公元前122年也就是漢武帝時代這段曆史,寫入了一部52萬字的巨著中。
夢想小啟迪
麵對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司馬遷能忍辱負重,窮畢生之心血,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這是一個曆史學家對曆史的承諾,對民族的承諾。
荀灌娘突圍求救兵
東晉時期,有一位叫灌娘的小女孩,她的父親是襄城守將荀菘。灌娘很小的時候就很有誌氣。她想,自己雖然是個女孩,但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我也要衝鋒陷陣。因此,她經常纏著爹爹學武藝。
有一年,背叛了朝廷的杜曾,突然領著大隊人馬向襄城展開了進攻。當時,襄城守軍很少,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荀菘下令堅守。敵人攻不下襄城,就把襄城團團包圍起來,企圖以圍取勝。這樣,一圍就是幾個月。城裏的糧食越來越少,煮飯的柴草也不多了,而敵人卻沒有撤退的意思,情況萬分緊急。
荀菘召集部下商量對策,大家都以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派人突圍,向駐紮在離這裏最近的平南將軍處求救。但是具體派誰去擔當這一重任呢?望著裏三層外三層的叛軍,眾將領誰都不敢吱聲。就在大家麵麵相覷的時候,剛剛13歲的苟灌娘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去請救兵。她怕別人不信任她,還當眾講出了自己智突重圍的計劃。計劃講得頭頭是道,竟說得大家連連點頭。
荀菘對女兒的勇敢和才智驚喜萬分,然而考慮到她年紀太小,仍然感到派她去很不放心。灌娘看出了父親的心思,便對父親說:“父親不必擔憂,女兒會處處小心的。現在當務之急是快把信送出去,要是耽誤了,全城百姓都會性命難保啊!”灌娘的一番話,使荀菘深為感動,終於下了決心,答應了女兒的要求。他親自挑選了幾十名勇士,讓他們跟隨灌娘行動。
當天夜裏,月黑雲低。荀灌娘辭別了父親,於半夜時分率領勇士們悄悄翻越城牆,準備伺機突圍。誰知,其中一名勇士不小心弄出了響聲,響聲驚動了敵人。敵人營中立刻鑼鼓齊鳴,敵兵敵將蜂擁般追殺過來。危急關頭,荀灌娘沉著冷靜,指揮著勇士們邊戰邊走。有一個敵人騎兵衝殺過來,隻見灌娘彎弓搭箭,一箭將敵兵射下馬去,她迅速前跑幾步,飛身躍上了敵人的戰馬。勇士們受到了啟發,也都學著灌娘的樣子,拚力搏擊,殺敵奪馬。不一會工夫,灌娘率領的勇士們就變成了一支騎兵。隻聽灌娘一聲號令,勇士們突然撇開了與之廝殺的敵軍,舉槍催馬飛馳而去,一口氣跑到了平南將軍的駐地。
平南將軍石覽聽罷灌娘的報告,對灌娘一行敢於舍身為國、智勇突圍的精神和行動,既佩服又感動,立即號令三軍,出兵援救襄城。叛軍打探到了消息,十分吃驚,趕緊撤出圍城部隊,連夜倉皇逃走了。襄城的重圍解除了,全城軍民一片歡騰。
夢想小啟迪
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13歲的灌娘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英勇不屈,帶兵殺出重圍,保全了全城人民的性命,可謂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