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2 / 3)

冼夫人一心為公

冼夫人是廣東高涼,即今恩平一帶人,她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越族人,在公元6世紀南北朝時代,她申明大義,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國一位聲名卓著的女英雄。

冼夫人一生經曆了南朝的梁、陳和隋朝三代。

當時,生活在高涼的越族有十幾萬戶,冼夫人生長在一個姓冼的大族中。

她自幼知書達理,喜歡習武射箭。

她家幾代都是南越首領,她從小就深知要維護民族團結。有一次,越族和黎族為一點小事動起武來,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進行調解,終於平息了兩族的武裝衝突。

這位少年巾幗美名,傳遍了嶺南地區。

梁朝的羅州(今廣東化州附近)刺史馮融是漢族人,他兒子馮寶任高涼太守。

馮家十分仰慕冼夫人的聰明賢惠,托人說媒,冼夫人認為這是越漢兩族結好的象征,就同意與馮寶結婚。

高涼一些少數民族有時不大聽漢族地方長官的政令,冼夫人多次奔波各族之間周旋,使當地民族糾紛明顯減少,高涼地區出現了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太平局麵。

後來,中原地區內戰不斷,嶺南政局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梁朝末年,長江下遊陷入了侯景叛亂的戰火之中,高州(今廣東陽江一帶)刺史李遷仕,想借混亂之機割據稱雄,獨霸一方,舉兵謀反。

為了拉攏馮寶和冼夫人一起叛亂,李遷仕請馮寶去議事,冼夫人明知其中有詐,又不能不去,她命令士兵把兵器暗藏於禮品擔子中,假裝前去會見。

李遷仕聽說馮冼二人手無寸鐵帶隊前來送禮,高興極了,一點戒備也沒有。

兵臨城下,突然人人從擔子裏抽出武器,殺進城來,一舉擊破了李仕遷的叛亂陰謀。

在關鍵時刻,冼夫人為反對分裂,維護梁朝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陳替梁、隋滅陳的朝代變遷中,冼夫人多次挺身而出,穩定了嶺南的動蕩局麵,從此威信越來越高。

馮寶去世後,嶺南又出現了不穩定的情況。

陳朝太建元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反對陳朝中央政府。

為了逼迫冼夫人支持動亂,把冼夫人的兒子馮仆扣在廣州為人質。

冼夫人拒絕起兵反陳,她說:

“我一向忠貞保國,到目前已經兩代了,不能因兒子的性命而辜負了國家的統一!”

她一麵派兵保衛高涼邊境,一麵發兵協助陳朝大軍平息叛亂,終於從監牢中救出了愛子馮樸。

在維護國家統一事業中,冼夫人不徇私情、一心為國,表現了高尚的品格。

陳朝為此封她為中郎將,成為南朝時代少數民族中第一個女將軍。

隋朝開皇十年,冼夫人迎隋軍進入嶺南。

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起兵抗隋,嶺南眼看麵臨戰亂之中。

為維護隋朝統一,年事已高的冼夫人命孫子馮暄派兵援救隋軍。不料,馮暄與王仲宣的一個部將是好朋友,出於私情,馮暄遲遲不出兵。

冼夫人得知原由,勃然大怒,派人找回馮暄押進大牢,另派孫子馮盎去助隋軍打王仲宣。

冼夫人也不顧年邁,親自披掛上陣,幫助隋軍治理嶺南。

嶺南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事後,隋文帝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隋文帝的皇後還贈送她許多首飾與服裝。

冼夫人的兒孫們在她教育下,也都能盡忠報國,維護統一。

隋煬帝時,農民起義,貴族割據,國家政局動蕩。

當時,冼夫人的孫子馮盎憑借她的威望,控製了五嶺二十多州,占據著廣州、梧州、海南島一帶,勢力範圍很大。

有人勸馮盎也割據成霸,自立為南越王。

馮盎牢記祖母教導,毅然拒絕了這種分裂國家的不義之舉,最終歸附了新興的唐朝。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詩讚頌冼夫人:

馮冼古烈婦,

翁媼國於茲。

策勳梁武後,

開府隋文時。

詩中馮冼就是冼夫人,因她嫁給馮家,古時夫姓在前,因此為馮冼。冼夫人的畫像,至今還懸掛在廣州博物館裏。

曆史是不會忘記這位女英雄的,她不僅是越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夢想小啟迪

冼夫人一生順應了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曆史潮流,保持嶺南地區局麵的穩定,客觀上減輕了老百姓的苦難,功績是突出的。這種精神,世代為我國各族人民所敬仰。

陸贄以天下為己任

陸贄是唐朝人,少年時就才智超群,誌向非凡。18歲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了濟世治國的道路。

建中四年,朱洮發動叛亂。陸贄隨皇帝出征,他日理萬機,並上書皇帝,請皇帝下罪己詔書,以此激勵將士,報國平叛。

德宗皇帝雖不情願,但仍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是“雖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奮勇殺敵。這年冬天,一些大臣為討好德宗,請德宗加尊號“聖神文武”。

陸贄則上書皇帝指出“現在是動亂之時,人情向背之秋,皇帝應注意收攬群心,檢討自己,不應隻注重增加美名,與其增美稱而失天下,不如廢舊號而尊天戒”。

他極力勸皇帝不要重名而失德於天下,放棄加號之舉。建中八年四月,陸贄被任命為中書侍郎,為國為民有了用武之地。他決心“以天下為己任,全心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