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文王訪賢獲啟迪
在很久很久以前,周文王外出訪賢,途經一個村莊,他覺得肚子餓了,口中幹渴,實在難以忍受,就坐在大樹下休息。正巧,有位農婦手提一瓦罐稀麵糊糊路過。
文王連忙問農婦道:“大嫂手提稀飯,是到哪裏去呀?”
農婦告訴文王說:“丈夫在田間勞動,時已過午,我去給他送飯充饑解渴呢!”
文王此時又饑又渴,見了瓦罐裏的稀麵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厲害了。於是,他請求農婦把稀麵糊糊讓一些給他充饑解渴。農婦把手裏的瓦罐遞給了文王。文王饑不擇食,就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他吃完頓時覺得精神爽快,口中餘味無窮。
他謝了農婦,並問道:“大嫂,這稀麵糊糊是什麼糧食做的呢?我吃著特別好吃呢!”
農婦告訴他說:“春荒三月,青黃不接,隻有芒麥成熟得早,我們用它來救急。”
文王點點頭,稱讚芒麥功勞最大,說它在所有麥子中,應該占首位,以後芒麥就改名大麥吧!
正在田間勞動的丈夫,見日頭偏西,妻子還沒送飯來,就丟下手中農活回家吃飯。
他走到半路上,老遠看見妻子與一個過路客人說話。隨後,妻子又從客人手中接過瓦罐。
丈夫心中頓起疑惑:這是哪裏男子,妻子竟然給他飯吃?想了一番,得不到答案,便以為妻子行為不端正。
他火冒三丈地追上去,揚起拳頭就打他妻子。那農婦一邊躲藏,一邊向丈夫解釋。
文王看在眼裏,心裏很是過意不去,想上前去辯白幾句,又不知從何說起。
丈夫發完脾氣,就到田間勞動去了。農婦也要回家重新為丈夫做飯去。這時,文王快走幾步趕上農婦,十分抱歉地說:“是我不該吃了你丈夫的飯食,害得你遭了打罵。”
農婦說:“客人莫見怪,我丈夫不是小氣人,他怪我有失禮貌,沒有把客人請到家裏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聽了農婦話,文王想道:“我專程到處訪問賢德之人,眼前的農婦和她丈夫不就很賢德嗎?”
文王就解下一根玉帶,遞給農婦說:“大嫂今後如果有難,就拿上這根帶子到京城去找萬歲爺,他會幫你解危的。”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在路上吃過的大麥麵糊,覺得很香甜。他就吩咐廚師做給他吃。可是文王吃了廚師做的大麥麵糊,覺得味道又苦又澀,遠遠不及路上那農婦做得好吃。
一晃三年過去了,那位農婦家鄉遭了天災,實在無法謀生度日了,她想起吃大麥麵糊的客人說過的話,夫妻倆就帶上客人留下的玉帶,沿途乞討去京城找萬歲爺。
夫妻倆到了京城,文王召見了他們夫婦,並把他倆安置在皇宮住下,並當著滿朝文武官員封夫妻倆為“賢德人”。
有一天,文王又想起大麥糊糊來,就傳旨讓農婦為他做。農婦做好大麥麵糊端給文王。文王嚐了幾口,覺得很不好吃,就問農婦是什麼原因。
農婦說:“饑時糠也甜,飽時肉也嫌。”
文王聽後拍案稱好,說:“賢德人使我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飽時不忘饑時苦,富貴常記貧賤寒。”
周文王不僅聽取這夫妻倆的忠言,他還廣招天下賢德之人,並且重用他們。文王要求把這種美德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從而使周朝獲得了興盛。
夢想小啟迪
周朝能夠興盛,與周文王訪賢、敬賢的治國之道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要尊重賢才,要虛心向賢人學習,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才能獲得更好地發展。
餓漢不吃嗟來之食
在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嚴重饑荒,莊稼顆粒無收,全國的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飯,有許多人餓死了,沒死的人也餓得皮包骨頭了。
有個叫黔敖的財主,他家裏囤積了許多糧食。他手下有個人就向他提議說:“外麵饑民都好多天沒有飯吃了,您要是熬點稀粥給他們喝,他們就會對您感恩戴德,您就能得到好名聲呢!”
黔敖聽了,拍拍腦袋說:“你說得對呀!我怎麼沒有想到呢?”他讓那個家人在路旁架起大鍋,熬了稀粥,施舍給那些饑民。
那些饑民一個個都餓得受不了了,見黔敖施舍稀粥,都紛紛拿起碗,來到他的身旁打飯吃。吃完粥,人們對他又是行禮,又是說積德行善的話,然後才千恩萬謝地走了。
看到饑民對他的態度,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這些人的救命恩人,就趾高氣揚起來。
這時,又有一個餓漢走來,隻見他用破爛衣袖掩著臉,腳上拖著一雙破鞋,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渾身沒有一點力氣。顯然是已經多少天沒有吃飯了。
黔敖一看,知道又有一個感恩的人來了。他忙用勺子敲著鍋沿,對那個人叫道:“喂!過來吃吧!”他的語氣中充滿了輕蔑和傲慢。
奇怪的是,那個餓漢對鍋裏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而是揚起臉,注視著仿佛高人一等的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輕蔑地呼喚別人來吃的東西,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你這種飯。”
餓漢說完,就邁過煮粥的鍋,蹣跚地向前走了。最後,他真的餓死了。不過,他一直到死,也沒有吃一口那些輕蔑地讓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夢想小啟迪
我們做人貴在懂得禮節,並要知道榮辱。如果一個人在困境中仍能保持尊嚴,那麼這樣的人就更能獲得尊敬,因為人的尊嚴是無價的。
許衡不食無主人之梨
許衡自幼聰穎,喜歡獨立思考,7歲時就開始跟隨老師學習。許衡上課認真聽講,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從來不放過,漸漸地,積累的知識就越來越豐富,提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刻。
不久,老師感到憑自己的知識水平很難滿足許衡的求知欲,便對他的母親說:“你的孩子長進很快,將來一定大有作為。我才疏學淺,很難當他老師了,請你另請高明的先生吧。”說完就辭職離去了。以後來的兩位老師也因滿足不了許衡的求知欲,而相繼辭職。請不來老師,許衡就堅持自學,學問逐漸增加。有一天,他到朋友家去玩,發現一本書自己沒讀過,就對朋友的父親說:“老伯,請讓我在你家住兩天,我想讀一本書。”朋友的父親同意了。許衡用兩天兩夜把那本書抄完了,才滿意地回家去了。
南宋末年,金國不斷入侵中原。宋朝的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都離開了家園。許衡也與一些逃難的人一起奔向河陽。這一天,天氣十分炎熱,許衡因走得過於急了,汗水濕透了衣衫,嘴裏像是冒了煙似的。同許衡一塊走的七八個人與許衡一樣口幹舌燥,幹渴難忍,但他們都找不到一點兒水喝。忽然,有一個人發現了一棵大大的梨樹,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
與許衡同行的幾個人一擁而上,爬上樹,吃起梨來,隻有許衡一人仍坐在一邊看書。一個少年問許衡:“我看你也饑渴難耐,怎麼不去摘幾個梨吃?”
許衡說:“不是自家的梨,怎能隨隨便便摘下來就吃呢?”另一個少年說:“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裏,人都跑得沒了影子,梨還有什麼主人呢?”
許衡說:“梨的主人現在沒有在,並不等於說梨沒有主人。越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越是應該講道德,不隨便吃別人的東西。你們翻牆入院,私自摘下人家的梨吃,哪像個有道德的讀書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