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快熟時,由於心情急切,他不小心將一塊泥土帶進了鍋裏。
他想:不幹淨的飯,絕對不能給老師吃,但是扔了又太可惜了。於是,他把帶上土的飯挑出來,自己吃了。
這一情景,碰巧被同學子貢看到了。他以為顏淵是在悄悄偷飯吃,就告訴了孔子。
孔子不知真假,便對顏淵說:“一會兒吃飯時,先祭祖先,必須要用幹淨的飯。”
顏淵一聽,急忙把剛才的事如實說出,請老師處罰。孔子聽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誇他做得對,說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孔子還要他的弟子們向顏淵學習。
夢想小啟迪
老師是學生的生命之光,他們的道德風尚能夠點燃學生的生命激情,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顏淵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應該說顏淵的良好品行正是孔子教育的結果。
漢高祖尊敬父親
漢高祖劉邦,字季,沛縣人。公元前206年,劉邦推翻秦朝,滅了項羽後,創建西漢王朝,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劉邦很講孝道,就是在做了帝王後,雖然每天要處理許多公務,但他仍然每隔五天,就去看望父親劉太公一次。
在劉太公麵前,劉邦沒有一點皇帝的威嚴,像普遍做兒子的一樣。太公的管家覺得心裏不安。一次他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陛下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皇帝。太公雖是皇帝的父親,但卻是臣民。怎能讓皇帝禮拜臣民呢?這樣,一國之君的威嚴怕無法保證了!”
劉太公覺得管家的話有道理。後來,當他聽說劉邦駕到時,便手持掃帚,灑掃院子,企圖以此來阻止兒子行禮,並對兒子行臣子見君王的禮節。劉邦一見這種情形大驚失色,連忙扶住太公,不讓他行臣子見君王的禮節。
太公說:“皇帝是一國之主,豈能因我而壞了天下的法規呢?”劉邦仍堅持不肯。回宮後,劉邦反複思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突然想起,若尊父親為太上皇,皇上對太上皇行兒子對父親的禮節,不就名正言順,這個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次日,他下了詔書,尊劉太公為太上皇。他對父親,仍然行兒子的禮節。從此,這便成了封建王朝的一種製度。
夢想小啟迪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家的禮法不能廢除,家庭的禮節更不能錯位。劉邦的做法是兒子對自己父親應該有的做法。所以,他的方法才能沿襲下來,他的態度才能受到人們的稱讚。
漢明帝為老師披孝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的時候,給他講學的老師是桓榮。
桓榮學識淵博,講課時旁征博引,使得劉莊十四歲時就能通讀《春秋》,成了一個出色的學問家。
後來劉莊當了皇帝,他仍然堅持聽老師講課。他把老師請到太師府,讓老師朝東而坐,召集文武百官和桓榮的學生數百人聽老師講學,他自己也手拿書本來恭敬地聽講。
老師累了,漢明帝親自獻上從皇宮裏帶去的熱茶和點心。
講學結束後,他又領著百官向老師行禮告辭。
一旦老師有病,他每次都派人送醫送藥,還親自登門看望老師。每當他坐轎子來到老師家門前,就下轎步行,以表敬意。
老師病重後,他親切地拉著老師的手,默默垂淚。
當後來得知桓榮老師去世的消息,漢明帝悲痛欲絕,並要親自去參加老師的葬禮。
有人勸阻說:“陛下何必親自去,派一個官員代替陛下前去吊唁就可以了。”
但是,漢明帝不顧別人的勸阻,他脫下龍袍,穿上喪服,披麻戴孝,親自把老師送至墓地,看著老師下葬後才回去。
漢明帝尊師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夢想小啟迪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漢明帝雖然貴為皇帝,但他依然尊敬老師。荀子說:“國家要興盛,必須尊重老師,使老師有地位。”這大概是漢朝能夠興盛強大的原因之一吧。
王祥臥冰捕魚孝母
王祥是西晉時琅邪臨沂,即今山東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又取了朱氏為妻。
盡管王祥對後母非常孝順,可朱氏卻經常想辦法虐待他。王家院裏有棵李樹,結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
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愛吃李子,擔心鳥雀來啄食,就叫王祥在院裏趕鳥雀。
一天夜裏,空中突然刮起大風,一會兒,又下起傾盆大雨。不少李子經受不住風吹雨打,一個接一個地落了下來。
王祥見到這種情景,抱著李樹,痛哭失聲。朱氏看了不覺感動起來。
這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鮮魚,可當時河麵上結了厚厚一層冰,漁民都無法下網捕魚。王祥跑了幾條街鎮,也沒有買到鮮魚。
他為了不使朱氏失望,便拿了漁網和木棒,自己跑到河旁,準備把冰鑿開,下網捕魚。由於冬天衣服太厚,不好用力,王祥便脫去外衣,用力敲冰。可是冰太厚了,一時很難敲打。
他想,可利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於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下來。然後,他又繼續起來打冰。
他不斷地使勁敲擊,終於在冰上打了一個大窟窿。冰口打開後,他撒下網去,第一網就捕獲了兩條金色的大鯉魚。他高興地把這兩條鯉魚拿回家去,孝敬後母。朱氏被王祥的孝順所感動,她終於像對親生兒子一樣疼愛王祥了。
夢想小啟迪
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祥臥冰捕魚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孝心是潔淨的心靈對汙濁、邪惡的心靈的蕩滌和清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