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他又到王亞南遺像前,與王師母一起回顧那些難忘的往事,流露出深切的敬意和悼念。

第二天,陳景潤又去李文清教授家。李教授曾是他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啟蒙老師。

這次見麵,陳景潤真誠地說:“沒有老師給我打下這個基礎就不會有我今天的進步。”

夢想小啟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所從事的是天底下最光榮的事業。尊師是每個學生應有的美德,老師理應得到這份尊重。

男孩給媽媽的禮物

有個塌鼻子的小男孩,因為兩歲時得過腦炎,智力受損,學習起來很吃力。打個比方,別人寫作文能寫二三百字,他卻隻能寫三五行。

但寫這樣短的作文,他卻能夠做到妙筆生花。那是一次作文課,題目是《願望》。

他極認真地想了半天,然後極認真地寫,那作文極短,隻有三句話:

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是,媽媽天天笑眯眯地看著我說:“你真聰明。”第二個願望是,老師天天笑眯眯地看著我說:“寶貝,你一點也不笨。”

就是這篇作文,深深地打動了老師,那位媽媽式的老師不僅給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帶感情地朗讀了這篇作文,還一筆一畫地批道:

你真聰明,你的作文寫得非常感人。請放心,媽媽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老師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大家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

捧著作文本,他笑了。放學後,他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隻喜鵲。但他並沒有把作文本拿給媽媽看,他是在等待,等待一個美好的時刻。

那個時刻終於到了,這是媽媽的生日——一個陽光燦爛,碧空萬裏的星期天。

那天,他起得特別早,把作文本裝在一個親手做的美麗的大信封裏。

信封上畫著一個塌鼻子的男孩兒,那小男孩咧著嘴笑得正酣。他靜靜地看著媽媽,等著媽媽醒來。

媽媽剛睜眼醒來,他就甜甜地喊了聲:“媽媽”,然後笑眯眯地走到媽媽眼前說:

“媽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您件禮物。”

媽媽笑了:“什麼?”

他笑了:“我的作文。”說著雙手遞過去那個大信封。

接過信封,媽媽的心在怦怦地跳。果然,看著這篇作文,媽媽湧出了兩行甜甜的熱淚,然後一把摟過小男孩,摟得很緊,仿佛他會突然間飛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損,但愛永遠不會,她永遠朝氣蓬勃,永遠垂著綠陰,開著明媚的花,結著芳香的果。

夢想小啟迪

天使很善良,她總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文中的老師就是一位天使,一位給小男孩帶來快樂和自信的天使。智力受損的小男孩,在老師的愛的滋潤下,用純真的舉動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感恩之情。

鮑叔牙無私對朋友

春秋初期,有一對罕見的知心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這兩個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他們年輕時合夥做過買賣。當時,鮑叔牙富有,本錢出得多;管仲貧窮,出的本錢少。但賺了錢後,管仲給自己多分錢。

鮑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氣,說管仲貪財。

鮑叔牙卻不這樣認為,他說:“管仲家裏等著錢用,是我樂意多分給他的。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怎麼能說他貪錢?”

管仲領兵打仗,三戰三敗三次逃跑,有人說因為他膽怯,貪生怕死,所以接連敗下陣來。

但鮑叔牙為管仲分辯說:“誰說管仲貪生怕死?因為他母親老了,又多病,他不得不讓自己活著去侍養她。”

最能體現兩人友誼之深的,是在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爭位之戰中,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取得了皇位。

管仲卻因輔佐過公子糾成了罪犯,但他千方百計地解救管仲,並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大大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起來,非重用他不可。”

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勸告,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政,齊桓公很快成就了霸業。九次大會諸侯,使齊國成了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仲功成業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鮑叔牙,逢人便頌揚鮑叔牙的美德。他說:“我起初在困難時,曾和鮑叔牙一起經商,分財利時,我自己多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困。我曾經給鮑叔牙計劃事情,可是沒有計劃好,把事情辦糟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趕走,鮑叔牙不認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沒遇到好時機。公子糾兵敗身亡。我被關進囚車受到各種侮辱而我沒有自殺,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恥,我所恥的是功名不顯於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夢想小啟迪

管仲與鮑叔牙可謂真正的知己,他們能夠相互信任,彼此理解,這是尤為可貴的。我們對朋友要給予足夠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這樣友誼之樹才能長青。

蘇秦出力幫助朋友

戰國時期,甘茂在仕途上受到排擠,想讓蘇秦替自己遊說秦王,又怕蘇秦不答應,就問蘇秦:“先生聽說過‘借四壁餘光’的故事嗎?”

蘇秦說:“沒聽過。” 蘇秦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一聽就知道甘茂想要自己幫助他遊說秦王,心想:如果幫助了甘茂對自己不但無害,反而有益,為什麼不幫呢?

但是蘇秦卻假裝不知道甘茂的意思,說:“那你就給我講一下這‘借四壁餘光’的故事吧!”

於是甘茂就講起了故事。從前,長江邊上住著一群姑娘,她們白天乘船打魚,晚上聚在一間屋子裏做針線活兒,大家共同出燈油。

有一個姑娘因為家裏很貧困,出不起燈油,但也常和大家混在一起借光做針線活兒。其他的姑娘覺得她占了大家的便宜,不合理,就商量把她趕走。

那個窮困的姑娘,看出了大家的意思,決定離開她們。

姑娘在臨走時對她們說:“我因為拿不出燈油,所以常常先來把屋子打掃幹淨,把坐席鋪好,讓你們都能舒舒服服地做針線活兒。你們何必吝惜這照在四壁上的餘光呢?”

“這點餘光,不用也就浪費了。你們讓我借點光,對你們有什麼損害呢?我覺得我對你們還是有些好處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姑娘們一商量,認為她說得對,就留下了她。

蘇秦聽他把故事講完以後,就對他說:“我要先幫助你在齊國受到重用,然後再去遊說秦王。”後來,甘茂在蘇秦的幫助下,果然受到了齊國的重用。

蘇秦又遊說秦王說:“甘茂是位賢才,對秦國的內情、山川險阻了如指掌。他如果憑借齊國的勢力,聯合韓國、魏國,回過頭來算計秦國,這對秦國非常不利!”

秦王說:“那可怎麼辦呢?”蘇秦給秦王出了個主意,秦王就任命甘茂為秦國的上卿。

夢想小啟迪

能夠幫助別人,又對自己沒有什麼損害的事,為什麼不去做呢?善良是一種美德。小朋友如果能夠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也一定會使自己更加幸福、快樂。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俞伯牙是春秋時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曾帶著他來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

他一生還創作了許多好聽的琴曲,其中最得意的是《高山流水》。但是,曲子寫成後,俞伯牙覺得很失落。因為,這支琴曲造詣高深,以至於沒有人能欣賞和領會,隻能自己彈給自己聽。這使他非常苦悶。

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非常優美動聽。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路過漢陽江口。

晚上,風浪起伏,雲開月出,景色宜人。不由得引起俞伯牙的琴興。於是,琴童焚起一炷香,俞伯牙屏息靜氣撥動了琴弦,《高山流水》樂曲流瀉而出。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岩石邊有一個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

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一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這時隻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不要疑心,我隻是個打柴的。路過此處,聽到你的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果然是個打柴的人。於是,他好奇地問道:“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隻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曆說了出來。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驚喜萬分,他激動地說:“這正是我的嘔心瀝血之作——《高山流水》!多少年來,我一直希望有人能聽懂我的琴,今晚我終於遇到了。”

他問打柴人的名字叫什麼。打柴人告訴他,叫鍾子期,也喜愛音樂,並很有研究。鍾子期認為琴為心聲,琴師的心情會不知不覺地在琴聲中流露出來。

於是,兩個人就一起喝起酒來。他們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分手時,兩人戀戀不舍。最後互相約定,一年後的今天再到這裏來相會。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卻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但仍不見人來。

第二天,他得知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鍾子期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摔碎瑤琴,長歎了一聲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夢想小啟迪

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比友誼更珍貴?金子用錢可以買到,友誼用錢可以買到嗎?所以說,最容易得到的是友誼,最難得到的也是友誼。

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澠池之會,藺相如為趙王掙足了麵子,並且讓秦國與趙國簽了和約。回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難得的人才,便任命他為趙國的相國。

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眨眼間職位就比自己的職位高了,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其下,心裏很不服氣。

他常對人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守地的大功。而藺相如過去是個下賤人,隻憑著賣弄唇舌就爬至我的頭上!我真羞愧在他的名下。”

他還發誓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羞辱他。”

藺相如聽了廉頗的話,知他正在氣頭上,就有意躲避著他,不肯與他見麵,國王召集文武大臣上朝,相如還常常稱病不去。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出去,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而來,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過去。

藺相如的門客覺得憋氣,心裏埋怨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回到府上後,門客對藺相如說:

“我們離開親戚朋友,到您這裏辦事,是羨慕您智勇雙全,道義高尚。如今您的地位在廉頗之上,他說您的壞話,您不回擊;您見到了他,像老鼠見了貓,又是躲,又是藏。一般老百姓也受不了這個窩囊氣,您身為上卿,卻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我們可忍不下去,請讓我們走吧。”

藺相如聽後,笑笑了說道:“你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

門客答:“當然是秦王的勢力大啊!”

藺相如接著說:“是啊。秦王那麼厲害,我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斥他,侮辱他的左右大臣。我雖然很愚笨,難道獨獨怕一個廉將軍嗎?”

門客點點頭。藺相如接著又說:“我考慮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一文一武,同心協力,團結得好。如果我們倆像兩隻老虎,互相爭鬥,你死我傷,那正是敵人所希望的,我對待廉將軍,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麵,個人的成見放在後麵。”

那位門客聽了後,明白是自己錯怪了藺相如,很是懊悔,說:“對不起,大人。我錯了。我願跟隨大人做門客。”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一個門客急匆匆地跑來說:“廉將軍找上門來了。”

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將軍此來何意,急忙出門去迎接。

隻見廉頗裸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看到藺相如便“撲通”一聲雙膝跪倒,藺相如一驚說道:“這是為何?快快請起!”

廉頗說道:“我心胸狹窄,為個人名位鬥氣。沒想到上卿品質這麼高尚,以國為重,寬以待我。我實在對不起你,特來向您請罪。”

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藺相如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從此,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令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

夢想小啟迪

藺相如和廉頗的和睦相處,使趙國獲得了安全。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互相謙讓、和睦相處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