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當時,郭林宗重病在身,終日與藥為伴。為了考驗魏昭的誠心,郭林宗決定再次給魏昭出難題。魏昭進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還沒有教授他一次。

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下人趕快來為他熬藥。這時,郭林宗攔住下人,大聲說道:“不,讓魏府尹來!”

魏昭連忙把藥熬好,恭敬地奉上,說:“老師,請服藥。”

“太燙了,端下去重熬!”魏昭二話沒說,又熬了一遍。如此再三,魏昭始終態度恭謹。

當魏昭第三次把藥奉上的時候,郭林宗徹底被感動了。

他動情地說:“以往眾多求學者,求學之心並不真誠,所以,他們敷衍於我,僅僅是想博取名聲罷了。可是,今日與君相見,才知君誠心一片。鄙人願意為君之師,教授先秦諸子經典。”不久,郭林宗正式收魏昭為徒,把自己的所有學識全部教給了他……

夢想小啟迪

知識有多重要?學問值多少錢?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從對老師的尊重程度就可以知道每個人的答案。在向老師求教時,要像魏昭一樣,除了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才會真正有所收獲。

趙匡胤尊師助師

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國家政局混亂,戰爭頻繁。當時,人們都崇尚武功,輕視學文。出身於軍官家庭的趙匡胤,少年時代讀書勤奮,既尚武又重文。

趙匡胤幼時在私塾讀書,老師是知識淵博、教學認真的辛文悅先生。趙匡胤讀書用功,成績名列前茅,辛先生特別看重他。

趙匡胤對老師也非常尊敬。由於先生家中子女較多而收入又較微薄,所以一家生活難免有些貧困。趙匡胤十分同情先生家的境況,常常背著家裏人,偷偷給老師的孩子送一些吃的東西。那時候,學生常常捉弄老師。

有一天,勞累的辛老師竟趴在書案上打起盹來。兩個好惡作劇的學生偷偷地溜出教室,從後園中捉了隻螳螂放在了辛老師的肩頭上。螳螂舞動著長腿,一步步向上爬著,眼看著就要爬到辛老師的脖領裏。學生們不再讀書,新奇地看著,不時地發出“嘻嘻”聲。趙匡胤看到學生這樣不尊重老師,十分氣惱,狠狠瞪了那兩個學生一眼,便輕手輕腳地來到老師跟前,把螳螂捉了下來。恰巧這時候老師醒了,看見趙匡胤手裏捏著隻螳螂,以為他在搗蛋。氣得把趙匡胤罵了一頓。

後來,辛老師從別的學生嘴裏得知真相後,心裏很不平靜。他把趙匡胤找到身邊賠罪說:“對不起,是老師錯怪你了!”

從此,辛老師更加器重趙匡胤,趙匡胤也更加刻苦學習。他跟辛老師學了很多別人學不到的知識。

後來,他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曆史上的宋太祖。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仍念念不忘幼年時的啟蒙老師。他把辛文悅先生請到皇宮中來相見。辛先生一見宋太祖就要行君臣之禮。

宋太祖連忙攔住他說:“辛先生,請別這樣。我雖當了皇帝,仍然是您的學生。今後我還要繼續向您請教呢。”

宋太祖把老師奉養在宮裏,經常與老師談心,向老師請教治理國家的好辦法。

夢想小啟迪

人無論有多麼偉大,都不是最偉大的,因為最偉大的永遠是他的老師。所以,我們要繼承並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美德。

楊時程門立雪

宋朝時,有一位學問頗深的人,名叫楊時。楊時從小就很聰明,讀起書來又很用功。

他常對人家說:“學習對於我像吃飯一樣,是我內心的需要,所以在任何時候我都不放鬆學習。”

楊時還認為學習不僅需要有決心,而且必須有崇高的目標。他說:“學習和射箭一樣,必須先有目標,然後才可放射,善於學習的人,也一定先有自己的目標,然後才能訂出學習計劃,循序漸進。糊裏糊塗是學不好的。”

楊時自己就是按照這一辦法進行學習的。他年紀不大就能寫一手好文章,後來又專心鑽研經史,宋神宗熙寧九年中進士。

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並虛心好學。當時,程顥、程頤兩兄弟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四麵八方的人都來向他們求教。

楊時也棄官不做,到程顥處登門求教。他虛心好學,進步很快,當他南行回家時,程顥感慨地說:“我的思想從此往南去了。”

後來程顥死了,楊時很悲痛。為了進一步深造,楊時又拜程顥的弟弟程頤做老師,這時,他已是40歲的人了。

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楊時與同伴遊酢一起去程頤家裏請教問題。恰巧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便一聲不響地站在門外,等老師醒來。

不一會兒,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凜冽的寒風吹得他們渾身發抖,但他們仍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來後發現窗外大雪紛飛,便興致勃勃地信步走出房門。他推開大門,發現楊時和遊酢站在那裏,便趕忙把他們請到屋裏。

這時,門外的積雪已經一尺來厚了。楊時和遊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腳印。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地教導他們。而楊時和遊酢尊敬師長、程門立雪的故事也流傳下來。

夢想小啟迪

楊時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我們也應當像他一樣尊敬我們的老師,讓老師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因為尊重老師就是尊重知識。

嶽飛射箭祭師

宋朝著名愛國將領嶽飛,文韜武略,舉世無雙,還練就一身超群的武藝。他的老師是周侗。

周侗是當時的著名武術家,武術修養極高。他的弟子都是當時宋朝軍中的著名將領。周侗是一個很愛國的老人,由於他堅決主張武力抵抗外侮,因此為朝廷所不容,政治上一直不得誌。

北宋末年,年幼的嶽飛拜在周侗的門下,學習武術、兵法。由於嶽飛極其聰明,領悟力很強,很快便成為文武兼備的人才。嶽飛的人品極好,對老師極為恭敬,因而很受周侗的喜愛,師徒二人相處很融洽。

麵對多災多難的國家現狀,嶽飛時時以老師的誌願為目標,立誌學成之後保衛國家,為國效力。而周侗則更加用心地調教這個百裏挑一的人才,希望嶽飛能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

不料,周先生年事已高,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竟溘然長逝。

周侗去世後,嶽飛悲痛欲絕。每逢初一、十五,他一定要到老師的墓前痛哭一番,祭拜恩師。

在痛哭之後,嶽飛會拿起老師所送的重達三百斤的弓,射出三支響箭,以追思老師。

後來,嶽飛沒有辜負周先生的期望,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當上了率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軍。

入侵的金軍一見嶽家軍,皆望風而逃。時有民諺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夢想小啟迪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輩子有老師,沒有比一生都沒有老師更不幸的事情了。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更應該珍惜受教育的機會,虛心向老師學習,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宋濂為師揚名

宋濂不僅是明朝的開國功臣,還是明朝初年的文壇領袖,他的散文對明朝的文學影響很大。宋濂小時候因家境貧窮,無錢買書,就到處去借書抄讀,天長日久,博古通今,在家鄉一帶很有名氣。當時已是元朝末年,統治極不穩固。元朝政府不得不改變政策,通過籠絡漢人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元朝政府曾請宋濂出來當官,他堅決拒絕。為了避免被糾纏,他隱居龍門山,靜靜地讀書寫作。後來,朱元璋攻下婺州,聘請宋濂為《五經》師。

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封宋濂為江南儒學提舉,聘為太子師。

1369年,宋濂奉命編修《元史》。1373年,他升遷為侍學士,參與製訂禮樂諸書。由於宋濂為明朝政權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勞,同時對明朝的文化恢複也有卓越的貢獻,因此當時人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的啟蒙老師是浦陽人吳萊,他對待學生既溫和又嚴肅。

吳老師特別喜歡勤奮好學的宋濂,對他耐心教導,關懷備至,並對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可惜,吳老師中年早逝,宋濂非常痛惜。

他召集同學開了一個追悼會,評價和讚譽了吳老師的功德,尊稱老師為“淵博先生”,親自為吳老師撰寫了《淵博先生碑》碑文。

為了表達對老師的一片崇敬、悼念之情,宋濂還搜集了吳萊生前的著作,精心編纂成《淵博先生文集》,並花錢請人雕刻出版,讓老師揚名於後世。

夢想小啟迪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承擔著責任最重大、最光榮的社會使命。他們就像一根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一生都在為培養下一代,默默地奉獻著。

楊鍾嶽不忘謝師

楊鍾嶽是清朝初年的著名官員,他公正嚴明,聲名卓著,受到朝廷上下的普遍稱讚。楊鍾嶽小的時候就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誌趣。當時,鄰村有一位有名的老師叫林慕謙,辦了一所私塾,叫“傳薪軒”,為村裏的孩子授課。

他治學嚴謹,講學透徹,在遠近鄉裏都很有名氣。當時,剛五六歲大的楊鍾嶽知道了這位先生,一個人走出村,獨自來到書齋,找了個不起眼的地方坐下,認認真真地聽講。

這讓林慕謙感到很驚奇,於是把楊鍾嶽叫去詢問了一番,才知道他是鄰村的孩子。再問他一些問題,他竟然從容不迫地對答如流。

林慕謙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材,便專程到他家,向他的父母說明要收他為徒的意願。楊鍾嶽的父母同樣驚訝,他們一直以為孩子天天早出晚歸是玩耍去了,誰料竟有這番奇遇,不禁欣喜,便當場叫孩子拜師。

楊鍾嶽入學後,刻苦攻讀,潛心鑽研,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熟讀成誦,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很快在當地便小有名氣。

後來,楊鍾嶽參加科舉,考取進士,從此躋身官場,並且仕途也頗為順利。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師恩,每次拜訪老師,總是行弟子禮,非常恭敬地對老師說:“我是在老師門下受教,雖然巧合僥幸得中進士,但我永遠是老師的學生,老師永遠是我學習的楷模。”

為了報答老師教育之恩,1678年,他用自己的俸祿為老師買了一個貢生的學銜,並推薦老師往遂溪任訓導。

他還鄭重其事地為林慕謙的書莊題寫了一副對聯:“師道於今傳遂邑,文章自昔冠西園”,高度地評價了林慕謙的師道以及他所寫的文章。

夢想小啟迪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以對社會的貢獻衡量。老師就是人生價值極高的人。不管什麼時候,老師永遠是我們的老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楊繼盛牢記師訓

楊繼盛是明朝名臣,嘉靖年間時曾任南京戶部主事。楊繼盛七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庭貧寒,他沒有機會讀書。

父親讓他每天到溪邊放牛,但他每次放牛經過村裏一所私塾時,總要站在窗外,踮起腳,聽老師給學生講課,然後用心記下來,放牛時再一遍一遍地背誦。

私塾老師見他每天都趴在窗口聽講,風雨無阻,十分感動,於是就借給他一本書,讓他在窗外站著聽講。

楊繼盛對老師給予的幫助十分感激,想方設法為老師做事,以報答老師。

見老師每天做飯,缺少幹柴,他每天放牛回來就背一捆幹柴送給老師,還幫老師挑水、打掃院子,把私塾裏的桌子、板凳也收拾得幹幹淨淨。老師年齡大了,眼睛有些昏花,看書困難。

楊繼盛聽說野生的枸杞子能養目,放牛時見到熟透的枸杞子就摘下來,晾幹後給老師送去。

老師因此也十分喜歡他,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給他講課。

這位老師為人剛正不阿,是一個疾惡如仇的人。他教楊繼盛讀書時,時常針對社會的黑暗情況教導他,要他先學會做個正直的人,然後再用功讀書,否則,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後來,楊繼盛學有所成,終於做了官。

但他始終不忘恩師的教誨,堅決同朝中的奸惡勢力做鬥爭。由於朝廷的昏庸,他並沒有勝利,反而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還念念不忘當年在私塾窗外讀書時的情景,特地囑咐家人轉告恩師:“弟子楊繼盛,一日受教,終身不忘。今日被誣下獄,決不屈從邪惡,辱沒老師的教誨。”

夢想小啟迪

如果老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老師的影響就會在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並得到學生的尊重。楊繼盛在被捕入獄時仍不忘恩師的教誨,不向惡勢力低頭,這一點便是遵循了這位恩師對理想追求。

陳景潤成名拜師尊

1973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國科學》第二期上發表了《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在許多外國出版物上,一些數學家讚譽這篇論文是“輝煌的定理”、“傑出的成就”。

他自己則說:“這篇論文的發表和每一步成果的取得,都應當首先歸功於我的幾位老師,我終生不能忘懷”。

1956年,在華羅庚推薦下,陳景潤被調到數學研究所工作。他深深被這位數學先輩的胸懷所感動,在學通英、俄語的基礎上,又自修了德、法兩門外語,專心致誌,積極探索。相繼完成了重要科學論文40多篇,有的成果在世界上還居於領先地位。

1966年5月,在《科學通報》17期上,陳景潤宣布他已證明了“1+2”。1973年,曆盡艱辛,他終於突破了這一難關,在“猜想”研究方麵,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

有一年,廈門大學校慶剛結束,陳景潤立即到老校長王亞南的家裏去拜訪。王亞南是馬克思《資本論》的中文版譯者,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就是這位“懂得人的價值”的學者,首先發現了陳景潤的才華和毅力,在眾說紛紜之中把他調回了廈門大學。

當時老校長已經去世,陳景潤一見王師母就激動地說:“我很想念王校長,非常感激王校長對我的培養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