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吳大帝——孫權(7)(2 / 3)

太元二年,孫權病重,召諸葛恪等人囑咐托孤後事。孫權在托孤大臣的選擇上又一次體現出了他的良苦用心。大將軍領太子太傅諸葛恪作為首輔,其身份是流寓士族第二代;中書令孫弘是孫權晚年的心腹,參與了“二宮構爭”案的全部策劃;會稽太守滕胤出身江北流寓士族,“尚公主”,與孫氏有姻親關係;將軍呂據也是流寓士族第二代,其父呂範是孫氏家臣;侍中孫峻是孫氏宗族。

這是一個以流寓士族為主體,輔以心腹和宗族勢力的托孤班子。在孫權看來,以流寓士族為主體可以防止皇權旁落,而輔以心腹宗族,則是給皇權的集中再加上了一個保險。這樣的組合雖然談不上固若金湯,但其穩定的性能無疑是很不錯的。

但是,千算萬算,孫權還是漏算了一著:流寓士族們固然因為社會基礎薄弱而不易對皇權造成威脅,但因為同樣的原因,流寓士族一旦掌握權柄,支持他們的力量也同樣顯得薄弱。這就決定了諸葛恪的首輔地位是很不穩固的。孫權剛剛去世,中書令孫弘就對諸葛恪首輔地位發起挑戰,欲矯詔除去諸葛恪。雖然由於宗室代表孫峻站在諸葛恪這邊,孫弘最終失敗了,但這件事情卻給了諸葛恪極大的觸動。他當政之後,不顧眾人反對,力主發動東興之役,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個人威望,以壓伏東吳眾臣,鞏固自己首輔的地位。但是,一則東吳內部托孤班子彼此勾心鬥角;二則曹魏實力遠勝東吳,內外逼迫之下,東興之役以慘敗告終。這反而給了諸葛恪的政敵們一個扳倒他的絕佳機會。

孫亮建興二年冬十月,孫峻發動政變,謀殺了諸葛恪,其時距諸葛恪入朝輔政僅一年零六個月。自此,東吳進入了一段昏暗的權臣時代。而這正是孫權生前最為憂慮的事情,他和江東世族們幾十年明爭暗鬥,就是為了防止這一天的到來。而今,這一天還是到來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江東基業。

采取偽造儲嗣之爭的方式來徹底擊潰江東世族的勢力,對孫權來說,也是迫不得已。呂壹案之後,因為年齡的關係,孫權感到了強烈的緊迫性。他必須在有生之年替後人徹底解決集團內部的江東世族問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孫權偽造“二宮構爭”,借此發揮以達到徹底擊潰江東世族的目的,說明他已經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采取這種方式的後果孫權也是清楚的,但是,和東吳千秋萬代的基業相比,犧牲掉兩個兒子還是值得的。孫權深知自己的身份:他首先是一個皇帝,其次才是一個父親。

“權沉吟者曆年,後遂幽閉和”。“二宮構爭”的戲不能不接著往下演,孫和與孫霸也不能不按照早就已經寫好的劇本走向自己的命運:孫和先被幽閉,隨後被廢;孫霸被賜死。隻有這樣的結局才能將陰謀偽裝到底,才能安撫或者麻痹東吳廟堂上下的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不損害整個東吳政權的穩定。但是,從孫權的“沉吟”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位父親隱隱作痛的舐犢之心。

孫和被廢之後,孫權一改嫡長子製度,舍棄五子孫奮,六子孫休,而立幼子孫亮為嗣,孫奮一方麵為人品行不端,另一方麵其母不稱“夫人”而稱“仲姬”,可見出身較其餘諸子卑賤。他沒有為嗣的資格。但孫權不立年長的孫休為嗣卻另有玄機。孫休的妻子是朱據的女兒,他和吳四姓的朱家的這種婚姻關係決定了他不可能被孫權立為儲嗣。

太元二年,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裏,孫權又一次想起了他那被廢徙在故鄣的窮山惡水的兒子孫和。出於補償的心理,孫權將孫和立為南陽王,居長沙。但這仍然無法改變孫和的命運。

廢太子的身份注定了他無法平安度過餘生,於是在建興二年,會稽王孫亮執政,孫和就被迫自殺。

十二 “吳下阿蒙”《孫權勸學》的道理

後人多不認為孫權是位大英雄,就連在《三國誌》的洋洋百萬字中,孫權好像也沒一點頂天立地的真本領似的。不過在你讀過《三國誌?吳誌?呂蒙傳》後,就會對孫權有個新的認識,至少在感情上,給予這個曆史人物人重新的定位。

一個人包括最高統治者,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孫權亦不例外,然而作為吳國的“一把手”,他卻時時勸學於下屬,不顧勞累,費盡口舌,充分體現出一把手的憂患意識。至今讀來,其借鑒甚至指導現實的意義還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