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動物年齡的方法
最近有了利用顯微鏡,檢查兔子、黃鼠狼等動物的骨頭,來確定其年齡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切取野兔等動物的下頜骨,將其磨製成薄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骨頭的層次,根據骨層的多少,便可準確地推斷動物的年齡。因為小動物的年齡都較短,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如果是象和鯨那樣的大動物,則隻要取其牙齒在顯微鏡下鑒定,就可知道它的年齡了。
人類有沒有年輪呢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教授勇田忠宣布,他發現人的年輪在人的大腦裏。他曾對一些人員進行過音波刻紋試驗,當音波頻率和人自身的年齡相等時,人們便會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在熒光屏幕上顯示出來,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準確地“診斷”出人的真實年齡。
生命有很多奧秘有待揭開,動物“年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
在線小知識
目前對動物年輪的研究已有了很大進展。魚類學家已利用魚類的年輪,測定出一些魚類的生命極限:鯿魚5歲,鯽魚25歲,觀賞金魚30歲,鯉魚45歲,鰻鱺50歲,鯰魚可活100歲,狗魚的壽命可高達250歲以上。
動物生物鍾之謎
動植物的生物鍾變性
在自然界裏,很多生物的活動都受到“生物鍾”的影響。如雄雞黎明報曉,貓頭鷹晝伏夜出,在潮水到來時招潮蟹就出現在洞口,都是生物鍾在起作用。
有一種琴師蟹的動物。白天,琴師蟹藏在暗處,這時它們身體的顏色會變深;夜晚,它們四出活動,身體的顏色又會變淺。
有些植物也是按照自己的生物鍾來活動的,如牽牛花在太陽出來之前就打開了喇叭,蒲公英在清晨6時才綻出花蕊,該中午開的花就中午開,該晚上開的花就晚上開。
生物學家的實驗研究
有人發現,許多昆蟲都能利用自己體內的天體定向器來保持正確的行動方向,即借助於陽光來定向,蜜蜂和大螞蟻等昆蟲就是這樣。
可德國的生物學家貝林通過實驗發現,一些動物的定向不一定非借助陽光不可。他將蜜蜂關在暗室裏,發現即使沒有陽光,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它們也能察覺出晝夜的變化。
利用螞蟻進行的實驗
瑞士昆蟲學家維納爾和蘭費郎科尼利用大螞蟻做的實驗,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大螞蟻中的工蟻常常到幾百米以外的地方覓食,他們就把這些工蟻放進黑洞洞的潮濕的容器裏。過了6個小時,帶到一個它們不熟悉的地方放出來,同時在它們頭上安裝一個特製的東西,使螞蟻看不見能夠當做定向目標的各種物體。其結果令人驚訝,153隻螞蟻都順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家。
這個實驗表明,這種螞蟻既具有穩定的記憶力,能夠記住太陽在一天的不同時間裏在天空運行所走過的路線,而且還具有時鍾係統,這使它們能夠找出正確的方向。
未解之謎
怎樣來認識動物體內的生物鍾,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
有人分析這可能是來源於動物空腹感的“腹時鍾”;還有人認為這種時鍾可能與物質代謝的速度有關。
不過這些還都僅僅是猜測,其具體的生理機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線小知識
非洲有種“報時蟲”,每過4小時換一次顏色,什麼時間變成什麼顏色,每天都是固定的。有些居民利用這種蟲子確定當時的大體時間;南美洲的第納鳥,每隔30分鍾就叫,誤差不超過15秒。
動物尾巴用處很大
平衡作用
貓的尾巴使貓在跑跳時能保持平衡,還能使它在四腳朝上往下落時翻過身來,四腳先著地,不至於摔傷。
猴子、鬆鼠的尾巴使它在樹枝上跳躍時能夠保持平衡,從來不會失足。馬奔馳時尾巴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保安作用
穿山甲的尾巴纏在樹上,像保險帶一樣。鱷魚的尾巴非常有力,像鐵棍子一般結實,可當做武器來防禦和進攻,一般的野獸如獅和豹都經不起它的一擊。水裏的河狸遇到危險時,會用尾巴拍水,發出“劈啪”的響聲,向同伴報警。牛、馬、驢、騾的尾巴用用來驅趕討厭的蒼蠅、蚊蟲和牛虻等。
支撐作用
啄木鳥在豎直的樹幹上站著啄食害蟲時,尾巴支撐在樹皮的裂隙中,從而能夠站穩,不至於跌落,可以說尾巴是它的“第三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休息時,尾巴支撐在地上,成了它的凳子。
逃生作用
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幫助兔子逃命。當兔子被猛獸咬住時,兔子立刻使用“脫皮計”,將尾巴的“皮套”脫下,從而贏得逃命的時間。蜥蜴和壁虎的尾巴當遇到敵害時,會自動將尾巴折斷留給敵人。
捕食作用
白天棲息在較暗的地方,晚上才出來捕捉昆蟲。有些蝙蝠,它們的尾巴可以卷縮起來和它的後腳一起拚成成一個吊籃形。
這樣別的小昆蟲就看不出它是蝙蝠了,它依靠這個“隱身秘法”,可以捉到很多昆蟲吃。
攻擊作用
獅、虎、豹的長尾巴是它們的戰鬥武器之一,在和其他動物搏鬥時,隻要一擺尾巴,就可以把對方打倒。蠍子的尾巴更厲害,尾端生有鉤狀而尖銳的毒刺。獵食時,它用腳抓住小動物,然後用尾刺毒殺。
在線小知識
保溫作用:像鬆鼠、狐狸等長著毛茸茸粗尾巴的動物,在寒冷的時候,會把身體縮成一團,然後將大尾巴嚴嚴實實地圍住身體,猶如圍了一條大毛圍巾,天氣再冷也不會受凍。
大熊貓稀少的緣由
大熊貓繁殖能力低
人們都知道,可愛的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但是大熊貓繁殖困難,麵臨滅絕的危險。
大熊貓繁殖困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從1937年至現在,我國出口的大熊貓已有39隻,存活到現在的還有14隻。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隻有日本的“蘭蘭”懷過一次孕,墨西哥的“迎迎”產過一次崽。這是什麼原因呢?
美國華盛頓動物園主任裏德博士說,由於大熊貓的生殖器官發育得不健全,因此不能順利地進行交配。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缺陷,可能是導致大熊貓瀕臨滅種的主要原因。
還有人發現,雄性大熊貓不發情或很少發情,這也是導致它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大熊貓的食物習性
除此之外,大熊貓奇特的食物習性也令人不解。它吃東西很挑剔,隻吃很少的幾種竹子,並且不吃老竹,不吃開花結籽的竹,隻吃竹子的中段;竹筍隻吃筍肉;但是如果被其他動物碰過了,它就不會去吃的。它有時也會吃一些草、樹皮、朽木、沙土、石塊、鐵、山羊肉、野獸屍體等。
它們的活動範圍又很小,隻局限在海拔3000米左右。如果大熊貓生活範圍內的竹子枯死了,它們寧肯自己被餓死,也不會到別的地方去覓食。這實在讓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