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人工飼養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

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麼奶?

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裏安上個燈泡,保持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在線小知識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隻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老鼠不能絕跡的奧秘

捕殺老鼠的方法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想方設法消滅老鼠,但始終不能使它絕滅。人們先用機械的辦法捕殺老鼠,但這種辦法殺滅老鼠的數量十分有限。近幾十年來,人們發明了許多殺滅老鼠的藥物。可每次用一段時間後,這些藥物也就失去了作用。

據說,蘇格蘭的一個農戶,發現了不怕老鼠藥的老鼠。科學家研究發現,這種老鼠已具有遺傳性的抗藥能力。也就是說這種老鼠已具備了抗藥的基因,它們的子子孫孫也都能抵抗藥害。

老鼠的抵抗能力

老鼠不但不怕藥害,而且連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核放射也不怕。據1977年7月的美國《地理雜誌》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在西太平洋埃尼威托克環礁的恩格比島和其他島嶼上試驗原子彈,炸出一個巨大的彈坑,同時放射出強大的射線。幾年後,生物學家來到恩格比島,發現島上的植物、暗礁下的魚類以及泥土,都還有放射物質,可是島上仍有許多老鼠。這些老鼠長得健壯,既沒有殘疾,也沒有畸形。這可能與老鼠洞穴有一定的防禦作用有關。然而,老鼠本身的抵抗能力,也是十分令人驚訝的。

集體自殺的老鼠

1981年春,在西藏墨脫的一個江邊拐彎處,成群的老鼠從四麵八方聚集在那兒,集體從山崖頂上往江裏跳。結果所有老鼠都被翻騰的江水淹死了。

老鼠集體自殺的原因還不清楚,有的科學家認為,可能那些到了海邊的老鼠,認為海洋也隻不過是一條它們可以遊過的小溪或一潭水,而沒有意識到那是遊向死亡。

老鼠的繁殖力強

一隻母鼠在自然狀態下,每胎可產出5隻至10隻幼鼠,最多的可達24隻,妊娠期隻有21天。幼鼠經過30天至40天發育成熟,雌性即加入繁衍後代的行列。

如此往複,母鼠一年可以生育5000左右子女,所以說自殺的老鼠與老鼠的總體數量相比,那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了。

在線小知識

2003年6月,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永樂裏家屬院5號樓封堵垃圾道後,發生了一件稀罕事,一些居住在垃圾道內的老鼠紛紛從4樓通氣孔跳樓自殺,居民紛紛關閉窗戶,害怕老鼠跳進屋內。

探究海洋中的美人魚

美人魚的記載

早在2300多年前,巴比倫的史學家巴羅索斯在《古代曆史》一書中,就有關於美人魚的記載。

17世紀,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赫特生航海日記》裏,也有美人魚的記錄。

在中國,古代史書上也有美人魚的記載。宋代的《祖異記》中就對美人魚的形態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在宋代學者徐鉉的《稽神錄》中,也記載有類似的美人魚。

美人魚的發現

1962年,一艘蘇聯的貨船在古巴外海神秘沉沒。由於船上載有核導彈,蘇聯急忙派出探測艦,前去搜尋沉船,試圖撈回核導彈。探測艦來到沉船海域,維葛雷德博士和科學家們,立即利用水下攝影機巡回掃描海底。

結果發現了一個奇異的怪物,之後將它捕獲。原來是一條長0.6米的人魚寶寶,頭部有一道骨冠,全身披滿鱗片,用一雙惶恐的小眼睛瞪著周圍的人們。科學家們堅信它,就是人們一直執著尋找的美人魚。維葛雷德博士的所見,讓那些熱衷於探索美人魚的人們激動不已,也給科學家們增添了信心。

為此,許多海洋物生物學家、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重新投入研究美人魚的工作之中,並在生物學上作出許多假設。

美人魚是什麼

挪威華西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萊爾·華格納博士認為,美人魚這種動物確實存在。他說:“無論是記載還是現代目擊者的描繪,美人魚都有共同特征,即頭和上身像人,而下半身則有一條像海豚那樣的尾巴。”

此外,據新幾內亞有關人士描述,美人魚和人類最相似之處,就是它們也有很多頭發,肌膚十分嫩滑,雌性的乳房和人類女性一樣,並抱著小人魚喂乳。

與此同時,英國海洋生物學家安利斯汀·愛特博士則認為:“美人魚可能是類人猿的變種,嬰兒出生前生活在洋水中,一出生就可以遊在水裏。

因此,一種可以在水中生存的類人猿動物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美國,也有部分學者讚同愛特博士的說法,認為這是目前尚未報道的“海底人”的一種。

儒艮似美人魚

中國的一些生物學家則認為,傳說中的美人魚可能就是“儒艮”俗稱海牛的海洋哺乳動物。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南海的漁民曾多次發現美人魚。此外,在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其他一些國家也有它的足跡。

1975年,有關科研單位深入漁村,並在漁民的幫助下捕到罕見的“儒艮”。

儒艮不僅形象不美,而且還很醜陋。它的體型像一隻巨大的紡棰,有3米多長,400多千克重,身大頭小尾巴像月牙。

由於它仍舊用肺呼吸,所以每隔10多分鍾,就要浮出水麵換氣。它背上有稀少的長毛,生物學家則認為,這些長毛極易使目擊者錯認為頭發。

生物學家們還發現,儒艮胎生幼子,並以乳汁哺育。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子,母體的頭和胸部則露出水麵,以避免幼子吸吮時嗆水。傳說中美人魚抱子的鏡頭,大概出於這種情景。

然而,儒艮時時出水換氣的特性,和維葛雷德博士的“深海發現美人魚”有矛盾。

因此,海洋中究竟有沒有美人魚?人們對此說法眾多,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在線小知識

傳說美人魚是以腰部為界,上半身是美麗的女人,下半身是披著鱗片的魚尾,整個軀體,既富有誘惑力,又便於迅速逃遁。她們沒有靈魂,一身兼有誘惑、美麗、殘忍和狡黠等多種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