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曆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範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導致這些功能奇特的樹到當今才得以發現。
在線小知識
鎮靜樹:生長於南美洲亞馬孫河的原始森林,在夜裏,它能散發出奇特的氣味,人聞到則昏昏欲睡;白天它發出幽香清涼的氣味,刺激人的大腦,能使睡覺的人迅速清醒,哭鬧的小孩停止啼哭。
植物食蟲之謎
豬籠草
食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其次才是溫帶。據統計,全世界有食蟲植物500種左右,我國約有30多種。當你到海南島五指山上采集植物或遊覽時,就會在深山老林,發現一種奇怪的植物,這就是豬籠草。
豬籠草的莖是半木質藤本,最長不過一兩米,一般在一米以下,在它的葉端懸掛著一個一個的囊狀物,這就是豬籠草捕食昆蟲的工具。它這個捕蟲囊是由葉子的一部分變成的。豬籠草的葉中脈延伸成卷須,卷須的頂端膨大為捕蟲囊,圓筒形,口部呈漏鬥形。囊口的後邊還有一個能活動的囊蓋。
豬籠草的捕蟲囊通常具有各樣美麗的色澤,有引誘昆蟲的作用。吃蟲的植物,不僅陸地上有,水裏也有,狸藻便是一種。
豬籠草不僅好玩,而且還可以治病。當病人風熱咳嗽,甚至肺燥咯血時,用豬籠草30克,水煎服即可治愈。最近還發現它能治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狸藻
狸藻生長在靜水裏,因為它沒有根,所以能隨水漂流。這種植物長可達一米,它的葉子分裂成絲狀。在植物體下部的絲狀裂片基部,生長著捕蟲囊。捕蟲囊扁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毫米。在囊的上端側麵有一個小口,小口周圍有一圈觸毛。口部的內側有一個方形的活瓣,能向內張開,活瓣的外側有4根觸毛。
狸藻的捕蟲囊的內壁上有星狀腺毛,腺毛能分泌消化液。一棵狸藻上長有上千個捕蟲囊。每一個捕蟲囊就是水中的一個小陷阱。在有狸藻分布的水裏,到處都是小陷阱,因而形成一個陷阱網。假若水中的小蟲,進入這個陷阱網,想跑掉是不可能的。當水蚤這類小動物,遊進了陷阱網,它就會東碰西撞。要是它碰到捕蟲囊口部活瓣上的觸毛,活瓣馬上向內張開,水便立即流入捕蟲囊內,此時小動物也會隨著水流進入囊內。當小動物進入囊後,由於水壓的關係,活瓣又立即關閉起來。此時捕蟲囊內壁上的星狀腺毛,分泌出消化液,把蟲體消化分解,通過捕蟲囊壁細胞把養料吸收掉之後,剩下的水通過囊壁排出體外,捕蟲囊又恢複原來的狀態。狸藻就是這樣靠自己吞食動物的本領,營養自身的。
捕蟲囊的形狀活像個瓶子。它是怎樣捕食昆蟲的呢?它不僅以美麗的顏色招引昆蟲,而且它的囊口和囊蓋上布有蜜腺,能分泌出蜜液引誘昆蟲。當昆蟲飛來吃蜜時,由於囊口非常光滑,很容易失腳跌入囊中。
囊的內壁也很光滑,況且囊裏常存有半瓶子水,落水的昆蟲在囊中死命地掙紮,不但逃不出來,反而刺激囊蓋,蓋了起來,最後便死於囊中。此時,捕蟲囊能分泌一種蛋白酶,將昆蟲分解,然後作為養料吸收。當捕食過程完成後,它的蓋子又重新張開等待第二個“顧客”的到來。
毛氈苔
毛氈苔這種植物生長在沼澤地帶,因為沼澤地帶的小蟲及蚊子特別多,它們就成為毛氈苔捕獵的對象了。
毛氈苔主要是用變為手掌狀的葉子來捕蟲。毛氈苔的葉上密生了許多觸毛,觸毛很像纖細的手指,它能握起來,又能伸開。在觸毛頂端成一個小球,這個小球能分泌黏液,黏液有蜜一樣的芳香,饞嘴的昆蟲聞到這種芳香就會迅速飛來。當昆蟲碰到毛氈苔的觸毛時,觸毛上的黏液就會把昆蟲粘住。這時,觸毛能很快地握起米,緊緊地抓住,不讓昆蟲跑掉。觸毛上又能分泌一種蛋白酶,可以消化分解昆蟲,毛氈苔的葉細胞就把消化後的養料吸收到植物體內。隨後,觸毛又伸開來等待著新的“客人”陷入它的魔掌之中。
最有趣的是毛氈苔能夠辨別落在它葉子上麵的是不是食物。有人曾做過試驗,如果把一粒砂子放在它的葉子上,起初它的觸毛也有些卷曲,但是,它很快就會發現落在葉子上的不是美味的食物,於是又把觸毛舒展開了。
毛氈苔屬於茅膏菜科,茅膏菜屬。在茅膏菜屬中,約有90種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我國有6種,分布在西南至東北的廣大地區。毛氈苔生長在沼澤、濕草甸地上,或生長在山穀溪邊林下潮濕的土壤上。
毛氈苔又可入藥,在歐美各國常用作治支氣管炎的祛痰藥,我國則多製成糖漿治療百日咳。
在線小知識
澳大利亞西部有一種土瓶草,它有一個鞋狀捕蟲籠。捕蟲籠的籠口會分泌蜜液。唇的內緣有唇齒,以防止獵物爬出。昆蟲常常被它們唇上分泌的蜜液和類似花朵般的形狀和顏色所吸引。
花開花落時間之謎
白天開花的植物
花開花落是植物生長的一種自然規律,那為什麼有的花喜歡白天開放,而且是五彩繽紛,有的花則願意在傍晚盛開,花則多為白色,又有的花是晝開夜合呢?
在常見的植物中,大都是在白天開花。這是因為在陽光下,清晨,花的表皮細胞內的膨脹壓大,上表皮細胞生長得快,於是花瓣便向外彎曲,花朵盛開。花兒白天開,在陽光下花瓣內的芳香油易於揮發,加之五彩繽紛的花色能夠吸引許多昆蟲前來采蜜。昆蟲采蜜時便充當了花的紅娘為其傳授花粉,這樣有利於花卉結籽,繁殖後代。
晚上開花的植物
那麼,為什麼有的花則偏偏喜歡在晚上開放,而花朵又多是白色的呢?植物之所以要開花,是為了吸引昆蟲來傳粉。
植物在夜裏開的花,最初也是多種多樣顏色的,但由於白花在夜裏的反光率最高,最容易被昆蟲發現,為其做媒傳授花粉。因此,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夜裏開白花的植物被保存了下來,而夜裏開紅花、藍花的植物,因不易被昆蟲發現並為其傳授花粉,而失去了繁衍後代的機會,逐漸被淘汰了。
夜晚開花的晚香玉
月朗星稀、微風輕拂的夏夜,晚香玉悄然綻開潔白似玉的花蕾,飄散出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這盛夏的嬌兒,不知讓多少喜愛花草的人們心醉神迷。
晚香玉,又叫夜來香、月下香。它名副其實,夏季裏每當晚19時前後,花苞相繼開放。如果你有留意,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花苞是怎樣綻開的。一朵花苞開放隻需4秒至5秒的時間。晚香玉的花苞一開放,便飄散出股股清香,它的香清而不濁,和而不猛,使人心曠神怡。
晚香玉十分受養花人的鍾愛,它不需要特別細心的培植、管理。隻要把一個晚香玉小塊莖埋入土裏,憑借著天然雨水滋潤,它就會抽芽、長大、開花、結果。晚香玉的棵莖,是從葉中抽出的柔嫩的枝條,然而,它能在這一枝條上開花多達30多朵,自下而上盛開出來的喇叭形花朵,花期達一月有餘。
晚香玉不僅可美化庭院,且其花可插瓶,用做室內觀賞的佳品。另外,其葉、花、果均可入藥,有利於人體健康。
晚香玉夜裏開花之謎
那麼,晚香玉為什麼總是在夜裏傳送濃鬱的花香呢?原來晚香玉花瓣上的氣孔,是與外界交換氣體的通道。在空氣濕度大時,這個通道張開,空氣幹燥時合攏。因白天的氣溫高,那花瓣便含羞似地合攏著。傍晚的時候溫度降低,氣候涼爽,蒸騰減少,空氣的濕度增大,於是花瓣上的氣孔便全部張開。隨著花呼吸作用的進行,把它內在的揮發性芳香物質飄散到空氣中去,也就把縷縷清香帶給人們了。
花開花落的起由
植物中還有的花是白天盛開,而夜裏又閉合起來。如睡蓮、鬱金香,它們的花白天競相開放,而當夜幕降臨時,便閉合起來,到來日則又繼續開放。這又是為什麼呢?花的晝開夜合現象是植物的睡眠運動引起的。
這種運動的產生,一種是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如晚上溫度低時它便閉合起來。如果把已經閉合的花移到溫暖的地方,3分鍾至5分鍾後便會重新開放;另一種是由於光線強弱的變化引起的。如花在強光下開放,弱光下閉合。
花兒顏色麵麵觀
花開時節,花香陣陣,芳香鬱鬱。那一枝枝,這一叢叢,如雲似霞。紅的似火,黃的如金,白的像雪,千姿百態,萬紫千紅,滿園春色。
為什麼花兒能盛開得這樣璀璨奪目、絢麗多彩呢?原來,花瓣的細胞液中含有葉綠素、胡蘿卜素等有機色素,它們像魔術大師把花變得五顏六色。遇到酸性時,細胞就成紅色;遇到堿性時,細胞變為藍色;遇到中性時,細胞又變為紫色。
你可以摘一朵牽牛花做試驗:把紅色的牽牛花泡在肥皂水裏,因為遇到堿性,它便由紅色搖身一變變為藍色;再把這朵花放在醋裏,由於遇到酸性,它又恢複原色。
花青素的變魔術本領更為驚人,它不僅能使許多鮮花色彩斑斕,而且還能使花色變化多端。如棉花的花朵初綻時為黃白色,後變紅色,最後呈紫紅色,完全是受花青素影響的結果。當不同比例、不同濃度的花青素、胡蘿卜素、葉黃素等色素相互配合後,就會使花呈現出千差萬別的色調。
大部分黃花本身不含花青素,而完全是胡蘿卜素在起作用;有些黃花當含有極淡的花青素時,就變成橙色。由此可見,萬紫千紅的花完全是由於花青素和其他各種色素相互配合的結果。
一般來說,有機色素以葉綠素為主體時,花可顯青色和綠色,如綠月季等;以花青素為主體時,可呈紅色、藍色和紫色,如玫瑰等;以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為主體時,則呈黃色、橙色和茶色,如菊花等。
世界上開花植物多達4000餘種,其花異彩紛呈,常見的有白、黃、紅、藍、紫、綠、橙、褐、黑等9種顏色。大多數花在紅、紫、藍之間變化著,這是花青素所起的作用;其次是在黃、橙、橙紅之間變化著,這是胡蘿卜素施展的本領。據統計,世界上各種植物的花色中,最多的是白色,約占28%,白色的花瓣不含任何色素,隻是由於花瓣內充斥著無數的小氣泡才使它看起來像白色;其次是黃色;紅色列為第三;再其次是藍色、紫色;較少的是綠色,如菊花中的綠菊,其花瓣就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綠色;最為罕見的是黑色,如墨菊,為菊中之珍品,黑鬱金香也被列為花之名貴品種。
花兒有香味之謎
眾多植物中,除少數外,多數植物的花是都芳香的。那花兒為什麼是香的呢?原來,在花卉的葉子裏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在陽光照射下,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產生了一種芳香油,它貯藏在花朵裏邊。這種芳香油極易揮發,當花開的時候,芳香油就隨著水分揮發而散發出香味來,這就是人們聞到的花香。
由於各種花卉所含的芳香油不同,所散發出來的香味就不一樣:有的濃鬱,有的淡雅。一般來說花香的濃淡和開花的地點有著密切的關係。生長在熱帶的花卉,香氣大都濃而烈;而生長在寒帶的花卉,香氣多是淡而雅。另外,通常花的顏色越淺,香味越濃烈;顏色越深,香味越清淡。白色和淡黃色花的香味最濃。其次是紫色和黃色的花,淺藍色花的香味最淡。
在線小知識
一般來說,天氣晴朗、陽光強烈、溫度升高的時候,花瓣中芳香油揮發得比較快,飄得也比較遠,所以香味會比較濃一些。而在陰雨天或陽光弱、溫度低的情況下,花香就較淡。
為何植物能禦寒過冬
植物耐寒之謎
當嚴寒到來,許多動物都加厚了它們的“皮袍子”,深居簡出,或者幹脆鑽到溫暖的地下深處去睡覺。不少植物卻依舊精神抖擻地屹然不動,若無其事地伸出它們那綠油油的葉子,好像並沒有感覺到嚴寒的來臨。
難道植物對寒冷完全無動於衷嗎?不!過度的寒冷一樣可以將植物凍死。比如,當植物細胞中的水分一旦結成冰晶後,植物的許多生理活動就會無法進行。更要命的是,冰晶會將細胞壁脹破,使植物招致殺身之禍。
經過霜凍的青菜、蘿卜吃起來不是又甜又軟嗎?甜是因為它們將一部分澱粉轉化成了糖,而甜就是細胞組織被破壞的緣故。
不過,要使植物體內的水分結凍,並不太容易。比如嬌嫩的白菜,要在攝氏零下15度才會結冰,蘿卜等可以經受攝氏零下20度而不結冰,許多常綠樹木,甚至在攝氏零下四五十度還依然不會結冰,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呢?
如果說粗大的樹木可以用寒氣不易侵入來解釋,那麼細小的樹枝和樹葉、嬌嫩的蔬菜何以也不易結冰呢?白菜、蘿卜、番薯等遇上寒冷時,會將貯存的部分澱粉轉化為糖分,植物體內的水中溶有糖後,水就不易結冰,這也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仔細一算,就知道這並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000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後,水的結冰溫度才會下降1.86度,即使這些糖溶液濃到像糖漿一樣,也隻能使結冰溫度下降7度至8度。由此可見,這其中一定另有緣故。
原來植物體內的水分有兩種,一種為普通水,還有一種叫結合水。所謂結合水,按它的化學組成而言和普通水並無兩樣,隻是普通水的分子排列比較淩亂,可以到處流動,而結合水的分子以十分整齊的隊形排列在植物組織周圍,和植物組織親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肯輕易分開,因此被叫做結合水。冬天,植物體內的普通水減少了,結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對增加。由於結合水要在比攝氏零度低得多的溫度才結冰,植物當然也就耐寒了。
植物的抗凍能力
各式各樣的植物抗凍力不同,就是同一棵植物,冬天和夏天的抗凍力也不一樣。北方的梨樹,在攝氏零下20度至零下30度的溫度下能平安越冬,可是在春天卻抵擋不住微寒的襲擊。鬆樹的針葉,冬天能耐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在夏天如果人為地降溫到攝氏零下8度就會被凍死。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冬天的樹木特別變得抗凍呢?最早國外一些學者說,這可能與溫血動物一樣,樹木本身也會產生熱量,它由導熱係數低的樹皮組織加以保護的緣故。另一些科學家說,主要是冬天樹木組織含水量少,所以在冰點以下也不易引起細胞結冰而死亡。但是,這些解釋都難以令人滿意。因為現在人們已清楚地知道,樹木本身是不會產生熱量的,而在冰點以下的樹木組織也並非不能凍結。在北方柳樹的枝條、鬆樹的針葉,冬天不是凍得像玻璃那樣發脆嗎?然而,它們都依然活著。
能抗凍的秘密
樹木抗凍的本領很早就已經鍛煉出來了。它們為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每年都用沉睡的妙法來對付冬季的嚴寒。
我們知道,樹木生長要消耗養分,春夏樹木生長快,養分消耗多於積累,因此抗凍力也弱。但是,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這時候白晝溫度高,日照強,葉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間氣溫低,樹木生長緩慢,養分消耗少積累多,於是樹木越長越胖,嫩枝變成了木質……樹木逐漸就有了抵禦寒冷的能力。
別看冬天的樹木表麵上呈現靜止的狀態,其實它的內部變化卻很大。秋天積貯下來的澱粉,這時候轉變為糖,有的甚至轉變為脂肪,這些都是防寒物質能保護細胞不易被凍死。平時一個個彼此相連的細胞,這時細胞的連接絲都斷了,而且細胞壁和原生質也離開了,好像各管各一樣。
這個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變化,對植物的抗凍力方麵竟然起著巨大的作用。當組織結冰時,它就能避免細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原生質不受細胞間結冰而招致損傷的危險。
在線小知識
樹木的沉睡和越冬是密切相關的。冬天,樹木睡得越深,就越忍得住低溫,反之,像終年生長而不休眠的檸檬樹,抗凍力就弱,即使像上海那樣的氣候,它也不能露天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