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考察

為了解開野人的謎底,我國組織了多起野人考察活動,他們從發現的毛發、腳印、糞便等方麵入手,進行科學的驗證,分析,已經獲得了第一手證據,但野人的秘密遠還沒有揭開。

野人的科學考察

我國野人考察

對野人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的。40多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野人進行過多次考察,尤其是我國在鄂西北神農架一帶,從1976年開始,由中國科學院與有關單位組織的多次進山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在我國的四川、陝西、西藏、新疆、廣西、貴州、雲南等10多個省區都有野人行蹤的報告,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例活野人被抓獲。

西藏野人考察

我國最早進行野人考察活動是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區。雅魯藏布江中下遊、喜馬拉雅山南地區及東部峽穀區都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盛產野果及各種動物。原始森林保存最好、麵積最大的野人避難所恐怕就屬遼闊的喜馬拉雅山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會員、西藏文聯作家肖蒂岩經過幾個月的初步調查,了解到許多重要線索。四川大學童恩正副教授作了《西藏高原——人類起源的搖籃》的學術報告。

成立研究會

以神農架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工作多年來不斷取得進展,他們廣泛搜集了目擊資料,灌注了一批石膏腳印,鑒定了一些毛發。發現和研究了多起可疑的糞便、睡窩和吃食現場,對環境進行了綜合考察和多方麵的科學分析,製作了大量植物標本和部分動物標本,積累了近百萬字的文字資料,特別是有3個考察隊員曾一起目擊到一個巨型野人。

研究結果

1983年7月,武漢醫學院法醫學教研室也曾對神農架及附近6個縣發現的“紅毛野人”毛發進行了科學鑒定。該教研室黃光照副教授宣布:“通過肉眼檢查、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橫切麵檢查及毛小皮印痕檢查,發現這8種‘野人’毛發,其毛發小皮形狀特征基本上類似人毛發。”

觀察所見8種野人毛發,毛發皮質均發達,可見縱間細纖維,皮質色素顆粒少,並且多呈外圍性分布。這說明8種野人毛發皮質的組織學特點與人類相似,而與大猩猩、金絲猴、猿猴、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毛有較大差異,明顯不同於豬、狗熊、綿羊等動物毛發的特點。

在線小知識

考察隊在野人出沒的地方發現了野人的6堆糞便,他們從這些糞便中,發現了未消化的果皮以及昆蟲蛹皮。野人糞便直徑0.025米,這些糞便與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而且與人的糞便有差異。

搜集野人的證據

毛發鑒定

1977年6月19日晚,湖北省野人考察隊隊員李健接到一個緊急電話,說房縣橋上公社群力大隊女社員龔玉蘭和她的4歲的兒子楊明安在水池埡路遇野人,“野考”隊員黃石波等人立刻趕到現場,找到龔玉蘭了解情況。

在龔玉蘭的帶領下,他們找到野人蹭癢的那棵大鬆樹,並在那棵樹上取下幾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從1.3米至1.8米高處的樹幹上找到的。從形狀、粗細來看,與人的頭發十分相似。

後經武漢、北京等科研部門用顯微鏡觀察,並與靈長目的動物獼猴、金絲猴、長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現代人的毛發作了比較。結果證明:野人毛主要形態結構特征明顯不同於上述靈長目動物。以後又從7個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發,均是如此。

腳印

在神農架板壁岩下,一次發現100多個腳印,最大的腳印長達0.42米。考察隊首次灌注出5個石膏模型。

經公安部門技術員鑒定,判斷出既不是人的腳印,也不是其他動物的腳印,可能是野人的腳印。這個野人身高大約2米左右,體重約150千克。

野人窩

1980年6月上旬,考察隊員在紅岩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發現用箭竹編成的窩,每束竹子約七八根旋轉編織,形成沙發椅,長約0.89米,高約1米。

同年6月5日,考察隊員在槍刀山也發現了用竹子編織的窩,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壓在一起,成圓椅狀,長1.5米,距離50米處又發現0.42米長野人腳印。

如果不是用手勞作的話,是編不出這種窩的,人又沒有這樣大的力氣,當時認為這是力大無窮的野人的傑作。

在線小知識

1980年“野考隊”發現近千隻野人腳印,最大的腳印為0.48米,步幅最大為2.2米。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執行主席劉民壯斷言:腳印是間接證據,腳印多證明神農架是野人老窩,有野人群體。

分布各地的中國野人

神農架林區野人

2007年11月18日,前來神農架踏勘越野自駕線路的張先生,會同林區向導王東一行5人前往老君山、裏叉河一帶。中午12時許,快速行進的越野車到距裏叉河管護所約1000米處的簡易公路上。在繞過一個緩彎後,張突然看到前方約50米處的公路上,一高一矮兩個渾身黑色的直立的“人”,在公路下方右側對著來車,兩“人”相距很近,高的似乎還拉著矮的。

發覺來車,反應迅捷的兩個“人”,飛身閃入公路下。 他們發現,大野人的腳印長0.3米,腳跟部寬約0.08米,掌部寬約0.12米。小野人的腳印長0.18米,有外側稍呈弓形特點。目擊者張先生講,兩個“人”高的約1.7米,矮的約1.3米,形體看上去精瘦,渾身似黑色毛發,好像當時轉過臉來,但沒能看清麵部。這兩個野人身形矯健,反應迅捷,非一般常人所能想象。

秦嶺地區的野人

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現在太原鋼鐵公司退休的攀景泉在秦嶺北段進行地質普查,曾親眼目睹母子野人。小野人在遠處摘栗子,母野人則發出非驢非馬的“咕咕”聲。

1977年7月21日,陝西省太白山林區護林員楊萬春等再次與野人相遇。他們描述,秦嶺野人高約2.3米,其肩寬於人肩。野人的頭發呈暗棕色,散披兩肩。爬坡速度很快,嘴裏會發出“咕噥”聲音。

江西宜黃野人

2006年10月,江西省宜黃縣新豐鄉仙坪村也報告有野人出現。當月中旬,村民江美華上山采野果時,發現黑色長毛怪物。

他描述當時的情景時說:“當時它離我隻有一米遠。它坐在毛竹林裏,本來想看清它的臉,但是被葉子擋住了。有兩米多高,正在吃野果,跑的樣子和人很像。”

在線小知識

河南省西峽也有目擊野人的事例,如1970年夏,當地村民尤福貴在東坡種地,曾見一個野人在西坡從西向東走去,走了約有500米,它的步子很大,一步有2.3米至2.6米,在低樹叢中經過。

神農架的野人蹤跡

神農架野人曆史

野人是世界四大謎之一,野人這個稱呼,為群眾習慣用語,由於目前還沒有捕捉到活的個體,也沒有取得完整的標本,因此,一些科學工作者稱之為“奇異動物”。

從目擊者講述的情況中,有的看見被打死的野人,有的挨過打,有的看見野人被活捉,有的被野人抓後又逃了回來,還有人看見野人在流淚,也有野人向人拍手表示友好。直至1976年5月14日,神農架林區的6位幹部在椿樹埡同時見到一個紅毛野人後,才引起有關方麵的重視。

神農架野人考察

從1976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科學考察隊對神農架野人進行了多次的考察。

在海拔2500米的箭竹叢中,考察隊發現了用箭竹編成的適合坐躺的野人窩。這種野人窩由20多根箭竹扭成,人躺其上,視野開闊,舒服如靠椅,經多方麵驗證,此絕非獵人所為,更絕非猴類、熊類所為,它的製造與使用者當然是那介於人和高等靈長目之間的奇異動物了。

對搜集到的野人毛發,科學工作者從光學分析鑒定到鏡製片鑒定,從對毛發微量元素譜研究和微生物學測試等,各項研究所取得成果表明,野人毛發不僅區別於非靈長類動物,也與靈長類動物有區別,有接近人類頭發的特點,但又不盡相同。參加研究的科學家認為,野人屬於一種未知的高級靈長類動物。

科學工作者對野人的腳印的觀測研究表明:在神農架所發現的野人腳印與已知的靈長類動物的腳印無一等同,比人類的腳落後,比現代高等靈長目動物的後腳進步。兩腳直立行走,可確信一種接近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的存在。

考察隊在神農架還發現了很多野人的糞便,其中最大的一堆重1.6千克,內含果皮之類的殘渣和昆蟲蛹等,可推想其食物結構。

神農架野人考察意義

考古專家王善才多年來一直在搜集有關“野人”的資料。他認為,在中國長江流域三峽地區古猿、古人類和巨猿化石不斷出土,尤其是湖北巴東、建始一帶曾出土過數百顆巨猿牙齒化石,證明那裏曾是大型靈長類動物的家園。

他說,“野人”如果存在,可能是進化過程中不成功的介於人與猿之間的動物,這種動物理論上已經滅絕。但是,如果有一支像大熊貓一樣,存活到現在,這對認識靈長類動物是怎樣走過人和猿分家的過程是很有幫助的,也就證明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種亦猿亦人、非猿非人的高級靈長類動物”。

神農架野人是神農架山區客觀存在的一種奇異動物,雖然已初步了解到這種動物活動地帶和其活動規律,但要揭開這千古之謎,還需要進行一係列的科學考察,神農架旅遊委員會已將“野考”作為一項旅遊項目。

在線小知識

有一些科學家否認“野人”的存在,理由是迄今為止,人們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存在證據,並且數量沒有足夠多的動物種群,不可能走過幾萬年而存活至今。

野人的毛發和腳印

毛發檢測

在人們都在呼喚野人的再次出現時,人類現已擁有數以千計的野人毛發標本,以紅色為主,長短不一,發型或直或波曲,多數來自“祖傳家藏”,也有極少數是在野外樹叢裏撿到。

有數十份材料經過各種手段進行檢測,包括普通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檢測,褪色試驗,質子激活法——微量元素與熒光分析,角蛋白分析,電聚焦血型分析以及DNA法,作為對照的材料包括人、猩猩、犛牛及各種猴類等。檢測的結果,除部分證明為已知動物,如犛牛或人發,多數與對照物有差別,但也無法肯定是野人,關鍵是缺乏真正屬於野人的毛發來作為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