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其網站首次公布所獲得的不明動物毛發顯微照片。
照片顯示,此次獲得的不明動物毛發與人發及馬尾毛發區別明顯,不明動物毛發粗細介於馬尾和人發之間,但馬尾毛外表粗糙,有眾多外翹鱗片,人發次之,而不明動物毛發顯得出人意料的光滑。人發因其為深黑棕色無法看到內部構造,馬尾毛及不明動物米色、淺棕毛發都能通過調焦看到內部發腔壁及髓質空腔,但是區別明顯。
顯微鏡下,馬尾毛腔壁厚實,腔壁與髓質界限模糊,色彩漸變過度,髓質呈深色,而不明毛發腔壁明顯要薄,與髓質界限分明,髓質呈淺色。在不明動物一根米色毛發帶黑色發梢的部位,同樣能看到內部完整的空腔。
觀察人員用了將近半天時間來對比這三種毛發的表麵特征和可以觀察到的內部構造,比較一致認為,未知動物毛發確實無法判斷為人發或者馬尾毛。
毛發困惑
毛發標本中最令人困惑的是它的紅色。早在宋代趙晉《養菏漫筆》中已提及“狒狒……發可為朱纓”,即野人的紅毛可作為纓用。在哺乳動物中尚沒發現鮮紅毛發的例子,有的毛發明顯是染成的,但究竟用什麼顏料染成紅色尚不得而知。
美國的一些專家曾檢測了一份紅毛,發現是人的頭發染成的,並且居然是高加索白色人種的,而非黃種人的頭發,它從何而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總之,野人毛發,特別是紅色毛發,值得深入研究。
腳印困惑
1977年8月在神農架八角廟龍洞溝一次大規模圍捕野人的活動中,發現的不明動物留下的腳印,腳印全長0.245米,前端寬0.114米,大趾與第二趾夾角40度,無腳弓,似保留有抓握機能,直立行走功能不完善。
腳印與毛發一樣,同屬令人困惑的證據。目前已發現不下2000個腳印,除單種少數幾個連為一體外,還發現一長串的腳印,但所做模型不多,並且質量欠佳。
除在九龍山、元寶山、神農架等處,在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的荒漠上也曾發現巨大的人形腳印。
這究竟是什麼動物留下的呢?真是野人的嗎?確實讓人有些弄不明白。
國外學者也麵臨同樣的困惑。喜馬拉雅山上的雪人腳印,北美密林中“沙斯誇支——大腳野人”的大腳印,甚至腳印上還有趾紋與蹠紋的印痕。
已有一些原先不相信雪人和“沙斯誇支”的科學家,在親眼目睹到新鮮腳印後轉變了懷疑的態度。
也正是這些腳印令我們相信,至少還有5%的野人存在的可能性,這就很值得我們去探索了。
在線小知識
在國外也發現過野人毛發。經有關學術單位的檢驗,甚至與多達90多種已知動物的毛發對照,也未能鑒定出究竟屬何種動物,當然,由於缺乏真正的野人的資料,也無法肯定就是野人的。
神秘而古老的神農架
名稱來曆
神農架的名字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傳說。據傳,還在人類處於飲毛茹血的遠古時代,瘟疫流行,饑餓折磨著人類,普天之下哀聲不斷。
為了讓天下百姓擺脫災難的糾纏,神農氏來到鄂西北艱險的高山密林之中,遍嚐百草,選種播田,采藥治病。但神農氏神通再大,卻也無法攀登懸崖峭壁。於是,他搭起36架天梯,登上了峭壁林立的地方,從此,這個地方就叫神農架。後來,搭架的地方長出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地理位置
神農架在三峽峽江北岸,是香溪河的發源地。沿著香溪河溝壑縱橫的河道逆流而上,便進入神秘的神農架林區。神農架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
整個神農架基本上是沿東西方向延伸,是湖北省境內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神秘的神農架以岩壁如削、鷹岩兀起、飛瀑掛岩、雲山腰賺、林海茫茫而著稱。參天的古樹密林形成了綠色的海洋,從9月至第二年4月,冰雪封山的季節,皚皚白雪遮住了這片神秘莫測的大地。
神農架的原始森林高達40餘米,遮天蔽日,如青天玉柱,直 插雲霄,遍布整個神農架。林內鬆蘿蔓藤密掛枝間,銀須飄灑,把整個原始森林裝扮得奇秘莫測。
在神農架的主峰下麵,是一望無際的高山箭竹,一片金黃,襯托出峰頂裸露的岩石,好似一列列斷壁殘垣,若隱若現。春天,色彩絢麗的杜鵑花競相開放,滿山遍野生機一片。
冬天,瑞雪紛飛,神農架林區,真是一片聖地,這裏生長著2000多種植物,聚集著500多種野生動物。
野人存在
奇秘的神農架,更神更奇更秘在於有野人存在。野人頭發較長,前麵可遮住額頭或麵部,後麵自然披於兩肩,好像梳披肩發的婦女。野人的頭不大,頸部轉動靈活,矢狀肌發達。
野人麵部膚色較深,鼻孔上仰內陷。額部和胸部前突,手臂短而下肢長,手腳同時著地時,前低後高,手臂能自由轉動。腳長0.29米至0.48米,比人腳長,腳形前寬後窄,無足弓,大腳趾與其餘四趾對立。野人有的過著小家族生活,更多的是過著單獨生活。
在線小知識
野人的這種活動方式與別的高級靈長目動物的活動有所不同,它們並不是過著群體生活,這可能是由於為了減少食物競爭的壓力和防止近親交配的緣故。
毛女和小黑人的傳說
毛女記載
正德《瓊台誌·紀異》記載:“文昌山中有毛女,山魈類也。裸身長乳,土人謂之‘長奶鬼’,白晝入人家欺人,國初時有見之者。今人氣盛,則無矣。時俗猶呼之以驚小兒。今都肄場端午剪柳肖其像,用驚人馬。”
光緒壬辰重修《臨高縣誌》卷三《紀異》記載:“裸身長乳,常於白晝入人家。明初,時有見之者,今則不常見也。時俗呼之以驚小兒。今市塵中,值端午多剪柳肖其像,謂之曰‘驅神’。”這兩則記載,都是描述“毛女”的,雖然一則在文昌縣,一則在臨高縣,但這兩個毛女有著共同特征,即形似山魈,形態可怖;裸身長乳,有毛的雌性人形動物;白晝入人家,不是在晚間或早晚時刻;不是吃人、咬人的動物。
有關見解
當代學者曾昭璿有這樣的見解:海南毛女滅絕於正德年間,是由於人口增加、山林減少的結果,也和我國各地野人滅絕趨勢一致。海南毛女棲息於五指山區,也和大陸野人生長環境相似。因此,海南毛女的記錄,是有科學價值的,即暗示我國亞熱帶林區仍會有珍奇類人動物存在。
小黑人記載
除了毛女之外,海南還傳說著一種類似野人的小黑人,當地黎族稱之為“族棧”。關於族棧,最早見諸文字的是王國全在《黎族風情》一書中的記述:很久以前在現今瓊中縣毛貴、毛棧地區的賀誌浩石洞裏,居住著一群野人,黎語稱作族棧。洞口嶺下有一個村子叫牙開村。族棧每日都要到牙開村人的山欄園裏要飯和討南瓜吃。
有一天,因族棧騙走並吃掉牙開人的小孩,小鬃黎人的祖先就動員了毛貴、毛路、毛棧三峒的人包圍了族棧居住的山頭,用木柴堆放在族錢住的石洞,放火燒了七天七夜,直至把族棧全部燒死在石洞內,族棧就這樣絕種了。
在線小知識
從傳說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族棧的一些特點:一是群居山洞,並且位於五指山中部深處;二是以采集為生,不事耕種;三是隻是一個單獨的群體;四是其已經滅絕。
探索雨林中的小人國
小人特點
據說小人身高在0.76米至1.52米之間,身上披著短黑毛,脖頸後麵長著濃密的鬃毛,有時這些鬃毛能一直延伸至背上。
它們的上肢比一般猿類動物要短,而且與蘇門答臘島上其他猿類不同的是,它們更喜歡在地上行走而不是在樹上攀援。
小人留下的腳印很像是人類的小孩留下的,隻是更寬一些。它們以水果和小動物為食。
目擊雌性小人
目擊者們常常說小人與人類看起來太相近了。居住在當地的一個名叫範·荷爾瓦丹的荷蘭人說,他曾於1923年10月遇到過這種動物。盡管他當時隨身帶著獵槍並且是一個有經驗的獵人,“最終卻沒有扣響扳機,我突然覺得我正在犯一起謀殺罪。”荷爾瓦丹觀察到“這隻動物的臉部呈褐色,幾乎沒有什麼毛,前額絕說不上低。一對黑黑的眼眼靈活地轉動著,十分可愛,就像人的一樣。鼻子有些寬,鼻孔有些大,但說不上蠢笨。嘴唇很正常,但嘴巴在張開時卻很寬。它的犬齒不時地顯露出來,顯得有些大,比人類的要發達得多。我所能看到的它的右耳與人類的特別像。手背上有少許毛。”範·荷爾瓦丹相信,他所看到的那隻動物是雌性的,她大約有1.52米高。
相關考察
1989年夏,英國旅行作家德博拉·馬特來到了蘇門答臘西南部的雨林中。在那裏,她的向導告訴了她有關小人的事情並指出在哪裏能夠找到它。馬特對此表示懷疑,於是向導就把自己的兩次目擊經曆告訴了她。吃驚之餘,馬特開始訪問這一地區的居民並收集了許多目擊報告。
“所有的報告都有一共同點,即這種動物有著大而突出的肚皮,這在以前有關這種動物的報告中是沒有的”她寫道。一些報告說那小人身上的鬃毛是深黃或茶褐色,另一些則說是黑或深灰色。馬特提醒這些目擊者說他們所見的動物可能是猩猩、長臂猿或太陽熊之類的,但他們堅決否認了這一點。
馬特聽說葛林芝山南部地區經常能看到這種動物,就隻身前往。盡管她沒能親眼看到,卻發現了一些足跡:“每個腳印的輪廓都很清晰,連大拇指與4個小趾都那麼清清楚楚。大拇指的位置與人腳上大拇指的位置是一樣的。”每個腳印長約0.15米,腳趾處寬約0.10米。馬特補充說,“如果我當時的位置靠近一處村莊的話,我一定會以為這些腳印是由一個7歲左右的健康孩子留下的。隻是大拇指即使對於一個習慣於不穿鞋的人來說,也顯得有些太寬了。”
由於下著雨,光線也很差,馬特拍攝的這些腳印的照片效果不好。但她還是設法製作了一個石膏印模型並帶往森林公園的總部。公園的主任原來一直不在意有關小人的報告,他對馬特說,當地人頭腦太“簡單”了。但當他與工人們看到馬特的石膏模時,他承認這是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動物。不幸的是,這個石膏模型——這次事件最重要的證據——被送往印度尼西亞國家公園管理局之後,就再也沒被見到或聽到過。馬特不斷努力爭取對這個石膏模進行鑒定或至少能拿回來,但最終都失敗了。
非洲小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