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疑雲

古墓是逝者的棲息地,但由於時間的久遠,風雲的變幻,古墓裏的人或物變得很難辨認,古墓考證也由此變得枝節橫生,疑雲密布。

昭西陵為何在陵牆之外

昭西陵之謎

清東陵位於北京東遵化市馬蘭峪,距北京125千米。這座大清國皇陵始建於1661年,共有帝、後、妃陵寢14座,其中皇帝陵5座。

在這塊“風水寶地”,修砌了一圈長達20000米的風水牆,與長城之北幾百平方千米的“後龍”風水禁地共同構成整個陵區。然而,清東陵所有的帝後壽宮均在風水牆圈內,唯獨有一座皇後陵寢,即昭西陵,建在陵牆之外,這是為何呢?

昭西陵在陵牆外的原因

按清朝祖製家法,孝莊文皇後和她的姑母孝端文皇後,即皇太極的皇後,一樣歸葬沈陽的昭陵,與太宗皇太極合葬方為正理。

可是孝莊文皇後在幾十年中用心血培養撫育起來的兒子順治帝的孝陵和孫子康熙帝的墓陵都建在了遵化的昌瑞山下,遠離兒孫,她實在難割難舍,況且古代又有“尊者先葬,卑者不得入”的說法。

因此她在臨終前給康熙帝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康熙帝是大孝之人,他既不敢破壞祖製,也不願違背祖母的遺命,因此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決定在孝陵之南大紅門外東側建了一座暫安奉殿,把祖母的梓宮停放在內。

這一停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終生未能解決祖母的陵寢問題,1725年,雍正帝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命名為昭西陵,於1725年12月將孝莊文皇後梓宮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宮。

孝莊文皇後是皇太極的妃子,她的陵叫昭西陵,從這個陵名上就可以知道這座陵與沈陽的昭陵是屬於同一體係,與清東陵是兩個體係,所以必須建在東陵的風水牆外,以示區分。

專家還認為,昭西陵建在風水牆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風水牆內,順治皇帝已經占據了至高無上的位置,作為母親的孝莊葬在任何一個地方,地位都會低於她的兒子,所以建在風水牆外是比較合適的。一個女人,一個昭西陵,給後人留下了多少說不完的故事,解不開的謎。

在線小知識

攝政王,即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誌不清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如清世祖時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宣統時醇親王載灃攝政等。

迷霧重重的呂洞賓墓

呂洞賓與呂祖墓

呂洞賓,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代表人物。

他曾在終南山中修道,後浪遊江湖,自稱為“回道人”,道教徒尊稱他為“呂祖”。

相傳,呂洞賓的墓在永樂宮門外東約200米處。在高大的墓塚前麵豎立著元代所刻的石碑,上書“大唐純陽呂公祖墓”幾個大字。

史無前例的墓葬

為了遷建永樂宮,1959年12月~1960年1月,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對呂洞賓墓進行發掘整理。不料清理現場時,竟出現了令人驚異的現象。

在墓室內,考古工作者們看到了兩具屍骨,後經鑒定得出,這是一男一女的兩具屍體。

工作人員在女屍的口中和屍體的周圍還發現了7枚宋代流通銅錢。這結果實在使人驚詫不已,世代相傳的呂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

而根據我國的民俗,隻有夫妻死後才能合葬。那麼,墓中男人若為道士就不好解釋了,甚至有辱道家的聲名。可是經考古研究人員的研究和考證,這座墓不像是兩次遷葬墓,那麼當年他們是一同入土的,而那7枚銅錢又是宋代流通的貨幣,如此看來,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呂洞賓的墓。

呂祖墓是男女合葬嗎

但是,在呂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又發掘了元代全真教領袖宋德方和永樂宮主持潘德衝的墓。看來永樂宮周圍確實是道教先師的喪葬之地。

在這塊道教聖地上,怎麼會出現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據從古墓中得到的發現否定這座古墓是呂祖墓一說,那麼,此地的舊方誌中記載的永樂鎮在唐代就修建呂公祠,而且還記錄的唐以後曆朝曆代所進行的祭祀又該如何解釋呢?

在線小知識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研究表明,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

令人疑惑的虞姬墓

虞姬葬在何處

虞姬是《霸王別姬》的女主人公,即項羽的愛妃。據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風聲水起,輕盈多姿。

她的故事,在曆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呢?現在大體有4種影響較為普遍的說法。

安徽省定遠縣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安徽省定遠縣是虞姬的殤喪之地。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霸王的愛妾虞姬墓,又稱嗟虞墩,就位於該鄉東北3000米處。

墓地為一大土堆,橢圓形,頂呈三瓣,底部直徑約69米,高約29米,墓上草名為美人草。墓前原有一石碑,碑文為:

西楚霸王虞姬之墓

碑兩旁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

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姬耶安在,獨留青塚伴黃昏。

橫批:巾幗千秋

如今,定遠虞姬墓曆經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

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

靈璧縣之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靈璧縣。相傳,虞姬自刎後,項羽帶著她的屍體,向南奔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屍體。後來這裏出現的村莊就叫“霸離鋪”意指霸王別姬之處。

項羽突圍後,虞姬的屍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於“霸離鋪”東2500米處,後來這裏出現的村莊就叫“虞姬村”,兩處自得名以來,至今沿襲不變。

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吊覽勝,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在今天的靈璧,人們仍能看到傳說中虞姬的墓碑,上麵還刻有“巾幗英雄”4個字。

對這種說法,古人也曾多次質疑,認為是後人附會的。

安徽和縣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虞姬墓在安徽和縣。

清代道光年間,安徽省和縣的《和州誌》中記錄了這個說法:

美人虞姬當年自刎後,項羽將她的頭係在馬脖子上突圍奔騎。經過一座山下,原來插在虞姬頭發上的蘭花失落。

於是,後人把這座山改叫“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廟”,也叫“魯妃廟”或“虞姬廟”。

直至今天,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日,當地群眾都要戴著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廟裏祈禱求子。

江蘇省江浦縣說法

這種說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蘇省江浦縣。今天江浦縣南25千米有一個“蘭花鄉”,在蘭花鄉南3500米橋林鎮西,還有一座“失姬橋”。

相傳項羽垓下突圍後,到達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遇到漢兵的圍追,虞姬酷愛蘭花,她頭插的蘭花曾失落在塘埂上,從此,這塘埂附近的山坡便長滿了蘭花。人們就將這口塘稱為蘭花塘,這個地方就稱為蘭花鄉。

以上種種說法,似乎各有依據,但又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也就是說,虞姬墓地到底在哪裏,至今還無法確定。若想解開這個謎底,還有待以後新的考古發現或其他證據證實,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線小知識

安徽省定遠縣二龍鄉譚村西沿有一條從北向南的4500米長崗丘,這就是項羽從垓下敗逃,被“漢兵圍之數重”的古戰場,山上有一個高20米的大土堆,相傳為項羽愛妾虞姬墓,後人稱之為虞姬墩。

讓人生疑的香妃墓

香妃就是容妃

香妃,傳說是新疆回部叛亂首領霍集占的王妃,長得天姿國色,生來身上就有一股奇香,不需香草、香湯熏洗,所以人們都稱她“香妃”。清朝乾隆皇帝傾心於她的美貌,令她入宮為妃,但香妃對乾隆是寧死不從,最後被皇太後賜死。

乾隆聞訊後十分悲痛,隨即下令,用軟轎將香妃遺體抬回新疆喀什安葬。一些專家查閱了清宮檔案之後認為,傳說中的香妃,實際上則是乾隆的寵妃,也就是容妃,她是乾隆40多個嬪妃中唯一的維吾爾族女子。也有人認為,容妃是容妃,香妃是香妃,兩者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