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苦思冥想,如果不是巧合的話,4500年前的古代埃及人怎麼有如此精確的測算呢?

階梯金字塔

階梯金字塔位於開羅南部30多千米外的薩卡拉城。這個由多個金字塔和廟宇組成的建築群,修建於公元前2700年。

埃及金字塔雛形:階梯金字塔的設計人是被稱為“智慧之神”的伊姆霍泰普,他是古埃及國王左塞爾的宰相。正是他設計了一層層“天梯”似的金字塔雛形,並且將陵墓內室設計得異常複雜,使盜墓人無從下手。

階梯金字塔周圍有許多走廊和通道,陳列著雪花石膏和岩石器皿。在有些走廊的牆上,還雕刻有很多飾物,上麵鑲嵌著青藍色的類似陶瓷的飾品。

階梯金字塔不僅是埃及最早的金字塔,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塊修建的陵墓。

彎曲金字塔

彎曲金字塔是公元前2600年由埃及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薩夫羅修建的,位於距離開羅西南27千米處的薩卡拉地區。

它是僅存的表麵平滑金字塔之一。這種金字塔的表麵因保留了金字塔原始的石灰岩外殼而顯現出了金字塔最原始也最為光彩的一麵。

這個高105米的金字塔在塔身超過一半高度的時候角度突然出現變化,由52度傾角變為43.5度傾角,也因此使得整個金字塔彎曲了起來,遠看與中國的墳塚有些神似。

紅色金字塔

紅色金字塔是彎曲金字塔的主人薩夫羅的另一座金字塔,就坐落在彎曲金字塔附近。它被認為是埃及最古老的“真正”的金字塔。

使這座金字塔出名的原因很顯而易見,那就是它所采用建築材是紅色石灰。它淡紅色的外觀為它贏得了“紅色金字塔”或“玫瑰色金字塔”的美號。

在線小知識

金字塔大部分是用石塊堆積而成,質心接近基座,層級越高使用材料越少,這樣可以有效抵擋自然災害。由於從側麵無論哪個角度看上去都像中國的漢字“金”,故被稱作金字塔。

我國最大的古崖居

延慶古崖居的文化

古崖居,一個千古之謎的人文遺跡。它坐落在京郊延慶西北部山區一條幽靜的峽穀中,它是由一支不見史誌記載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開鑿的岩居洞穴,計有117個。此遺址已被評為北京市風景名勝區,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延慶古崖居也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迷宮”,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鑿建的居室。它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遺址。其開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990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研究北方民族文化、曆史、習俗提供了依據,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求知欲強的青年和樂於尋古探奇的遊人。為了加強對這一人類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古崖居古人類遺址保護區,具有深遠的意義。

崖居的構造特點

崖居依其開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後兩個區域。前溝南北東三坡鑿有91處石室,後溝東坡一處鑿有26處石室,共計117處石室。

這些石室的洞口毗鄰,位置錯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兩暗的3套間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樓層狀,層與層之間有石蹬、石梯和棧橋相連。

走進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許多的人類生存痕跡,例如門、窗、壁櫥、燈台、石炕、排煙道、石灶和馬槽。有炕的是居室,炕寬可容兩人;有馬槽的為馬廄,一般可容四五匹馬。

這些洞穴或呈長方形,或呈正方形,還有的為圓形;有單間、套間及三套間;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連;各個洞穴內分別鑿有石門、石窗、石炕、石灶、馬槽、壁櫥、氣孔、排煙道、廊柱等,一應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

其中,有一處開鑿相對豪華的居穴被稱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當精巧,而且位於最高處。在寬敞的大殿內,四根雕鑿細致的石柱撐起洞頂,中間一張寬大的石床,內有石桌石凳,不用說,這是頭領的住處。

古崖居有什麼用途呢

這些珍貴的石窟是在什麼時候,由哪個中央政府組織開鑿的?有人認為,應是唐朝朝廷的傑作。

首先,唐朝朝廷在幽州駐紮有大量的駐軍,曾經為這些駐軍從漕運和海運輸送過大批糧食等軍用物資,而在幽州城裏卻沒有建造大規模的倉庫;第二,延慶是當時駐軍的重鎮之一,也沒有大規模的倉庫。駐守幽州和延慶等城堡的9萬人軍隊的糧食都存放到了古崖居及其周圍的類似石窟之中了。

人們在大山之中開鑿出來的大量石洞,是幹什麼用的?許多專家認為,這些石洞是少數民族民眾和漢族民眾避難居住的場所。也有人認為,這些石洞的數量雖然很多,但是絕大多數的石洞卻沒有供人居住的設施,隻有極個別的洞穴中存有石床的遺跡。顯然,這些洞穴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儲藏物品的。

古崖居的建造者是誰

那麼,誰有能力在深山之中開鑿出如此大量的石窟呢?專家測量發現,幾乎所有的房間高度,基本都在1.7米至1.8米之間,在今天來看普遍偏低。古崖居層高這麼矮,會不會在這裏麵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呢?

根據以往的研究,人們相信,居室的大小、高矮一定與住在裏麵的人密切相關。發現在古崖居裏麵,所剩的東西不是很多,和人之間能夠產生關係的就隻剩下一個火炕。大家研究後發現,火炕的長度很不一致:有一米多長的,也有兩米多長的。但是,大多數的寬度都在1.6米左右。我國北方火炕的寬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由居室的高度與火炕的寬度可以推測: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

另外,專家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崖居的房間都是坐東向西,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深處北方這樣一個比較冷的環境之下,他們居然舍棄了陽坡,而把房子蓋在了背陰處,的確讓人很難理解。

在測量火炕的同時,又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與後山差別很大。前山洞穴麵積比較大,而後山火炕、馬圈都比較齊全。

不可思議的是,古崖居整個山體都是花崗岩石結構,古人如何能把這一整座石頭山開鑿成一幢“大樓”?在屋內牆壁上可以看見一道道刻痕,專家們疑惑,使用古代的鐵質工具,能完成這樣的工程嗎?神秘的建造者又是誰呢?

在線小知識

1984年,北京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長程金龍,在村民的帶領下,發現了規模龐大、整整齊齊的一排排洞室,這就是古崖居。在曆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與這些石屋相關的記載。

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銅車馬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

1974年,陝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楊村農民在秦始皇陵墓東側打井時,驚奇地發現了一些和真人大小相仿的秦俑。此後,新的發現越來越多,發掘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經國務院批準,於1978年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發現並且確認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一共有4個。1號坑規模最大,埋藏了大約6000個兵馬俑。另外還有一個4號坑,是一個未完成的坑。一次出土這麼多陶俑,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因此,其被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俑敢死隊為何不戴頭盔

然而,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西北大學曆史係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衛民教授認為,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裏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尚武的精神。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秦始皇陵的銅車馬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了兩輛用青銅製作,以4匹馬拉的戰車,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

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1/2。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這兩輛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成形,然後經過細致加工的,工藝水平相當高。

銅馬身上瓔珞和鏈條用的銅絲直徑僅半個毫米左右,有的更細。據考古工作者推測,銅車馬坑可能隻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組成的一部分。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

在線小知識

秦始皇陵銅車為單轅雙輪車,轅長2.46米,輪徑為0.59米,車體分前後,平麵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馭手所坐之處。可以見到跪坐著的銅禦者。車室的後麵有門,左右與正前有3個窗戶。

我國現存考古之最

最大的古代窖藏糧倉

根據史書記載,隋朝為了儲存由全國各地運到東都洛陽的大批糧食,605年至618年在宮城東北建含嘉倉城。到了唐代,又對含嘉倉不斷修築、擴大,成為當時大型官倉之一。

1971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對含嘉倉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地點在緊靠今洛陽老城區的北側,全城北牆與洛陽隋、唐故城的北牆正相吻合,城內糧窖分布相當密集,東西排列成行,行距一般為6米至8米,部分行距僅3米左右。窖與窖的間距一般為3米~5米。在倉城中部發現的一個糧窖,還存留著當時儲藏的穀子。

糧窖的形製、結構十分科學,既能防潮、防鼠患、又能防盜和防火。大體是先從地麵向下挖土窖,夯實,再用火燒烤。窖壁下部呈黑紅色,相當堅硬。然後鋪一層用紅燒土碎塊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作為防潮層,在防潮層上再鋪一層木板層或木板和草的重疊混合層,在木板上又鋪一層席子。從窖底至窖口,窖壁都圍上壁板。壁板橫行排列,直接鑲砌在窖壁上。板的一端平齊,另一端削成尖狀,或兩端均削成尖狀,相互穿插交錯拚在一起。

糧窖頂部結構,是先用木板搭成由中心向周圍撐開的木架,架上平鋪一層席,席上再用草束聚成圓錐形草頂,在草頂上又塗一層很厚的混合泥。考古工作者按照窖內現存穀子的總儲量推算,當年這個窖能儲放糧食約25萬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