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含嘉倉窖內發現了大量的磚刻銘文,上麵記載著窖穴的位置、編號、儲糧來源、品種、數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員的姓名和官職等。但是,那些銘文又是誰刻上去的呢?又是怎麼刻的?有專家估計,當糧食進窖一次,也就在磚上刻一次,作為登記備查之用。含嘉倉的儲糧,主要是當時華北運去的稅粟和江南地區運去的稅糙米。現在的窖建屋已成為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糧窖的陳列館。
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我國現存的最大一件青銅器,是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陽縣武官村出土的後母戊鼎(司母戊鼎)。
後母戊鼎,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千克。整個形體雄渾凝重。方唇,上有一對立耳。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足內空。腹麵四周邊框飾商周時期的獸麵紋。上下邊框中間有短扉棱,鼎腹四角都在扉棱。鼎足上部飾獸麵紋,並有扉棱。
造型大方、精致,給人以莊重肅穆的感覺。在鼎腹一側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排列成品字形,筆勢勁健。因此稱之為司母戊鼎。有的古文字學家認為司字應釋讀後字。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後母戊方鼎。
鼎是上古時代祭祀用的一種金屬器物,後母戊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製作的。
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內發掘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墓內出土了一對司母辛方鼎,通高0.8米。這一對方鼎的形狀和司母戊方鼎十分相近,前者僅僅小了一點。鼎內所鑄銘文的字體也很接近,說明後母戊鼎的年代應與婦好墓相距不遠。據考古學家、曆史學家考證,武丁的另一個配偶恰好是妣戊。
據此推斷,後母戊鼎應該是武丁之子商王祖庚時期的彝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件青銅器,也是世界各地青銅時代文化中少見的大器物。
1939年,後母戊鼎出土後,當地村民恐被外人掠走,又重埋入地下,1946年6月再次掘出,可惜當時已失去一個立耳。
現在我國曆史博物館陳列的後母戊鼎上有一個立耳足修複時是照著另一個立耳鑄成,並安裝上去的。
後母戊鼎是怎麼鑄成的呢?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製陶範,再把陶範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複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
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範鑄成,鼎底由4塊範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範鑄成。
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千克計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在線小知識
回洛倉於606年築成,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隋洛陽故城北3500米,倉城周圍5000米,用300個窖儲積糧穀。619年,瓦岡農民起義軍多次攻破此倉,並以此為據點向洛陽發起進攻。
讓人眩暈的四隻眼
奇怪的神像
北京密雲古北口有個潮關村,這裏三麵環水,景色優美。小村莊裏有一座與環境極不協調的破舊古廟,名叫瘟神廟,遠近聞名,據說廟裏有幅神奇的畫像,所有站在這幅神像前的人都會感到一陣陣的眩暈。
據當地人介紹,瘟神廟建於明朝,因為潮關村位於現在潮河邊上,過去這條河叫鮑秋水,幾百年前,鮑秋水幾乎每年都會泛濫,都會有各種瘟疫傳播給當地百姓。所以當地人便修建了瘟神廟,企盼能避開瘟神給他們帶來的不幸。
人們的親身體現
有人不相信,但當他們走進廟中時果然發現如人們互相傳說的那樣,於是一種不祥的預感在村民中彌漫開來,很長時間村裏無論大人小孩再也沒人願意走進廟中。
古北口曆史文化研究會的人員第一次走進廟中,在距離3米遠的距離觀看四目神像後,也體驗到了村民所說的眩暈感。這幅神像並沒有放在廟堂中心,而是位於不起眼的牆角位置。
有關研究者說,這個讓人感到眩暈、害怕的四目神像是方相神。傳說方相神是一個非常吉祥的神,承擔著驅逐危險力量、保護人間安全的職責,在我國現存的壁畫中,隻出現在山西芮城縣的元代永樂宮中和北京延慶。
眼科教授的解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牛蘭俊認為,四目神像讓人感到頭暈的秘密其實在他的4隻眼睛上。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看神像最先看到的都是神像的眼睛,被看中的神像眼睛落入人眼的黃斑中心窩時,可視效果最清晰。
但是,因為神像有4隻眼睛,人眼在和神像的眼睛對視時,眼睛接受的光線很難找準。大腦在信號傳遞的時候,就會讓人產生一些錯覺,人們便不停地調整眼睛的各種肌肉,從而導致被看中的目標沒有落入人眼的黃斑中心窩,因此產生視覺混淆和複視,產生眩暈感。
至此,有關瘟神的秘密被揭開。
在線小知識
古北口村位於長城腳下、潮河之濱,是首都的西北大門。村域內有保存完好的原生態自然風光,同時還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祖宗留給古北口的財富。
紫金庵額鼻人塑像
紫金庵的羅漢像
紫金庵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江蘇省蘇州東山風景區。這座始建於唐朝的古刹雖然規模不大,卻以塑技高超的神佛羅漢像而聞名古今中外。明朝大燈和尚詩說:“金庵羅漢形貌雄,慈威嬉笑驚神工。當年製塑出奇巧,支那國中鮮雷同。”
1761年,清朝所立紫金庵《淨因堂碑記》記載:“羅漢像怪偉陸離,塑出名手,精神超忽,呼之欲活,蘇杭山中諸大刹之佛像,均未有如金庵者。”
奇怪的額鼻人塑像
庵裏的佛像造型精致,栩栩如生。然而,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這10多尊羅漢像中竟有額鼻人塑像。
所謂額鼻人,顧名思義,就是人的鼻梁從兩眼之間向上延伸穿過額頭達到腦頂,在額頭上形成一道凸起,所以叫額鼻人。這種人在現實世界中當然是沒有的,但在拉丁美洲曆史上的瑪雅文化中卻出現過。在當地考古發現的婦女和武士的塑像明顯地具有額鼻人的特征,在瑪雅古墓石槨中殉葬的玉石頭像也具有這種大而長的鼻梁。
在紫金庵的塑像當中,至少有兩尊明顯地顯現出額鼻人的典型特征:一尊是持軸山中注荼豐托迦第十六尊者;另一尊是廣脅山中因揭陀第十三尊者。那麼在與拉丁美洲相距數萬裏之遙的我國蘇州怎麼會出現額鼻人的塑像呢?
考古學者的看法
考古學者認為,紫金庵塑像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高度的擬人性。國內一般的佛像大多數是雙耳垂肩、兩眼微閉、麵帶微笑的同一麵孔。而紫金庵塑像卻不同,除了有人的動作外,它還具有不同人種的特征:
東勝身洲第三尊者是一個大眼、寬鼻、藍胡子的黑人;半渡波山那伽犀那第十二尊者是一個戴耳環的紅種人;而缽刺拿洲第八尊者則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麵孔。
這不能不使人聯想到,這些佛像或許是以當時實在的真人為模特塑造的,也可能和當時的某種文化交往相聯係。
雷潮夫婦是怎麼構思的
據記載,紫金庵的羅漢像是南京民間雕塑名手雷潮夫婦的作品,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
那麼雷潮夫婦是以什麼人為模特,憑著什麼人的形象構思創作出額鼻人塑像的呢?
其一,它可能是唐宋時期國際文化交流的產物。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國際交往的鼎盛時期,當時世界許多國家的商賈通過絲綢之路、雲南和西藏的古驛道、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來到我國,把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帶進了我國。
雷潮顯然會受這些文化的啟發,表現在紫金庵的塑像中,產生了黑人、紅種人、阿拉伯人等模樣的塑像。這些文化交往中,有可能把瑪雅文化帶進我國,從而使雷潮能夠有塑造額鼻人的形象依據。
其二,它可能是我國古文化的遺留物。也許在古人類時代,華夏大地上的眾多原始部落中有一個部落以額鼻人為自己的圖騰。後來,為了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這個部落的一部分人漂洋過海,在美洲形成瑪雅人和瑪雅文化。
留在華夏大地上的這部分人,或因為種種原因而衰亡,但其殘存的文化遺產中,可能會有一點給雷潮以創作靈感。以後,額鼻人文化完全消失了,額鼻人塑像也因戰亂、災害而毀滅了,隻剩下紫金庵這個小角落裏還遺留了一點。
上述假設有依據嗎?有的。因為我國曆史上連綿戰亂,文化清剿,確實毀滅、破壞了大量的曆史文物和文化。而瑪雅古建築中有的類似亞洲的古建築,如所謂的瑪雅“金字塔”,與其說像埃及金字塔,不如說是更像我國天壇那樣的祭壇,並且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所有這些都隱示著瑪雅文化以及印第安文化和亞洲華夏文化的聯係。
其三,有可能紫金庵額鼻人塑像是外星人形象的再現。有人認為,瑪雅文明是天外來客創造的。其依據是,在瑪雅文化的考古挖掘中不僅發現了大量獨特的額鼻人塑像,還在瑪雅古城巴林卡遺跡中發現一具石棺,棺蓋上的浮雕圖案上有一個額鼻人坐在一個炮彈樣的裝置裏,手中緊握著類似操縱杆狀的機械,據分析這是個火箭圖。
當然,這不可能是瑪雅人在乘火箭,而可能是瑪雅人將看到的火星人駕駛火箭的形象雕在棺蓋上,那麼,紫金庵額鼻人塑像有沒有可能也是外星人的形象呢?
從我國史料對“不明飛行物”的記載來看,在雷潮塑額鼻人塑像時曾有飛碟出現,並且地點也如此接近,這使人不能不想到它們之間有著某種聯係。
多年後,這種傳聞流傳至雷潮耳中,他以此形象製作了紫金庵塑像。
總之,現實情況和種種文獻資料顯示,紫金庵額鼻人塑像不可能是雷潮憑空想象的產物,而是我國,甚至世界的某種文化的產物。但現在要想驗證這種說法,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過,我們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它一定會真相大白的。
在線小知識
雷潮夫婦都是宋代塑像名藝人。浙江臨安即今杭州人。相傳浙江杭州西湖淨慈寺五百羅漢,江蘇蘇州震澤紫金庵十六羅漢,係出其手。諸佛各現妙像,顧盼睇睨,奕奕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