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懸念

人類社會的曆史由於時間悠久,環境變化,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懸念,如人類起源的懸念,樓蘭古國的懸念,耶穌死而複生的懸念,等等,這些懸念使曆史變得撲朔迷離、莫測高深。

肯尼亞新古人類化石

發現人科成員化石

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宣布,1984年2月23日,一批科學家在巴林戈湖以西的塔巴林發現了500萬年前的一塊人類化石,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的化石。

這塊化石帶有兩個臼齒的上頜碎片。它在形狀和大小上同南方古猿阿法種相似,南方古猿阿法種距今約300萬至400萬年。

發現這塊化石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填補了約1700萬年前至約370萬年前人類起源化石記錄的空白,這是人類從類人猿中分出來的時期。

再現直立人骨骼化石

1984年10月18日,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利基博士宣布,在肯尼亞北部圖爾卡納湖西岸發現了160萬年前一具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

直立人是早期人類的祖先。發現的這具骨骼化石是一個12歲的男孩,高1.63米。這就證明直立人實際上同現代人一樣高。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發現的,後來在我國發現北京猿人。

人類起源於非洲嗎

1974年,考古學家在埃塞東北部曾發現35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露西”,其後又在這一地域發現發掘出大量200萬年至3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以及400多萬年前的類人猿化石,這些都比“北京猿人”更久遠。

由此,1987年,國際學術界形成了較普遍的看法,即古人類的始祖在非洲。然而,“肯尼亞平臉人”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原先對於人類各部分進化順序的推斷,從而認定人類起源於肯尼亞。

但是,有一部分人不認同這一觀點,畢竟一具化石的分量還不足以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也就是說,它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驗證。

在線小知識

南方古猿,由於其已經能夠直立行走,故屬於人的範疇,分類上屬於人科的一個屬。南方古猿包括阿法種、非洲種、鮑氏種、粗壯種、羚羊河種、湖畔種等。

失蹤千年的樓蘭美女

美女的相貌特征

在新疆孔雀河下遊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幹屍,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

她身上裹一塊羊皮,毛織的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製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支雁翎,透過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新疆美女特征,因此被世人稱為“樓蘭美女”。

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鑒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就成為考古界的謎。

曆史上的發現

1980年,新疆發掘出一具女性幹屍,這是至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3800年的曆史。

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45歲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現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

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台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

古屍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製的毛皮靴。發長一尺有餘,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翎,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

有關學者的說法

曾經顯赫一時的樓蘭美女與其樓蘭古國一起消失在大漠黃沙中,關於樓蘭古國消失之謎一直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據有關學者考證,共有以下說法導致了樓蘭古國和樓蘭美女的消失:

一是樓蘭消失於戰爭;二是衰敗於幹旱、缺水,生態惡化;三是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 四是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五是被瘟疫疾病毀滅;六是被生物入侵打敗。

當時,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隻得棄城而去。

在線小知識

碳-14是碳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生物由於需要呼吸,其體內的碳-14含量大致不變,生物死去後會停止呼吸,此時體內的碳-14開始減少。通過測碳-14含量,可以估計古物的大概年齡。

樓蘭美女是自然幹屍嗎

田琳研究員的發現

新疆博物館長期從事古屍處理和研究的人員田琳,在對“樓蘭美女”進行保護處理時,意外發現她身上有蛋白質類塗敷物。隻是因為這層塗敷物塗得比較薄,又曆經了3800年的歲月滄桑,所以很難被人發現。

文物專家這一新發現,初步否定新疆古屍是自然幹屍的公認論斷,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極大關注。

樓蘭美女的特征

樓蘭美女是我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女性幹屍。這具幹屍還是我國目前寄生蟲學研究中,保存的最早的實物標本,考古工作者給其冠以“樓蘭美女”的美稱。

醫學專家對樓蘭美女的屍體解剖發現,其心、肝、肺、脾、膀胱、大小腸、子宮等內髒都有保存,隻是變得幹硬、萎縮。其頭發尚有彈性。肺外形也可辨認,肺泡腔內有成堆的黑色塵粒,反映出她生前處於一個風沙很重的環境。

考古研究員的爭論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對沉睡沙海3800年而保存完好的樓蘭美女,最早提出了自然幹屍論斷。

這裏氣候幹旱,多熱風沙,使屍體來不及腐爛即已迅速脫水變幹,減緩了肌體的氧化;墓地建築在高於地麵7米至8米的高台上,無水淹的危險;墓穴深僅一米,屍體上麵的覆蓋物為砂土、蘆葦稈和紅柳樹枝,易於透風和水分蒸發;死亡時間在冬季,嚴寒的氣候限製了細菌的活動。

然而,樓蘭美女身上的塗敷物,就有可能打破這種論斷。有的專家認為,給屍體塗敷某種物質也許是一種葬俗。

而不少專家麵對樓蘭美女身上的塗敷物,分析說,當時當地人們可能已經認識到通體塗敷這種動物性蛋白質,有利於屍體長期保存。

這種做法與古埃及人工精細處理幹屍的方式還有某些相似之處。目前,關於樓蘭美女是自然幹屍,還是藥物塗抹後形成的這一問題,有關科學家還在做進一步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真相一定會大白於天下。

在線小知識

1985年,在新疆南部的且末縣出土了一具嬰孩幹屍。這具嬰屍距今約3000年,年齡不到1歲。嬰兒的雙眼均蓋有長0.03米、寬0.02米的小石片。這是一種保護靈魂免遭散佚的習俗。

耶穌裹屍布是真的嗎

耶穌裹屍布的公開

1898年,意大利報紙向天主教徒們宣布亨伯特國王的一項決定:5月1日在都靈開幕的神聖藝術博覽會上,他將批準把人們習慣稱為“耶穌裹屍布”的那塊布料公開展出。要說這一消息轟動了許多人,那肯定是言過其辭了。當時,人們對耶穌裹屍布的重視程度十分有限。人們把它看成是散布於基督教民族各地的眾多聖物之一,其價值主要決定於各代信徒對它們的崇拜程度,因為信徒們比較注重樸素的信仰,而不大關心真實性。

奇特的裹屍布

由薩瓦家族自15世紀中葉以來所保存的耶穌裹屍布到底是件什麼物品?那是一塊布料,寬1.1米,長4.36米。它放在一個金屬箱子裏,箱子有幾道鎖,隻有同時得到都靈大主教和薩瓦家族族長的批準,才能打開箱子。而在1898年,薩瓦家族的族長就是意大利國王亨伯特本人。如果相信傳說的話,這塊料子就是耶穌的門徒將他從十字架上解下來時,作為裹屍布來包耶穌的那塊料子了,使那些極少有機會觀賞這塊布料的人感到驚愕的是,布上有一些棕色斑點,其分布上顯示出目光可見的兩個人體,一個是正麵的,一個是反麵的,兩個人的頭是麵對麵的。

人們展開的爭論

自這塊裹屍布從中世紀在法國出現以來,出現了兩個敵對的、有時是激烈對峙的陣營。一些人認為那塊裹屍布是原件。他們解釋說,那些比較粗大的斑點是血流在布上或汗弄在布上造成的,因為在裹屍時使用了香料,結果對化學反應起了催化作用。

其他人則表示極大的懷疑。他們斷言,那些斑點是13世紀的一個畫家所為。在中世紀,一位主教不是宣稱,他聽到過假造者的證詞嗎?另一位主教不也宣布禁止對這個所謂的聖物進行朝拜嗎?人們在尚貝裏城為裹屍布專門修建一座教堂,以供展出,而且越來越隆重。編年史學家安托萬·拉蘭曾斷言:“為了證明聖物是真品,人們讓它經受了非同一般的檢驗。”人們甚至將裹屍布放在油裏和灰汁裏煮了好幾回,也未能夠把布上的斑跡洗掉!我們能相信他的話嗎?

1532年,裹屍布所在教堂發生火災,裹屍布差一點被全部燒掉。一滴溶化了的銀子將疊起來的布料的一角燒壞,結果燒了兩串距離相等的洞,這些洞從照片上看得很清楚。為了滅火而澆在布上的水,在聖物上留下了對稱的水漬印。由於巧合,正要燒在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的痕跡時,火就停止了。有人稱這是奇跡般的巧合,尚貝裏的修女虔誠地對裹屍布進行了修補。

科學家的考察研究

由於社會上對耶穌裹屍布的真偽眾說紛紜。1898年,都靈大主教終於同意一批科學家對裹屍布進行考察研究。人們發現這塊亞麻裹屍布上留有一個明顯的影像,也就是一個裸體、有胡子、留長頭發的男人的圖像。其大小同實際人體相等,死者的麵容安詳,其身體上留有鞭痕和釘痕,布上相當於死者的頭、手、腰、足部位都有斑斑血跡。

有人猜測,1357年在法國夏爾尼伯爵領地利萊教堂展出的耶穌裹屍布,是十字軍東侵時從君士但丁堡竊運而來的。同時,這些相信者們還發現:裹屍布圖像上的臉型、披肩的發式及胡子都屬於公元初的猶太人型,並且,裹屍布上的形象與呈西娜山上葉卡捷琳娜教堂中的聖像有45處相似,而與查士丁尼二世時貨幣上的聖像有65處相似。

然而,不信者們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們認為,裹屍布的人形屬裸體形象,這與當時的習俗相違背。因此,他們認為裹屍布是偽作。

科學的再研究

正當歐洲的科學家們爭執不下的時候,從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傳來了不同的研究結果。首先,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一致結論,認為這塊裹屍布不是一幅畫,因為裹屍布上沒有發現顏料的成分。至於裹屍布圖像的形成,他們通過1532年的那場火災所提供的線索得到了啟發,斷定這是由別人巧妙地用輕微的焦痕構成的。其次,通過對屍布上的血跡的研究表明,裹屍布上留下的血跡確係人血。

但經分析發現,血跡部分拍攝的底片上呈白色,證明屍布上的血跡是陽性的,而人體影像卻是陰性的,這說明屍布上的血不是來源於屍體,而是後來加上去的。

由此,科學家斷言,裹屍布上的耶穌像是偽造的,這塊亞麻布根本不是傳說中的耶穌裹屍布。然而,這是否就能用來完全解釋裹屍布的奧秘呢?

在線小知識

1988年,英國牛津、瑞士蘇黎世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3家著名實驗室得出結論,都靈裹屍布出現的時間大約1260年至1390年,並非耶穌的裹屍布。

耶穌真的死而複生嗎

有關學者的觀點

如果真有耶穌其人,那麼關於他的死,又是一個令人爭論不休的問題。據《新約》中的“四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後,重新複活,並多次在門徒麵前顯現,因此使四散的門徒重新鼓起勇氣,聚集起來,獲得了耶穌之死不是終結而是死而複活的信念。不過這種說法自近代以來一再引起人們的疑惑。

早在1835年,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學者大衛·施特勞斯就在《耶穌傳》中指出:“耶穌之死的真實性,不可能從他被釘十字架這一方麵得到充分證明,而隻能從他之複活缺乏證明予以說明。說耶穌還繼續活著是沒有曆史資料可證明的,但如果認為他真的死了,那就隻好把十字架之死認為是真的死了。”

英國著名的學者卡本特認為:“有關耶穌處死的情形,福音書的記述大都是為了顯示其如何在細節上都實現了《舊約》的預言。”美國《聖經》文學專家萊肯指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類贖罪的使命,是《新約》中福音故事的基礎,也是整部《新約》神學思想的基礎。”

也有不少神學家和科學家用各種方法對意大利都靈大教堂的一塊麻布進行測試與檢驗考證,據說這塊麻布曾包過耶穌的屍體,究竟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聖族與聖杯》一書的觀點

在20世紀出版的兩本書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它們都另辟捷徑,對耶穌的身世作出了標新立異的解釋。

1982年,英國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聖族與聖杯》一書,由英國人林肯、美國人R·利以及新西蘭人貝京三人合作撰寫。作者曆經數年的實地考察及查閱了大批文獻資料後認為:耶穌並不是一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個覬覦以色列王位的猶太貴族,其娶了一個名叫瑪麗·瑪格達琳的女子為妻,並生有子女數人。

因為參與貴族爭權鬥爭遭到失敗後,被迫流亡至高盧,即法國古稱。為了防備政敵的謀害,他將妻子兒女留在高盧,並捏造自己被判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隻身返回祖國。

他的後代在高盧生活繁衍,並在5世紀時成為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統治者。至11世紀末,耶穌的後裔參加了十字軍東征,創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戈德費魯瓦·布隆即為耶穌後裔,關於耶穌家族的血統就被稱為聖杯血統,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會錫安山隱修會所保存。

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達·芬奇、波義耳、牛頓、諾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該會首領,甚至戴高樂也是該會成員。錫安山隱修會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穌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聲稱,懸掛於天主教堂的聖母像,並非耶穌母親之像,而是其妻瑪麗·瑪格達琳的畫像。此書所披露的耶穌身世轟動了歐美,被西方書評界稱之為“20世紀最有爭議的著作”。

《耶穌印度》一書的說法

與前書天方夜譚式的奇論不同的是,一位年輕的德國學者凱斯頓在1983年寫出了《耶穌印度》一書,提出了一種值得重視的說法。該書是作者1973年至1983年間數次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遊曆、考察和研究的結果。凱斯頓認為,耶穌在幼時為躲避羅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並在那裏學習佛教教義,12歲以後又到印度繼續深造,10年以後才重返故鄉以色列,自稱拿撒勒人耶穌,並從事創立基督教及傳教活動,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恐慌,後被總督彼拉多逮捕,判處受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罰。

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後,受盡了折磨,為了營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給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藥物,造成了耶穌假死。後由富商約塞夫買通了當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穌“屍體”,並用解毒藥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複活”。耶穌治好傷病之後,曾多次在其門徒麵前“顯現”。

此後便在敘利亞、波斯、土耳其一帶秘密傳教,直至16年之後,攜其母親一起到印度克什米爾定居,以“約茲·亞薩夫”之名著稱。

據說,他曾到北印度、我國新疆等講道授經。以年逾八旬的高齡在克什米爾的斯利那加善終。至今斯利那加舊城中央仍保存耶穌的陵墓,名為“先知約茲·亞薩夫之墓”。每年還迎來成百上千的香客朝聖。

在線小知識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當主耶穌複活的那一天清晨,看守墳墓的兵丁親眼看見主耶穌複活的情景,立即跑進城去,向害死主耶穌的祭司長報告。祭司長聽了讓他們說是被耶穌的門徒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