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小知識

棱齒龍喜歡過集體生活,它們一旦遇到饑腸轆轆的肉食性恐龍攻擊,便迅速逃離。由於身體輕巧,能夠像羚羊一樣快速躲閃,其長長的尾巴能夠幫助保持身體平衡。

鸚鵡嘴龍

鸚鵡嘴龍的頭部

頭部較短,並且非常的高。顴骨高而發達,並且向外延伸。眼睛上方具有突起的眼瞼骨,至於有什麼作用,目前還不清楚。

喙狀嘴主要由角質覆蓋,形成銳利的切割表麵,可以將植物的枝條和果實切碎。其頜部的牙齒不太多,上下頜各有7顆至9顆牙齒,齒根比較長,齒緣也比較光滑,牙齒呈針葉狀。

鼻孔比較小,前額骨位於鼻骨的下方。頸部比較粗短,肌肉厚實,能自由活動。

鸚鵡嘴龍的身軀

鸚鵡嘴龍是小型兩足行走恐龍,身長1米至2米,體重20千克。

鸚鵡嘴龍的前肢比較細長,並且長有4指,每個指上都有銳利的爪子,中間的指最長,拇指最短。後肢粗而且長,指端也長有銳利的爪子。

鸚鵡嘴龍的股骨比脛骨略短,後足的第四趾已經退化。

鸚鵡嘴龍的生活環境

鸚鵡嘴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1.3億年至1.1億年前,主要分布在我國、蒙古等地區。

它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以低窪的湖沼和河流岸邊為主要生活區,因為這裏的植物生長茂盛,能夠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

鸚鵡嘴龍以生長旺盛的植物為食,它們利用堅硬的角質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後咀嚼而吞食。由於牙齒不發達,很有可能吞下胃石來協助磨碎食物。這些胃石能儲藏於砂囊中,如同現代鳥類。

鸚鵡嘴龍歸類

鸚鵡嘴龍最早的化石出自我國和蒙古。生活在同時期的鸚鵡龍、原角龍和三角龍一樣,都有一張類似鸚鵡的嘴,現在認為鸚鵡龍可能是大部分的龍類的祖先。

鸚鵡嘴龍靠後肢行走,曾一度被歸入禽龍科。現在則被認為是一種原始角龍科恐龍,它不像真正的角龍一樣長有角和飾裙,但頭骨頂部卻長著一道骨脊,使頜肌附著於頭骨上。兩頰也生有角狀突出物,鸚鵡嘴龍站立時及肩的高度約1米,壽命約10年至15年。

鸚鵡嘴龍的滅絕

鸚鵡嘴龍雖然從分類上與後來的角龍類物種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在構造上明顯要比那些物種原始,而且出現在地球上的曆史也要久遠一些,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鸚鵡嘴龍是有角恐龍的祖先。角龍類中的明星,如地球上最大頭骨之一的雄角龍,令霸王龍也會生畏的戟龍等,雖然鸚鵡嘴龍隻存在了400萬年就因為肉食類恐龍的迅速崛起而消亡,但其後係親屬一直延續到了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鸚鵡嘴龍的化石

鸚鵡嘴龍的化石隻分布在亞洲大陸一帶,除我國北方是主要產地外,在蒙古和俄羅斯的烏拉爾以東也有發現,這些產地的化石是早白堊紀時期的標準化石。

所有在我國北部與蒙古這個地質年代的陸相沉積層,都發現了鸚鵡嘴龍的化石,發現最早的是陸家屯鸚鵡嘴龍,發現於我國遼寧省義縣的最底部地層。在義縣地層總共發現了超過200個鸚鵡嘴龍的標本。

這些鸚鵡嘴龍化石都發現於亞洲的早白堊紀沉積層,從西伯利亞南部至我國北部,還有泰國。

背部刺毛之謎

古生物學家對我國的鸚鵡嘴龍化石研究發現,鸚鵡嘴龍的身上有覆蓋物,身體大部分由鱗片覆蓋。鱗片有大小之分,較大的鱗片以不規則的形式排列,而較小鱗片排列於較大鱗片之間,這與角龍類的皮膚壓痕非常像,例如開角龍。

更令人奇怪的是,鸚鵡嘴龍的背部至尾巴處,有管狀刺毛覆蓋著,這些刺毛是中空的,長度接近0.16米。這些刺毛類似於獸腳類恐龍的特征,隻存在於尾巴上。

至於這些刺毛的作用,有人認為是用來調節體溫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是用來互相交流的,但具體有什麼作用,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還沒有定論。

親代撫養之謎

在我國遼寧省義縣,有一個保存良好的標本,可以證明鸚鵡嘴龍是親代撫育的恐龍。這個標本是一個成年鸚鵡嘴龍和30多個天然狀態的未成年鸚鵡嘴龍骨骸纏繞在一起的標本。

這些未成年骨骸有3種尺寸大小,其頭顱骨都位於身體上方,可能是它們的生前狀況。出土顯示這群動物被埋覆時都還存活者,這個過程可能非常快,估計是洞穴坍塌造成的。

研究發現,那些未成年恐龍的骨頭非常小,但已軟骨內骨化。這被當作親代撫育的重要證據,因為這些年輕個體必須待在巢內,直至它們的骨頭逐漸硬化。

另外,在一個火山泥流的屍骨層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另一群鸚鵡嘴龍的化石,它們共有6個標本,來自於大約兩個不同的年齡層。

古動物學家認為,這些化石表明鸚鵡嘴龍是眾多群居動物中的一種,它們是最早的角龍類同時也是群居動物的證據。

這些化石還表明,年輕的鸚鵡嘴龍牙齒已出現磨損,顯示它們已經能夠自己咀嚼食物,可能是早熟性恐龍,但還是需要持續的親代撫育。

在線小知識

鸚鵡嘴龍又叫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鸚鵡嘴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鉤的鳥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