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三大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

我還想知道

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係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

岩石中的生物之謎

岩石中發現蠑螈

1818年,外國地質學家克拉克博士為尋找化石,挖洞至0.6米深時,在岩壁上發現一批海蠑螈的活化石。它們與當地生存的種群不同。其中有3隻保存得很好。

克拉克小心地把它們從岩石上取下來,放在紙上。在陽光下,這種蠑螈居然活動起來。其中兩隻很快便死去了,第三隻卻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進水池,這小家夥很快便逃得無影無蹤。

岩石中發現蟾蜍

1851年,法國布盧瓦的一位工人,從一塊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隻蟾蜍。

人們還驚奇地發現蟾蜍在呼吸,並跳出凹窩想逃走。工人們把它逮住,連同凹窩送往當地的科學團體,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

黑暗中,這小動物躺著,一動不動;一有光亮,它便想逃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邊緣,它便鑽回到自己的窩裏。還把腿放在身體下麵,並特別留神那條初次移開燧石時受過輕傷的腿。

岩石中為什麼能有活動物呢?這可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我還想知道

1901年,英國拉格比市的市民柯萊克,給家中的火爐添煤。當他敲開一塊煤時,竟發現煤中有東西在蠕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活的贍蜍。這隻蟾蜍全身幾乎是透明的,後來活了5個星期之久。

大陸為何是三角形的

大陸呈三角形

也許大部分人對大陸的形狀及朝向,並不十分了解。

那麼你仔細地觀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差不多所有的大陸都是北部平寬,南部兩側向內收縮,最後成為一個三角形。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澳大利亞,它的三角形頂點朝向北方。

在距今2億年前後的那一刻,一顆直徑大約400千米的不規則隕星劃破地球大氣層保護作用,迎麵砸在地球那時的赤道南邊,並在當地擊起巨大的岩層和巨浪,形成一個直徑達8000千米的隕石巨坑。當這隕石巨坑中心部分低於海平麵而被海水淹沒時,就形成一個麵積達幾千萬千米左右的海洋。當地球遭受到大隕星的撞擊時,不但壯大了地球的體積與質量,而且徹底改變了地球的地殼地貌和磁場方向。

所以大概2億年前的那次天地大碰撞,使得地球地殼板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形成了今天地球大陸這種倒三角形地貌。即使到今天這種地殼漂移運動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如果將來再發生天地大碰撞,地球又會重新塑造地殼板塊,又會發生滄海桑田的巨變。因此,今天地球大陸這種倒三角形是地球演變的結果,是地球發展的必然。

碎塊學說的解釋

碎塊學說認為,每個大陸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由一係列大小不同的碎塊拚合而成的。大者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小者隻有幾平方千米。

大陸塊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拚接最後才完成的。科學家研究得知,北美大陸的北半部,是由100多個陸塊拚合而成的。而亞洲的西伯利亞,甚至麵積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個地塊組合成的。

我還想知道

大陸輪廓幾乎全是倒三角形,地球上絕大部分大陸都是南部較狹窄,呈尖狀,越往北越寬,一個個如同頂點朝南的“倒立”三角形。七大洲中唯獨澳大利亞大陸是個例外。

幹雨是怎麼回事

幹雨現象

世界各國的天體物理學家,都對幹雨產生特別濃厚的興趣。幹雨很早就被人們發現過,隻是極為少見,近些年來人們發現,它的出現越來越頻繁。

早在1889年,非洲的薩凡納,就成為幹雨的戰利品。20年後,幹雨又毀滅了亞速爾群島地區整整一支艦隊。曾經發生在德克薩斯草原的一場特大火災,也是幹雨引起的,

現象解釋

一種看法認為:彗星散落後的物質一部分落入地球,從而產生幹雨現象。從彗星散落到出現幹雨,需要2年至6年的時間。

目前天體物理學家觀察到,彗星散落的現象越來越多。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在最近6年至15年內,要出現更多的幹雨。那時幹雨火災的數量將達每年8起,而50年後將達每年30起。

另一種看法:幹雨現象是我們還沒認識的,另一種文明的破壞活動。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如果幹雨現象來源於宇宙,是彗星散落的產物,那麼化學家通過光譜分析,應該可以發現彗星的化學成分。結果至今還是否定的。

我還想知道

吐魯番的幹雨:吐魯番是有名的火洲,酷熱和幹燥是吐魯番引人注目的氣候特點。盆地降水量小,蒸發量卻極大,有時雨滴在降落過程中即被蒸發,地麵不見滴水,因而有幹雨的現象。

熱層高溫為何不熱

熱層高溫現象

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圍,有厚厚的大氣層。這大氣層又可以分成好幾層。距地麵85千米至800千米的空間被稱為熱層。在熱層裏,隨著距離地球高度的增加,氣溫驟升。

在150千米的高空,每升高100米,氣溫就升高2度。因此,在200千米處,氣溫已高達1000度;至700千米的高空,氣溫竟高達3000度。這遠遠超過了煉鋼的溫度。

高溫不能熔化鋼鐵

大熱氣層內,空氣非常稀薄,空氣質最僅占大氣總質量的萬分之五。大氣密度和熱容量都非常小,在熱層內氣溫升高1℃所需要的熱量,還不到海平麵氣溫升高1℃所需熱量的億分之一。

因此,即使太陽輻射很少的一部分熱能,也是夠使熱層的大氣溫度升高很多了。

但是,熱層的高溫,並不能熔化鋼鐵。這是因為那裏的空氣分子極少,如果把鋼鐵放在這個“高溫層”中,具有高溫的空氣分子是很少有機會同鋼鐵接觸的。就連高速運轉的衛星,在每平方厘米的麵積上,每秒至多隻能獲得十萬分之一的熱量。

如果按照這個加熱速度來計算,1克水溫度升高1℃,就需要28個小時!據衛星觀測的資料表明,650千米的高空,雖然氣溫已超過2000℃,但受到太陽直射的衛星表麵溫度隻有33℃;而當運動到地球的陰影區時,衛星表麵溫度卻迅速下降到零下86℃。

可見,這裏的溫度雖然很高,卻不熱,當然就更談不上在這裏煉鋼了。

對於熱層高溫反而不熱這一奇特現象,科學家們正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加以解釋。

我還想知道

1662年,外國科學家波義耳通過實驗得知,氣體受到壓力時體積會收縮,所以在大氣層的垂直方向上。海平麵上大氣最稠密,越向上越稀薄。

地上為何長白毛

震後的地上白毛

在古代,許多地方在地震之後,地上就會長出白毛。在我國地震曆史資料中,關於地生白毛的記載很多。

例如:1691年4月,“福州地震,泥土生毛”。

1785年3月,“福建南安地震生毛”。從這次地震以後,就很少有地震後生白毛的記載。

科學家的研究

科學家們通過翻閱大量的地震曆史資料發現,這種白毛大多在南方長出,而在北方卻很少見。並且這些白毛在春夏季容易生長,秋冬季卻很少有。它們絕大多數是白色的,但也有少量的黑、黃、紅毛長出。

科學家們認為,不管怎麼說,地震後長白毛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現在為什麼見不到了?為什麼會地生白毛?這種白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由於缺少這方麵的材料,一時無法解答。有人設想,如果白毛是一種豎立的絲狀物,可能與地震時產生的靜電作用有關。但這也隻是一種設想。

我還想知道

2008年5月27日下午13時20分許,山東省平度市泉州路上出現了數萬蛤蟆集體過馬路的場麵。泉州路的東側是一片麵積不大的水塘,蹦上了馬路牙子的蛤蟆,紛紛往水塘裏跳。

英國東海岸的死亡崖

優美的懸崖峭壁

在英國東海岸的東伯恩,有一處風景優美的懸崖峭壁,如刀削般直立海邊。崖頂風光如畫,綠草如茵,而且可以俯視英倫海峽。它是非常吸引人的遊覽勝地,也是出名的死亡之崖。

每年很多來自美國、法國和荷蘭的遊客前來遊覽。他們登上崖頂,麵對英倫海峽,眺望煙波浩瀚的大海,心情說不出的興奮,仿佛進入天國。

在這醉人的美景中,有人忽然變得飄飄然,情不自禁地想投入崖下大海的懷抱。在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的推動下,有的人縱身跳下懸崖,告別了這個世界。

有人說,這些遊客是受到魔鬼的引誘才這樣做的。

頻繁的跳崖事件

英國一家醫院的一位心理醫生,已對很多遊客在那裏跳崖自殺的事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發現首宗跳崖自殺的事情發生在1600年,自此後選擇此處自殺者越來越多。

很多自殺者原是高高興興來遊山玩水的遊客,事先都沒有自殺的企圖。他認為很多人是置於迷人風景之中,心曠神怡之時,產生的一種莫名其妙的難以自製的心理,促成他們自殺。這時自殺者可能一時意亂情迷,難以自製而走上自殺之途,尚不知自己做了什麼事。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也可以做出解釋。

我還想知道

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和妻子在英國共同遊覽了東伯恩山崖,並沒有出事。但夫婦倆回到倫敦準備動身回美國時,教授妻子突然神秘失蹤,原來她獨自一人乘火車再次回到死亡之崖,並從上麵跳了下去。

不辭而別的尤麗娘島

會消失的島

相傳1831年7月7日,在地中海西西裏島西南方的海麵上,突然間煙霧騰空,水柱衝天,火光閃閃。

在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鳴,夾雜著刺耳的“噝噝”聲中,從海裏升起一座高出海麵60米、方圓約5000平方米的小島。它就像個熱氣騰騰剛出籠的大饅頭。

英國國王立即向全世界宣布,這個新誕生的小島是英國的領土,並命名為尤麗娘島。誰知在3個月後,尤麗娘島竟然不辭而別,悄悄地隱沒在萬頃碧波中不見了。

沉浮原因

海島為什麼會隱而複現,現而複隱呢?滄桑之變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地殼不停地運動的結果。

由於地殼的運動,使某些地區的陸地沉降或者抬升,引起周圍海麵的變化。也由於地殼的運動,使某些地區的海麵上升或者後退,引起陸地的沉浮。

時間老人告訴我們地殼運動是緩慢的,地質曆史是漫長的。滄桑之變,從地球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直至今天依然存在著,在將來也一定不會終止。

我還想知道

19世紀初,有人在進行極地探險考察活動中,在西伯利亞北麵的拉普帖夫海發現一個小島。許多年以後,考察隊卻怎麼也找不到標在地圖上的那個海島了,島嶼的消失令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亞特蘭蒂斯的消失

亞特蘭蒂斯之謎

最先提及亞特蘭蒂斯的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2000多年前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提到這一片已消失的地方後,陸續有1000多本書提及亞特蘭蒂斯。

1958年,美國動物學家範倫坦博士,在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床上,發現奇特的地形結構。從空中往下看這些幾何圖形,是一些正多邊形、圓形、三角形,還有長達好幾千米的直線。

1968年,範倫坦博士又在巴哈馬群島的北比密尼群島附近海域,發現位於海麵以下5米左右,長達540米的矮牆。突出海底約0.9米的比密尼石牆,每個石塊至少16立方米。順著探測下去,竟然發現更複雜的結構,有幾個港口,還有一座雙翼的棧橋,儼然是一個沉沒幾千年的古代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