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海島上,最動人的場麵是螃蟹的“戀愛舞會”。這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奇觀。螃蟹交尾有固定的時日,它們總是選在滿月時。交尾儀式一開始,雌雄雙方先是翩翩起舞,數不清的螃蟹在月光下一起踏著整齊的步伐,氣氛十分熱烈。眾螃蟹交尾後,便紛紛鑽進洞內,消失在富含碘的膠泥中。
地質構成之謎
螃蟹島的地質構成也非常奇特,島的四周全是密實的膠泥,氣味惡臭。這種惡臭的膠泥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在這種膠泥上會繁殖如此眾多的螃蟹?這又是一個謎。
由於膠泥深厚、柔軟,上島來的捕蟹者必須先脫掉衣服,迅速地匍匐前進,絕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否則會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為了安全,他們往往每6人至8人一組集體行動。
捕蟹者都要有一種特殊的本領,他們把手伸進蟹洞抓出螃蟹,舉到眼前,認出雌雄,這一套動作幾乎不超過一秒鍾就能夠完成。
為了使生態不受影響,他們總是把雌蟹留下,隻把雄蟹帶走。上島捕蟹是很辛苦的,但卻收獲頗豐,每艘船來島一次可捉到1500隻至2000隻大螃蟹。
神秘的螃蟹島的許多疑謎,仍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
我還想知道
海峽通常位於兩個大陸或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它一般深度較大。海峽有的溝通兩海,有的溝通兩洋,有的溝通海和洋。全世界共有上千個海峽,其中著名的約有50個。
海岸線變動之謎
認識海岸線
海岸線是指海麵與陸地接觸的分界線。世界海洋麵積巨大,海岸曲折複雜,島嶼星羅棋布,海岸線的精確計算是不可能的。
海岸線從形態上看,有的彎彎曲曲,有的卻像條直線。而且,這些海岸線還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如我國的天津市,在公元前還是一片大海,那時海岸線在河北省的滄縣和天津西側一帶的連線上,經過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幾十千米。
有時海岸線也會向陸地推進。仍以天津為例,在地質年代第四紀中距今100萬年左右,這裏曾發生過兩次海水入侵,當兩次海水退出時,最遠的海岸線曾到達渤海灣中的廟島群島。但經過100萬年的演化,現在的海岸線向陸地推進了數百千米。
變動的幅度
距我們最近一次的大海退,海水在距今大約7萬年前開始下落,直至離現在兩三萬年前,海麵才退到最低點,持續時間達四五萬年之久。當時的海平麵要比現在海平麵低100多米,那時地球表麵的海陸分布是個什麼局麵呢?
就拿我國沿海地區來說,現在渤海平均水深隻有21米;福建和台灣之間的台灣海峽、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水深都不足100米。因此,當海平麵下降100多米的時候,渤海消失了,台灣和海南島與我國大陸連成為一塊完整的大陸。
同樣,由於我國東部的黃海海底大部分露出水麵,朝鮮、日本和我國大陸之間沒有了海水阻隔也連接起來。世界海陸分布形勢,當然也會發生驚人變化:白令海峽的消失,導致亞洲和北美洲相連;馬六甲海峽和其他海峽的消失,使現在散布在海洋中的其他群島連成一片陸地,從而使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也連接了起來。世界其他地方,凡是海水水深小於100多米的海區都變成了陸地。
科學根據
幾年以前,我國一艘輪船在離渤海海岸200多千米處作業,在那裏的海底打撈起一塊沒有被水衝刷過的披毛犀化石。披毛犀是一種早已滅絕了的動物,滿身披掛著棕褐色的粗毛,生活在寒冷的草原上。披毛犀的存在,說明在地質曆史時期裏,渤海確實曾經是陸地。
20年前,一艘日本漁船在日本和朝鮮半島間的對馬海峽打魚。當拖網從海中拖上漁輪之後,人們發現,在一群活蹦亂跳的海魚中間,有一段長約一米的象牙,稱一稱足有18千克。
漁民們把這段象牙送給科學家。科學家經過鑒定,認為這是大約生活在1.6萬年至3.3萬年前的一種古象牙齒。
那時,現在黃海所在的地區,也是一片遼闊的草原,長相稀奇古怪的古犀和古象就是這片草原的主人。
比如,一些現在被海水隔開,遠離大陸的島嶼,島上的野生動物與大陸上的十分相似。據科學家們調查,我國海南島的22種野生哺乳動物中,有16種和大陸上的完全相同。另外6種在大陸上也能找到相近的種類。
要知道,那些隻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是絕沒有辦法越過寬闊的鹹水的海洋遊到另一個島上的。所有這類事實都證明,在不太遠的過去,這些現在被海水隔開的海島曾經是彼此相連的。
海麵大幅度升降的原因
海岸線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運動。由於受地殼下降活動的影響,引起海水的侵入或海水的後退現象,造成了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這種變化直至今天也沒有停止。有人測算過,比較穩定的山東海岸,純粹由於地殼運動造成的垂直上升,每年約1.8毫米,如果再過1萬年,海岸地殼就可上升18米。到那時,海岸線又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其次,海岸線的變化受冰川影響較大。在地球北極和南極地區覆蓋著數量巨大的冰川,如果氣溫上升,這些冰川融化,冰水流入大海,那麼海平麵就會升高,海岸線就會大大地向陸地推進;相反,如果氣溫相對下降,冰川擴展加厚,海平麵就會漸趨降低,海岸線就會向海洋推進。
再次,河流的泥沙淤積。在一些大河入海口,常常因為河流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成寬闊的三角洲。
我還想知道
海麵升降是海麵因受氣候、引潮力、海底火山噴發和構造運動等因素影響,而引起的水位上升下降。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水本身容量增多和減少與海洋底部地殼上升下降所引起的海平麵變化。
海底真麵目能否揭開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指海水覆蓋之下的固體地球表麵形態。海底地形是複雜多樣的,其複雜程度絲毫不亞於陸地。
海洋底部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長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遼闊的深海平原。世界大洋的大體結構,通常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單位。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在世界大洋中麵積最大的地貌單元,其深度大致介於4000米至6000米之間,占海洋總麵積45%左右。由於海嶺、海隆及群島的分隔,大洋盆地被分成近百個獨立的洋盆。
總體看來,大洋盆地就是大盆套小盆。最深的一個盆底深度11034米,這就是位於太平洋的馬裏亞納海溝。這一深度遠遠超過了陸地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稱中央海嶺,是世界大洋最宏偉壯觀的地貌單元。它縱貫於大洋中部,綿延8萬千米,寬數百乃至數千千米,總麵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其長度和廣度為陸地上任何山係所不及。
邊緣火山
沿大洋邊緣的板塊俯衝邊界,展布著弧狀的火山鏈。這些火山便是邊緣火山,又稱為島弧火山鏈。其中有些是水下活火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水下活火山主要噴發火山岩類物質,由於這類熔漿黏性大,含水量高,巨大的蒸氣壓力一旦突然釋放,便形成噴發式火山,易釀成巨大災難。
洋脊火山
大洋中脊是玄武岩質新洋殼生長的地方。海底火山和火山島便順著中脊的走向成串地出現。這些沿著大洋中脊存在的火山,便是洋脊火山。
據估計,全球約80%的火山岩產自大洋中脊,在海水中迅速冷凝而成的枕狀熔岩。這些枕狀熔岩證實洋脊火山的曆史和現實存在。
洋盆火山
散布於深洋底的各種海山,包括平頂海山和孤立的大洋島等,是屬於大洋板塊內部的火山。洋盆火山起初隻是沿洋底裂隙溢出的熔岩流,以後逐漸上長加高。大部分海底火山在到達海麵之前便不再活動,停止生長。少數火山可從深水中升至海麵,這時波浪等剝蝕作用,會不斷抵消它的生長。
洋盆火山的活動,一般不超過幾百萬年。露出海麵的火山停止活動,將被剝蝕作用削為平頂。洋盆各海山或大洋島嶼的火山岩,以堿性玄武岩較常見,極少數島嶼有矽質更高的熔岩。堿性玄武岩組成的洋盆火山,可能與熱點或地幔柱的活動有關。
姆大陸沉沒之謎
姆文明誕生於常年夏天綠意盎然的大地,並且創建了地球上第一個大帝國,名為“姆帝國”。
姆帝國的國王稱“拉姆”,拉表示太陽,姆表示母親,因此姆帝國又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姆國宗教崇拜宇宙的創造神,即七尾蛇“娜拉亞娜”。
那麼,這個“姆大陸”後來怎麼就不見了呢?
有人設想,姆大陸沉沒的原因是:大陸下麵有好些充滿一氧化碳的洞穴,這些一氧化碳通過火山活動,形成的地下裂縫溢出地麵,大陸下層就成了蟻穴般的空洞。一旦發生大地震,就會造成整個大陸的下沉。
姆大陸沉入海底的事是可能的。因為地殼是在不停的運動。在這種運動中,有時高山沉入海底,海底上升,繼而變為陸地。20世紀80年代,日本探險隊在南美的平均海拔3700米的安第斯山上發現了數萬年前的海貝化石。這說明姆大陸可能曾是露出海麵的一片遼闊國土,而安第斯山脈則是海底火山。
果真如此,那麼,1萬年以前的太平洋,就不是今天這個麵貌了。姆大陸沉沒原因也是爭論的焦點之一。火山?地震?還是與冰河期的末期一同沉沒?
看來姆大陸的爭論,也如亞特蘭提斯大陸、雷姆力亞大陸的爭論一樣,還將長期持續下去,不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發掘,沒有大量的確證,怕是很難畫出一個圓滿的休止符。
我還想知道
姆大陸土地遼闊,東起夏威夷群島,西至馬裏亞納群島,南邊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複活節島,全大陸東西長8000千米,南北寬5000千米,總麵積約為3500萬平方千米,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
狂風可以掀起湧浪嗎
什麼是湧浪
“無風三尺浪”,是人們對海洋的描繪。這不是同“無風不起浪”有矛盾了嗎?不,在廣闊的海洋上,即使在無風的日子裏,大海也還在那裏波動著。
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風雖然停了,大海的波浪還不會馬上消失。何況,別處海域的風浪也會傳播開來,波及無風的海麵。“風停浪不停,無風浪也行。”這種波浪叫湧浪,又叫長浪。比起風浪來,湧浪一起一落的時間長,波峰間的距離大,波形又圓又長,較有規則,波速很大,能日行千裏,遠渡重洋。西印度群島小安得列斯群島的居民,常常會發現高達6米多的激浪拍打岸邊,時間長達連續兩天或更長的時間。
奇怪的是這時加勒比海並沒有什麼風暴,這真是個無法解開的謎。後來,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發現這是來自大西洋中緯地區傳來的風暴湧浪。
颶風和台風會掀起湧浪
狂風會造成海水湧積,同時風暴的低氣壓區海域海麵受了壓力影響,海水也會暫時上升。當台風風速同潮水波浪的推進速度接近時,會產生共振作用,推波助瀾,把湧浪越堆越高。
當大湧浪傳到近海岸時,由於岸邊水淺,波浪底部受海底摩擦,波峰比波穀傳播得快,波峰向前彎曲、倒卷,水位猛烈上升,甚至衝上海岸,席卷岸邊的建築物和船隻,造成災難。
海上風暴引起的湧浪
海上風暴引起的湧浪,傳到風力平靜或風向多變的海域時,因受空氣的阻力影響,波高減低,波長變長,這種波浪的傳播速度,比風暴中心的移動速度快得多。如果說風浪可以追趕軍艦的話,那麼,湧浪就可以同快艇賽跑了。
因此,湧浪總是跑在風暴的前頭。人們看到了湧浪,就知道風暴快要來臨了。
“無風來長浪,不久狂風降。”“靜海浪頭起,漁船速回避。”這是我國沿海漁民的諺語,也是觀天測海經驗的概括。
海底火山爆發和地震引起的湧浪
1960年5月23日,日本群島東岸一片平靜安謐的景象,當時已得到智利地震的有關資料,不少人淡然置之。誰知20小時後,排山倒海般的湧浪,遠涉重洋到達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和新西蘭。
日本群島海岸在湧浪襲擊下,有1000多戶房屋被卷走,兩億公頃土地被淹沒,甚至漁船被掀到岸上。遠離智利1.6萬千米的堪察加半島以東海麵,也掀起了洶湧的浪濤。原來,這是智利地震引起的海嘯湧浪。它以時速800千米橫渡太平洋,來到這些地方。1960年5月至6月間,智利沿海海底,發生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海麵上升引起的奇異水柱
1960年12月4日,“馬爾模號”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鍾後就消失了。
幾秒鍾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鍾左右,然後消失。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水柱是龍卷風引起的嗎
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