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虐的性格
海洋有溫柔多姿的一麵,也有殘暴無情的一麵,海霧、台風、地震、海嘯、赤潮等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常常給人類帶來致命的打擊,更留下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
海域的海霧
事件記載
海霧是在海洋直接影響下形成的。1956年7月25日夜,一艘燈火輝煌的瑞典客輪“斯德哥爾摩號”在霧海上夜航,用雷達搜索著前方海麵。它的航速很高,因此離港後不久,就把紐約市的身影遠遠地拋在後麵。
在“斯德哥爾摩號”的前方航線上,另一艘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已越過大西洋,在先進雷達的搜索指引下,正向紐約港靠近。
22時30分,“多利亞號”從納達克特島附近經過,以每小時23海裏的航速西行。23時30分,“多利亞號”已航行到燈塔以西4.63千米處,由於快要到紐約了,乘客們沉浸在一片歡樂氣氛中。突然,一聲巨響和震動之後,隻見“斯德哥爾摩號”的船頭插進了“多利亞號”的右舷中部。船上頓時引起一陣騷動,人們驚慌失措。
當時,“多利亞號”的航速是每小時23海裏,“斯德哥爾摩號”的航速是每小時18.5海裏,兩艘船的相對速度在每小時40海裏以上,所以碰撞得十分嚴重。
尤其是“多利亞號”航船傷勢嚴重,危急時刻,船長命令電報員發出呼救信號。航行在附近海區的兩艘法國船,聽到呼救信號後急忙趕往現場,把1654名遇難者救上船,另外還有52人在碰撞中死亡和失蹤。碰撞後11小時,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的巨大身軀,終於消失在大西洋的滾滾波濤中。
雖然兩艘船都裝有先進的雷達,但由於船在靠近陸地水域航行時,雷達電波會受到陸地及島嶼陰影的幹擾,同時也不能及時發現被自己的桅杆死角遮住的目標物。加上受到陸地上無線電發射天線的幹擾,使雷達的作用大為降低,才釀成了船毀人亡的重大悲劇。
簡要敘述
海上航行,常因海霧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人們曾對海霧進行了專題調查。
分析研究與其生消過程有關的天氣形勢、空氣層結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為探索海霧預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依成因不同,可把海霧分成平流霧、混合霧、輻射霧和地形霧四種。
世界海域的海霧
全球各海區的海霧,類型雖然很多,但其中範圍大、影響嚴重的首推平流冷卻霧。而以中高緯度大西洋的紐芬蘭島為中心,和以北太平洋千島群島為中心的兩個帶狀霧區最為顯著。以南印度洋愛德華王子群島為中心的帶狀霧區也很突出。
其次便是大洋東岸低緯度信風帶上遊的霧,如太平洋東岸的加利福尼亞外海和秘魯外海,大西洋東岸的加拿利群島以南的海域和納米比亞外海都是這類霧區。這些海域的海霧多在春夏盛行,尤以夏季為最。
其特點是霧濃,持續時間長,嚴重的大霧可持續一個月至兩個月。平流蒸發霧多見於冷季的副極地,或冰山和流冰的外緣水域,霧層薄,形似炊煙。
但當它在春秋季節,與平流冷卻霧在中、高緯度海域交替出現時,也常構成大片濃霧區。至於散布在世界各海域的零星霧區,大多有地區性,難成體係,並且不一定屬於同一霧型。
平流霧
當暖空氣從溫暖的水麵流向冰水麵時,暖空氣就會冷卻降溫,凝結出水汽,繼而以液體水滴的形式懸浮在空中。這種大大小小的水滴越聚越多,便形成了霧,直接影響了空氣的透明度。
由於這種霧主要是靠暖空氣在冷海麵上的平流運動形成的,所以叫作平流霧。在海洋上的霧,絕大多數都是平流霧。這種霧隨風飄移,分布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濃度大,常常給行船造成災難。
蒸汽霧
當冷空氣到達暖水麵時,由於海水溫度高於氣溫,海麵上的水汽壓力大於空氣水汽壓力,造成水麵強烈蒸發,水汽進入冷空氣中。當冷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時,水汽就凝結出小水滴,越來越多的小水滴聚集漂浮在低空,便形成了蒸汽霧,使能見度降低。
我還想知道
海洋上空的降雨降至低空時,因低層溫度增高而使雨滴蒸發,提高了低層空氣溫度。同時,又有冷空氣流入,與低層暖濕空氣混合,使暖濕空氣飽和,形成了混合霧。混合霧的水汽主要來源於天空降雨。
威力巨大的海洋台風
什麼是台風
人們有時會在熱帶洋麵上,發現一種狀如蘑菇的強烈氣旋,其直徑通常在幾百千米以上,雲層高度在9000米以上,這就是台風。它帶來的湧浪、暴雨和風暴潮,對海上航船和海岸設施破壞極大。
台風可分為台風眼區、台風渦旋區和台風外圍區。台風眼區是台風的中心部分,這是一個相對穩靜,具有少雲或無雲天氣的空心管狀區,直徑在10千米至60千米,氣壓極低,並且穩定少變,四周被高高的雲牆所環繞。這裏的海麵狀況十分惡劣,對船舶危害極大的金字塔浪,往往出現在這裏。
台風渦旋區是繞台風眼周圍的最大風速環形區。這裏高大寬厚的雲牆,寬達幾十千米,它的半徑約100千米,在該區每秒40米至60米的大風是常見的事,曾出現過每秒100米以上的強風。
台風外圍區是台風的邊緣大風區,這個區域內的天氣亂雲翻滾,雨量時大時小,時降時停,風力向台風中心逐漸增大,氣壓降低。
事件記載
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第四艦隊在三陸衝海麵行進時突遇台風。但他們迎著狂風惡浪,仍按原計劃前進。當時台風中心最大風速達每秒40米,最大浪高在14米以上。艦隊橫穿台風,進入台風眼。結果38艘軍艦遭到狂風巨浪的襲擊,“初雪號”和“夕霧號”驅逐艦被攔腰切斷,“望月號”艦橋斷裂,進入危險半圓的水雷艦全部覆沒。14艘5000噸以上的大型艦艇,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員大量傷亡,損失極為慘重。
1970年11月,發生在孟加拉國的台風是近代最嚴重的台風災害。它於11月12日夜間至13日淩晨在吉大港附近的哈提亞登陸,猛烈襲擊了孟加拉沿海。在短短的時間裏,30多萬人喪生,幾千萬人流離失所。
台風即熱帶氣旋
台風實際上是強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係統。它像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像溫帶氣旋一樣,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越靠近熱帶氣旋中心,氣壓越低,風力越大。但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台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即台風眼。
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1989年以前,我國把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8級或8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將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稱為強台風。熱帶氣旋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台風的總稱。但由於熱帶低壓破壞力不強等原因,習慣上所指的熱帶氣旋,一般不包括熱帶低壓。
台風的形成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於高溫、高濕和其他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麵。
據統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大多數的熱帶低壓,並不能發展為熱帶風暴。也隻有一定數量的熱帶風暴,能發展到台風強度。台風之間的強度差異也很大,有的強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每秒35米,但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50米的台風也不鮮見。
生命史及其造成的災害
熱帶氣旋的生命史,可分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個階段。其生命期一般可達一周以上。有的熱帶氣旋在外界環境有利的情況下,生命期可超過兩周。當熱帶氣旋登陸或北移到較高緯度的海域時,因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高溫高濕條件,會很快消亡。
熱帶氣旋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因其發生頻率遠高於地震災害,故其累積損失也高於地震災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國登陸的熱帶氣旋,曾經奪去了13.9萬人的生命。
我國是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因其而造成的年平均損失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
我還想知道
台風特點:一是有季節性;二是台風中心登陸地點難準確預報;三是台風具有旋轉性;四是損毀性嚴重;五是強台風發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嘯;六是強台風發生時,人力不可抗拒。
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
遭遇海底地震事件
海底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岩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是對航行在海上的人們又一大威脅。
1959年春,蘇聯客貨輪“庫魯號”,在堪察加沿海海域航行,突然受到震動,好像有隻大鐵錘不停地敲打船底,每打一次,船身就劇烈地抖動一下,船上的舵輪、雷達全部失靈。海麵上騰起無數水柱,周圍一片白色的泡沫。
1964年3月21日,美國阿拉斯加地震發生時,前蘇聯“堅定號”救護船正在距安克雷奇市463千米的公海上。它在5分鍾之內竟受到3次劇烈震動,就好像全速前進的船隻,猛地撞上了礁石一般。
海底地震的危害
在海底地震中,船隻損失的大小取決於地震的強度,也取決於船隻與震中的距離。科學家認為,由海底傳遞到海麵的地下震動,在震源地區感覺最明顯,5級至6級的地震便可以毀壞船體,掀掉鍋爐和發動機。對停留在港內的船隻來說,最危險的則是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嘯。地殼急驟升降,迫使幾千米長的水柱發生運動,在海水上層形成巨大而迅猛的波浪,當波浪湧進淺水海域時,浪頭驟然增高,速度放慢,像一麵牆一樣傾倒在岸上。
遭遇海底火山事件
所謂海底火山,就是形成於淺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種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界處,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於大洋中脊與大洋邊緣的島弧處。板塊內部有時也有一些火山活動,但數量非常少。海底火山爆發也常常給海上船隻帶來慘重的災難。
1952年9月23日,日本東京南416.7千米的一座礁石附近,火山爆發。首先來到這裏的一艘日本海上防衛廳的考察船,發現海麵上出現了一個新島,海拔高度30米,直徑150米。
幾天之後,小島卻消失了,但火山口還在繼續噴射,火山熔岩流入海裏,蒸汽變成雲彩升上天空。這時,東京漁業研究所的一艘水文考察船,又駛近火山爆發區,正當船上人員開始攝影、測定火山威力、選取當地水土樣品時,第二次火山爆發,考察船當即被蒸汽和灰燼吞沒了。火山噴射物散落以後,海麵上再也不見船的蹤影。直至過了很久,船的殘骸才被找到。
世界火山概況
全世界的活火山有500多座,其中在海底的近70座。海底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脊和太平洋周邊區域。我國陸地上的火山已經有較多記載,如雷瓊火山群、長白山火山、藏北火山及大同火山群等。在我國海底,同樣有火山存在。台灣自8600萬年前就開始有火山活動。斷斷續續的火山活動,在台灣島的北端、東邊和南部,留下不同時期噴發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