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近親家族
霰
夏天,在高山地區,天空裏經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許多地方口語稱它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徑一般在0.3至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
2009年11月11日一大早,陝西省西安市的市民剛出門就發現地麵已經蓋了一層薄薄的白色顆粒狀的小冰粒,而風刮在臉上也明顯感到比昨天更加寒冷。許多人發現早上西安的雨中還夾著一種顆粒狀的小冰粒,這到底是什麼呢?氣象專家介紹,這種冰晶狀物體是一種名叫霰的冰粒。
冰粒和冰雹
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區,常常會遇到另外兩種大氣固態降水,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較大的能夠流淌的水滴圍繞著凝結核一層又一層地凍結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
氣象學上把粒徑不超過5毫米的冰球叫做冰粒,把粒徑超過5毫米的叫做冰雹。冰雹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危害。據記載,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頭還大,直徑超過10厘米,重量超過1000克。
除了大氣固態降水之外,地麵上還經常出現另一些所謂“地表生長型”的固態降水,這就是霜、雨凇和霧凇。這些固態降水,雖不屬於大氣固態降水,而僅僅是水汽在地表凝華結晶和凍結形成的,但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較大。霜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經常讓農業減產。為了避免霜害,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
雨凇和霧凇
雨凇和霧凇對人類也並不是很友好,它們一般在高山地帶出現。在過冷天氣裏,微小的雨滴或霧滴碰到劇烈冷卻的物體表麵時,便在上麵形成雨凇和霧凇。
這類固態降水的強度和規模,有時是非常驚人的,往往在一兩天之內,物體迎風麵上能聚集一層一米多厚的冰殼,景色十分神異,好像童話裏的意境。
雨凇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雨滴在空中時,溫度已經低於0度,而且沒有凝結成冰;第二,地麵的溫度必須比空中雨滴的溫度更低。當這兩個條件都符合時,雨粒下落到地麵,就會因地麵溫度過低而急速凍結成冰晶,大量的冰晶凝結在一起,從而形成光滑的冰層。
冬日奇觀雨凇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群遊人在泰山頂遊玩時,就遭遇了這種奇異的天氣現象。這天上午,天空晴朗,陽光燦爛,遊客們玩得興致勃勃。但下午時分,天氣發生了變化,氣溫越來越低,天空雲層越來越厚。
“要下雪了!”人們高興起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小時後,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
“這麼冷的天,怎麼不下雪呢?”就在大家失望地紛紛避雨時,卻意外發現:降落到地麵上的雨一沾地便成了冰晶,有些落在樹上、草上,甚至是人們身上的雨滴也迅速成了美麗的小冰晶。雨越下越大,很快,地上就鋪上了白花花的一層冰晶,許多冰晶連成一片,結成了又硬又滑的冰層;而人們身上的冰晶也越來越多,頭頂的帽子上白花花一層,就如戴了一個銀盔。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雨凇在樹枝葉的迎風麵產生冰淩狀、晶瑩透亮的冰晶,眾多的冰晶綴結在樹上,層層疊疊,亮亮晶晶,姿態各異,有的似臘梅吐豔,有的似水仙含羞,有的似秋菊怒放,也有的似牡丹搖曳;還有枝條細軟的,則如白綢銀絲隨風飄動姿態萬千,無不令人擊節稱奇,歎為觀止。
據氣象專家介紹,雨凇多出現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一二月之間,一般都是在天氣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出現,南方隻有在海拔較高的山區才偶爾可見。
雨凇天氣可接連數日乃至數月出現,並可造成嚴重危害,如北方某地曾出現過一次持續時間最長的雨凇天氣,該地從當年12月24日至次年2月19日連續出現雨凇天氣,雨凇冰淩累積直徑最大達12厘米,導致多處電線斷裂、樹木折斷、交通運輸中斷等嚴重災害。
知識小鏈接
霧凇俗稱樹掛,是一種冰雪美景。我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我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讚美。早在春秋時代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於“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