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能預報地震嗎
有關地震雲的研究曆史
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其中以我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
我國對地震雲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目前成功的例證有十餘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福岡市前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親身經曆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並且在地震時親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雲,以後隻要這種雲出現,總有地震相應發生,所以他就把這樣的雲稱為“地震雲”。
地震雲既可以在地震前出現,也可以在地震之後出現。通常,我們把地震前出現的地震雲叫“前兆雲”或“震前雲”;把地震後出現的地震雲叫“震後雲”。震前雲與震後雲都具有地震雲的形態,但兩者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是震前雲的結構厚實,有力度。震後雲的結構鬆散,無力度,給人的感覺是有形無實。其雖有地震雲的外形,但沒有震前雲的力度。震前雲多出現在高空,震後雲多出現在低空。當我們看見地震雲時,首先要識別它是震前雲還是震後雲。
地震雲與地震的關聯
1976年7月28日我國唐山地震時,就在7月27日傍晚,遠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鍋大覺教授,發現天空中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長長的雲彩,並用相機拍攝了下來。經研究,這條異常的長條雲,就是唐山發生地震的前兆雲。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呂大炯先生在北京密雲水庫附近的山坡上,從正南方向觀測到一條仰角較低東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帶狀雲。呂大炯先生又發現近兩日來,基岩電與基岩應變都發生突跳,經過計算,呂大炯先生發布了在日本、阿留申一帶,可能於當日21時25分前後發生6.0±0.5級的地震,在次日5時35分前後發生6.8±0.5級地震的預報。結果預報正確,在日本小笠原一帶,當日16時56分發生5.8級地震,次日9時6分發生6.5級地震。
很可能這種地震雲不單單是地震的預兆雲,而且是直接導致地震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異常的長條狀地震雲,極可能是在地內強電場的感應下,聚集形成的某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等離子體雲,這種外形似稻草繩狀的帶狀雲極可能充當了地內電場電路中的導線,將電離層等離子體向震區另一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地內電場輸送,成為地內正負電荷發生複合放能的“導火索”。
地震雲預報地震
1978年3月6日,日本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在舉行記者招待會時,他指著北方天空的一縷雲說:“這就是地震雲,不久將會有一次影響日本廣大地區的強烈地震。”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裏果然發生了一次7.8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