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形成之謎
月球形狀不規則
月球不是規則球形,而是兩極直徑略小於月球赤道直徑的天體。仔細觀察月球形狀,我們會發現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兩極“擠”過一樣。
早在18世紀末,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狀不規則的月球自轉時會發生“顫抖”。
月球赤道直徑約為3476千米,是地球的3/11。體積隻有地球的1/49,質量約為7.349×1022 千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麵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形狀不規則的程度較輕微。但參照月球27天7小時43分鍾11.5秒的自轉周期,赤道直徑與兩極直徑的長度差異仍比理想值大了一些。
20世紀60~70年代,太空探測器發現,處於月球與地球地心連線上的月球半徑被拉長,也就是說,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兩半,截麵不是正圓,而是像橄欖球一樣的橢圓,“球尖”指向地球。
但迄今無人能就月球當前形狀的成因給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科學的探索
時代發展至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已經使當代人對月球有了正確的認識。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的表象,看到了月球表麵上的山峰和土地,於是,便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研究。人造衛星上天,宇宙飛船的研製成功,打開了從地球通向月球的路,開始了人類天文研究的新紀元。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上的肯尼迪宇航中心站人潮洶湧,歡聲雷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觀光人們正萬分激動地等待著劃時代時刻的到來,即人類首次登月航行開始點火。
7月20日16時17分,人類終於完成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創舉,千百年來人們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艙門,一步一歇地走下來,因重力小,他用了3分鍾的時間才走完9個梯級。他向月球表麵邁出了曆史性的第一步,非常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告:
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大步。
之後,人類又先後多次登上月球,並在月球上設置了科學站,進行各種考察實驗。隨著人們對月球認識的不斷深入,月球展示出了更多的謎團。
月球形成的假說
最令人不解的是月球的形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月球從誕生至現在已有45億年曆史,與地球同樣古老。這45億年的月球是怎樣形成的?
目前,主要有5種假說被較多的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