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能預報地震嗎(2 / 2)

帶狀形地震雲。雲越長,表示地震的發生時間越近。雲的寬度越寬,色越濃表明地震的搖晃越大,是最常見的地震雲,約占70%~80%。

肋骨狀地震雲。多在目擊的那一天就會發生地震,與下雨前出現的雲塊相像,容易弄錯。

豌豆形地震雲。數日之內會發生地震,越大表示地震的強度越大。也有如豆角形的。在距離地麵2000~3000米的低空出現,與下雨前出現的雲塊很相像,容易弄錯。

弓形地震雲。多在2~3日之內發生地震,弓形凹麵的中心點的延長線為震源。雲的大小與地震的搖晃程度成正比,雲越長表明地震發生的時間越近。

龍卷形地震雲。被目擊的場所多為地震的中心附近,是如龍卷、垂直如炊煙形狀的地震雲。越垂直表示離震源越近,可能在150千米以內。如出現,會在8日之內有地震。

地震雲的形成假說

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麵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人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電磁學說。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水汽和塵埃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

出現地震雲後地震發生在哪裏

一般認為震源大體就在跟地震雲相垂直的地方。如果在一次較大的地震之前,各地普遍出現了地震雲,兩位相隔很遠的看到這種雲的觀察者,各自報出觀測到地震雲的方向,畫在地圖上,那麼,這兩條雲的垂線交點,就是將要發生地震的地方。經中日兩國有關人員驗證,這一結論大多是可靠的。

我國研究地震雲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時任解放軍沈陽軍區某部幹部董振海尤其突出。董振海從小就跟父親學會了看雲識天的本領,1975年海城地震後,他開始看雲測震,堅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發現了地震雲,指出9天內“地震可能發生在東南沿海或台灣一帶”,9天後台灣果然發生了7.4級地震。

地震雲的高度一般為6000~7000米,有時出現在其他雲層之下,有時出現在碧空之中。

地震雲為什麼能預報地震

有人認為,在震前,地殼聚集巨大能量,使空氣勢能增大,空氣受熱上升並在高空形成細長的稻草狀地震雲。地震雲有時會出現在遠離震區的地方。

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地下岩石所承受的作用力集中的斷裂帶在震前就把能量傳到遠處,使遠處岩石也受到摩擦擠壓,導致熱量增加,地下熱氣流通過岩層逸出,上升到高空形成條狀地震雲,但二者的內在關係還有賴於科學家進一步探討。正因為在地震雲能否預報地震及其原理上還不是很清楚,有關地震雲的說法一直沒有得到普遍接受。

在線小知識

區別飛機的飛行雲與地震雲:通常飛行雲在不久後會消失,而地震雲長時間不會消失。它們出現的高度也不同,飛行雲會出現在8000~9000米的高空,而地震雲會出現在6000~7000米的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