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唱歌的響石
發現會唱歌的石頭
我國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有一塊坡度不大並且很平常的山地,叫紫雲地。平時沒有異樣,每到雨天或者起風的日子,紫雲地就會顯現出別樣的風情,石頭就會傳來各種奇妙的聲音:有時像鳥叫,有時像鷹鳴,有時像女高音……響石和普通石頭混雜在一起,小的如蠶豆,大的如油橙,外觀顏色上並沒有區別。
據說這裏曾發現過重達十幾千克的響石,要雙手合抱才能搖動發聲。會唱歌的石頭被當地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石頭體內含有顆粒,當地人稱為“石響石”;一種是石頭體內含有液體,則被稱為“水響石”。會唱歌的石頭在這裏雖然遍地都是,但石響石很容易發現,水響石卻很罕見。兩者發出的聲響差異當地人也不是十分清楚。
響石地帶特點
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地底屬於喀斯特地貌,中國洞穴探險協會曾在豐盛鎮地下發現過成片的石林。這裏地下河係統密布,天坑、漏鬥、溶洞成群,構成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
而石灰岩中含的碳酸鈣,經過千百年的風化,內部體積逐漸縮小,出現空腔的可能性增大,這正是形成響石的必要條件。
而長期頻繁的水脈升降,讓石灰岩中的碳酸鈣循環消失、出現的過程加速,使岩石內部體積變小的過程更加頻繁,這也是形成大麵積響石帶的原因。
在豐盛鎮有眼泉水,名叫“三潮水”,意思是每日起落三次,這恰好說明當地地下水的消長頻繁。
人們的實驗和結論
當地人發掘響石,是從距離地表2~3米的紅土層內挖出來的,而且挖出的石頭基本類似恐龍蛋那樣的累積分布。
在那樣的地下石頭堆中,隻有2~5塊是能搖出聲音的響石,其他的沒有任何反應。
把沒有反應的石塊砸破,發現每塊石頭裏麵都是空心的倉室,內含物各自不同:有黏土、淤泥、含水量極高的軟泥塊、水、小石塊……
在當地人挖掘響石以後,拿走了能搖出聲響的石頭。而在以後幾天內,卻有人在挖掘響石的土堆裏,又撿到了新的響石。有些石頭發掘出來後,本來是搖不響的,當把這些搖不響的石頭,拿到火上去烤,烤一陣後就會出現石響石,甚至水響石。
水響石內的液體很難在岩石失水過程中保留下來,而石響石中的石頭等顆粒保留相對更容易,所以兩者比例差距極大。比較兩者發出的聲音,也會很容易辨別兩種響石。
石響石內部因為含有顆粒,所以敲打時發出的聲音清脆;而水響石內部含有液體,聲音略顯渾厚。雨夜裏,響石最奇,石頭被雨滴敲打,發出“咣咣”的聲響,似悲涼秦腔;若節奏快了,則淒厲哀傷,如蒙冤竇娥的呐喊。
響石的形成機理
響石的形成機理是這樣的:含菱鐵質的泥質岩層裏分布著一些土質結核。當結核因某種情況露出地表後,菱鐵質逐漸滲出外溢,並在結核外層形成褐鐵礦殼,內部泥質因失水而體積縮小,並在泥質體與外殼之間形成空隙,所以能在敲擊時發出聲響。
另外,在大風怒吼的時候,有的響石表麵長期因風化作用產生裂縫,而空氣在這些裂縫中急速通過,就會產生調高而急促的聲音,就猶如我們在吹笛子時,笛子能夠發出各種響聲一樣。 當石頭被雨滴敲打的時候,它又會因為雨點落下的速度產生不同的音效。雨緩的時候,聲音相對平和悠遠;雨急的時候,則聲音出現頻率加快,音波疊加的效果,使人聽不真切。
尤其是雨夜的環境,人們的心裏容易出現各種奇特的聯想,自然也就產生了類似有人喊冤的幻覺了。
在線小知識
陝西省白水縣攸水鄉雁門山的半山腰中,有一種奇怪的石頭,隻要將它搖動,石頭便會發出像敲木魚似的響聲,如果把石頭敲開,裏麵卻是空空的,什麼東西也沒有。當地人把這種石頭也稱為“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