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虛傳的變位石(1 / 1)

名不虛傳的變位石

改變重量的石頭

一般的石頭,隻要不風化剝落,永遠就隻有一個重量。但保存在我國貴州省惠水縣村民羅大榮家中的一塊貝殼類化石,卻可以隨時隨地自行增減重量達2000克左右。這種現象,同人們對地心引力與物體重量常規關係的認識是相矛盾的。這塊不尋常的橢圓形石頭,其長直徑為0.291米,寬度為0.259米,高度為0.182米,周長為0.886米。

圓石表麵呈古銅色,錯綜盤繞的石紋構成了類似穿山甲鱗片、仰翻著的手掌以及對稱的馬蹄形等圖形。

據圓石主人羅大榮說,最初稱石時有22.5千克。朋友們在1989年春節來觀賞時,再過秤時圓石重量變成了25千克。隨後一連數天,分別換了8杆秤反複校驗,才發現這塊圓石最重時是25千克,最輕時是22.5千克,重量相差波動2500克。

研究人員在一次測定中,記錄了當天11時13分、11時43分、12時28分這3個時刻裏圓石的重量:分別為21.8千克、22.8千克、23.8千克。

在短短的1小時15分鍾的時間裏,圓石的重量竟增加了2000克。這塊“變量石”名不虛傳。

圓石的重量為何有增有減,並且如此顯著呢?這種變化是否對應於重力場的某種變化呢?

會走路的石頭

俄羅斯普列謝耶湖東北處,有一塊能夠自行移動位置的“變位石”。

該石呈藍色,直徑近1.5米,重達數噸。近300年來它已經數次變換位置。自1840年藍色怪石出現在普列謝耶湖畔後,如今它向南移動了數千米。

17世紀初,人們在阿列克賽山腳下,發現了這塊會走路的巨石,後來人們把它移入附近一個挖好的大坑中。

數十年後,藍色怪石不知何故卻移到了大坑邊上。1785年冬天,人們決定用這塊石頭建造一座新鍾樓,同時也是為了壓製它。

當人們在冰麵上移動它時,不小心讓它墜落湖底。而到1840年末,這塊巨大的藍石竟躺在普列謝耶湖岸邊了。

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特的現象進行了長時間分析研究,但始終未能解開其中奧秘。變位石同重力場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呢?

奇怪的航行石

死亡穀國家公園有太多奧秘,其中就包括自然界最奇怪的現象:石頭會走。

在那近乎幹枯的賽馬場鹽湖床上,石頭們趁人不注意,就會走起來。

科學家們是憑借石頭在身後地上留下的痕跡才知道它們在動,其實他們自己並沒看見。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有人惡作劇的可能性,但至少確實有些石頭在移動。

賽馬場鹽湖不常下雨,常下雨的時候湖水會泛濫。石頭並不會浮起來,但對石頭移動的解釋就歸結為:由於潮濕石頭下麵的泥變得濕滑,大風吹來的時候,就更容易推著石頭前進。

另外一個解釋是,暫時沉積的水會結成大麵積的薄冰,有助於風力的反射和集中,更容易推動石頭前進。要想推動石頭,風速至少需要達到每小時100千米。這就是為什麼有時人們把這些石頭稱為“航行石”。

無獨有偶,在美國加州的死穀名勝區也有一種“會走路的石頭”。

這些石頭散落在龜裂的幹鹽湖地麵上長達1500米,石頭大小不一,外觀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塊都在地麵上拖著長長的凹痕,有的筆直,有的略有彎曲或呈“之”字形。這些痕跡看來是石頭在幹鹽湖地麵上自行移動造成的。有些長達數百米。石頭怎麼會移動呢?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夏樸經過多年研究,找出了其中奧妙。他選了30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石頭,逐一取了名字,貼上標簽,並在原來的位置旁邊打下金屬樁作為記號,看看這些石頭會不會移動。

結果不到一年光景,除了兩塊外,其餘的都離開了原來的位置。有一塊還移動了多次,共“走”了200多米,另一塊石頭一次就走了230多米。

夏樸研究了石頭的“足跡”,並查核當時的天氣情況,發現石頭移動是風雨的作用;移動方向與季節風的方向是一致的。

鹽湖每年的平均雨量很少,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會形成潮濕的薄膜,使堅硬的黏土變得很滑溜。這時,隻要附近山間吹來一陣強風,就足以使石頭沿著濕滑的泥麵向前滑動。

在線小知識

物理學告訴我們,地球上的物體重量在不同的地區會因地心引力的差異而有細小的差別。很顯然,有人收藏的石頭有悖於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