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的珊瑚海(1 / 1)

太平洋上的珊瑚海

地理位置

西南太平洋上的珊瑚海是個半封閉的邊緣海。它在澳大利亞大陸東北與新幾內亞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新喀裏多尼亞島之間,水域遼闊,一望無垠。

珊瑚海地處南半球低緯度帶,全年水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水溫達28℃,是典型的熱帶海洋。由於幾乎沒有河水注入,海水潔淨,呈藍色,透明度比較高,深水區也比較平靜。碧藍的海上鑲嵌著千百個青翠的小島,周圍黃橙色的金沙環繞,島上綠樹蔥蘢,礁上不時激起層層的白色浪花,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顯得光彩奪目。

在小島的岸邊俯瞰蔚藍色的大海,可以看到水下淡黃、淡褐、淡綠和紅色的珊瑚。美麗的珊瑚叢有的形同蒲扇,有的宛如花枝和鹿角,有的好像一朵綻開的百合花……千姿百態,瑰麗動人。碧清的海水掩映著絢爛多彩的珊瑚島群,呈現一派秀麗奇特的熱帶風光。

海洋公園

1979年,澳大利亞政府規劃把總麵積10.000多平方千米的珊瑚島嶼與礁群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園,供人們參觀遊覽。

旅遊者可以在島礁上的白色帳篷裏休憩、娛樂,可以在濱海的金色沙灘上垂釣、散步,也可以乘坐特製的潛水器到水下親賞迷人的水下世界。

當然,在這恬靜的水麵下潛伏著的許多高低起伏的暗礁,也會成為各類船舶航行的障礙;在景色秀麗的水下世界裏,還隱藏著藍點、海葵、火海膽等不少有毒的生物。除此之外,這裏的確稱得上是一個美麗的海上樂園。

珊瑚蟲與珊瑚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蟲死亡後的骨骼形成的。珊瑚蟲是腔腸動物門裏的一個大家族,叫珊瑚蟲綱,它們生活在溫暖的海洋裏,擁擠地固著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蟲就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生長。它們有的生成樹枝狀,有的像一個蘑菇,有的像人的大腦,有的像鹿角,有的似喇叭,顏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白等,真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非常好看。

珊瑚蟲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的旁邊,海水流過時,觸手將海水中的食物送進口中,然後在消化腔裏被吸收。珊瑚蟲有從海洋裏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老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珊瑚蟲又長了出來,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它們的石灰骨骼也不停地積累下去,逐漸形成珊瑚礁。因此,珊瑚礁的存在,依賴於億萬個活著的珊瑚蟲。一旦這些珊瑚蟲大批地死亡,珊瑚礁本身也就會失去生機,在海水的衝擊下,會逐漸分化、瓦解,以至消失。

珊瑚蟲為什麼會大批地死亡

有的專家認為,海水汙染是珊瑚蟲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科學家的觀察研究,有一種海藻類植物,總是伴隨著珊瑚蟲一起在珊瑚礁裏生活。

海藻可以從珊瑚蟲那裏獲得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而珊瑚蟲則可以從海藻身上得到氧、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

但當珊瑚礁附近的海水被汙染以後,海藻就無法繼續生存和繁衍。一旦海藻消失,與海藻共生的珊瑚蟲也會隨之死亡,於是引起了珊瑚礁的瓦解、消失。但有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珊瑚礁消失的原因,不是由於汙染而是由於氣候變化。因為在一些沒有受到汙染的海域,也發生了珊瑚礁消失的現象。據實驗表明,海水溫度在26℃左右時最適合珊瑚蟲和海藻的生存。

而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由於氣候異常,引起海流發生異常,使某些海區海水溫度驟然升高,有的海區水溫可超過30℃,珊瑚和海藻不能適應這樣高的水溫而死亡,珊瑚礁也隨之消失。珊瑚礁大量消失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珊瑚礁可以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較為理想的棲息場所,還可以保護海岸地區不受到海浪的衝擊。所以有關專家正在進一步調查研究,以便解開珊瑚礁消失之謎。

在線小知識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暗礁群大堡礁,綿延分布在澳大利亞的東北海岸。它長達2400千米,北窄南寬,從2千米逐漸擴大至150千米,總麵積達80.000多平方千米。這一帶海域擁有多種軟體水生動物和魚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