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暖氣管
黑潮偏離軌道造成的危害
1953年,黑潮,即暖流偏離了常年的軌道,大約向南移動了170千米,就在翌年,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未見的大水。
1957年,它又一次偏離了常軌,平均位置向北移動,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幹旱。
1958年,它再次北偏。結果,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幹旱,同時,華北有澇情出現。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了好幾次。經過我國氣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
偏離原因
原來,海洋水溫對大氣有直接影響。據科學家計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釋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氣溫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陽輻射能傳至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
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熱能可使全球大氣增加60℃。
另外,高溫的黑潮與北方相對低溫的海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海洋鋒區,通過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就會使氣候發生變化。
大氣區正是冷暖空氣交界的地方,從而也是降雨區域。所以,才會有以上現象的發生。
世界各地的暖流
對馬暖流:太平洋南赤道暖流遇到蘇門答臘島後,形成的暖流北半部分,起源於我國的黃海海域,北至庫頁島西側。因流經日本九州島和朝鮮半島間的對馬海峽而得名。
東澳大利亞暖流:太平洋南赤道暖流約在東經170°,南緯23°附近。它沿澳大利亞東岸南下,再沿新西蘭西岸轉向北漂流。其流速為0.2~0.8米/秒。
莫桑比克暖流: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遇非洲大陸轉向,其中一支沿非洲東岸,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的莫桑比克海峽南流,形成莫桑比克暖流。其延續部分直達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沿岸,最後彙入西風漂流。
海洋長期積蓄著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通過能量的傳遞,不斷地影響著氣候的變化。
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氣候變暖,至今仍是紙上談兵。能否付諸實施,充分開發和利用海洋中積蓄著的熱能造福人類,還有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也成為各國科學家亟待攻克的世紀難題。
在線小知識
地球暖流最主要的是灣流與黑潮。暖流可以使沿岸增加濕度並提高溫度,更有助於生物的生長與發展,已經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