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豐富資源
海底石油
一般來講,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近40多年來的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統計,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國外有學者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礦藏。東海大陸架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係。生油岩層厚達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采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複雜,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生物資源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地方,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的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從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海洋生態係統,蘊藏著不可估量的生物資源。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已經開始食用海洋食品了。古埃及人曾在尼羅河和地中海上捕魚,並試圖在池塘裏進行人工養殖,因為魚類是他們蛋白質的最佳來源。古希臘人也廣泛地利用魚類和貝類,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他們將魚類和貝類製作成美味的罐頭以及鹹幹魚。
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洋食品中含有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類脂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人類生長發育、健康長壽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海洋食品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絕佳的營養來源。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比較常見的藻類主要包括:藍藻中的地木耳、發菜、葛仙米、大螺旋藻;綠藻中的綠紫菜、苔菜、石蓴;紅藻中的紫菜、石花菜;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等等。大多數海藻性甘、味寒、屬鹹,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佳肴。
藻類食品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具體如下:
蛋白質:不同種類的藻類植物其蛋白質含量也不同。通常來講,綠藻和紅藻中的含量高遠遠要於棕色海藻。綠藻的蛋白質含量介於10%~26%之間(幹重),而紅藻的含量更要高一些,有些種類紅藻的蛋白含量可達到47%,遠遠超過了黃豆的蛋白質含量。海藻中的蛋白質含量會跟隨季節發生變化,通常冬季末和春季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夏季的蛋白質含量較低。
糖類:藻類植物中的糖類含量較高,多數是有黏性的糖類。這些糖非常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作為熱源其營養價值不高,但具有調理腸胃的作用。
維生素:藻類富含多種維生素,其中β胡蘿卜素含量最高,特別是紫菜,每100克幹製品含量可達11.000國際單位。
灰分:藻類植大部分都含有豐富的灰分,如發菜中的鈣含量可達2.5%,海帶中則為1.3%;紫菜中含鉀量達1.6%,海帶中則為1.5%;海藻中碘含量高,如海帶為0.2%~0.5%,裙帶菜為0.02%~0.1%,碘在預防甲狀腺腫方麵的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