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怎樣認親的(1 / 1)

動物是怎樣認親的

氣味是身份證

美國有一種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過氣味識別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們情願與親兄弟姐妹集群遊泳,而不願與無血緣關係的夥伴為伍。

科學家將一隻蛤蟆同一次產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藍色,另一隻蛤蟆產的蝌蚪染成紅色,一起放入水池中。

開始,它們混在一起,過不了多久,它們又自動分開,紅色蝌蚪相聚在一處,藍色蝌蚪相聚在另一處,涇渭分明。

科學家又做了一次實驗,將蛤蟆同一次產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紅色,另一半染成藍色,將它們放在一個水池中。這次它們並不按顏色分成兩群,而是緊緊聚成一團。

蜜蜂是靠氣味識別自己親屬的。蜂群裏有專門的所謂“看門蜂”,由它控製進入蜂巢的蜜蜂。

在一起出生的蜜蜂可以通行無阻,卻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門蜂”的任務,是對進巢的蜜蜂進行審查,它們以自己的氣味為標準,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門外。

鳴聲辨別親屬

崖燕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會同時擠滿幾千隻葫蘆狀的鳥巢。用不著擔心它們會認錯自己的子女,對它們來說,雛燕的叫聲就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在常人聽來,雛燕的叫聲似乎是一樣的,沒啥區別。

但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其中仍有細微的差別。

實驗證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雛燕叫聲的錄音,老鳥每次都隻向自己雛鳥的叫聲飛去,並且也會發出鳴叫。雛鳥聽到後,會叫得更加起勁。

在美國西南地區一些岩洞裏,棲息著7000萬隻無尾蝙蝠。它們的居住地非常擁擠,因此生物學家們推測,母蝙蝠喂奶時,隻是盲目地喂首先飛到自己身邊的小蝙蝠,並非自己的親生子女。

但是實驗證明,約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之後科學家又發現,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發出呼喚的叫聲,再根據小蝙蝠的回答,來判斷是否是自己的子女。

它們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在確認真正是自己的子女後才開始喂奶。

騙親有其道理

杜鵑在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壘巢、不孵卵、不育雛,這些工作會由其他鳥來替它完成。

春夏之交是雌杜鵑產卵時期,它便選定畫眉、葦鶯、雲雀、鯉鳥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狀、羽色和猛禽鷂鷹相似的特點,從高遠處疾飛而來。

巢內的其他鳥以為大敵鷂鷹來犯,便倉皇出逃,杜鵑乘機便將卵產在這些鳥的巢內。

由於長期自然選擇的原因,杜鵑產的卵在大小、色澤、花紋方麵和巢主產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發現。

杜鵑的卵在巢內最先破殼成雛。

小杜鵑的背上有塊敏感區域,有東西碰上便會本能地加以排擠,所以巢主的卵和破殼的雛鳥便被它推出巢外。

這樣,小杜鵑可以獨自占養父母采集來的食物了。小杜鵑慢慢長大了,老杜鵑一聲呼喚,它便跟著遠走高飛。

異類認親

2002年,在肯尼亞山布魯國家公園,一隻完全成年的母獅接連收養了5隻小非洲羚羊,至今生物學家仍對這隻母獅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

非洲羚羊通常會成為獅子口中的美餐,然而這隻行為異常的母獅竟然成了它們的保護者,每當它收養一隻小羚羊後就會承擔起保護責任,睡在它身旁,保護它免受其他獅子的攻擊。

由於這隻母獅寸步不離地守護它的“孩子”以至於它不能獵食,由於缺乏營養,日漸消瘦。

但是,一天夜裏當它收養的一隻羚羊自然死亡後,它的自然本能顯露出來,由於饑餓它吃掉了死去的那隻羚羊。

一些野生動物專家試圖對這隻母獅的異常行為做出解釋,或許這隻母獅不能生育幼獅,所以它的母親情結使它扮起了母親的角色。其他人認為這隻母獅患有精神障礙。

一種生存適應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同緣相親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一種生存適應。動物生存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傳播自己的基因。

如果崖燕不能認親,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來的食物給別的幼鳥吃,而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

而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後代,那是因為這些小猴沒有它的基因。

在線小知識

一隻小河馬在海嘯中失去媽媽,成了孤兒。一隻體型龐大的百年雄龜心甘情願地做了它的“繼父”,從此形影不離。這個發生在肯尼亞動物保護區內的故事,讓生物學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