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物質循環(1 / 1)

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物質循環,地球上的一切生靈將不複存在。物質循環是指無機化合物和隻有一種元素的單質通過生態係統的循環運動。

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可分為三大類型,即水循環、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

生物有機體由40多種元素組成,其中碳、氫、氧、硫、磷等是最主要的元素,它們都來源於環境,構成生態係統中所有的生物個體和生物群落。

在生態係統中,生產者——植物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給消費者——動物消耗;消費者產生的廢棄物及生產者的殘體被分解者——微生物消化,又轉化為無機物,返回環境,供植物重新利用。地球上無數個這樣的物質循環,彙合成生物圈的總的物質循環。

以生物圈的碳循環為例,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取走,然後合成碳水化合物貯存在體內,食草和食肉動物再分別通過食物鏈來吸收這種營養物質。

動物的呼吸和微生物對動植物殘體的分解,又將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到大氣中。

沒有被完全分解的有機殘體被埋在地下,堆積在海底,又轉化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人類開采燃料,在燃料燃燒的過程中也向大氣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像碳一樣,生態係統中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都在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不停地做循環流動。物質循環的順利進行使生態係統的各部分協調一致,對生態係統的自我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類大規模地進行幹擾,物質循環就不能暢通地進行,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破壞,導致生態失衡。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類的活動不斷地加劇,將大量的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並且人工創造了一些自然環境中本來不存在的物質,使物質循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某些物質在局部地區富集或者缺乏,產生了不利於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環境效應。比如,人們大量燃燒石油、煤炭等燃料,加上森林麵積的大量減少,就會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大氣中二氧化碳聚集在近地表的上空,就像溫室中的隔膜一樣,阻止地麵的熱量向外層空間散失,從而產生溫室效應。

據估計,到2050年,全世界的平均氣溫將要升高3℃,到了那時,海平麵將升高,對整個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線小知識

物質循環在自然的狀態下,一般是處於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自然界裏所有的物質循環都是在水循環的推動下完成的,沒有水的循環就沒有生態係統的功能,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也將難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