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形成
四季是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學上,季節的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一年中的四季,隻有在溫帶才有明顯變化。我國大部分地區正是地處溫帶,因此四季分明。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並且與地球自轉的平麵有一個夾角。當地球處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不同,接收到太陽熱量也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每年的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好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進行的。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全球並不統一,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離太陽最遠,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至9月23日左右,陽光直射赤道,這天南半球和北半球得到太陽的熱量相等,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至12月22日前後,地球離太陽最近,陽光直射南半球。這天是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南半球正是夏季。至3月21日前後,陽光直射赤道,這天是北半球的春分,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我國曆法將一晝夜劃分為12個單元,按順序分為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午時是指中午11時至13時,正中間是12時,故將12時稱為正午。
在線小知識
天文四季是通過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來劃分四季的。天文四季在地球上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都有統一的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並且在半球的範圍內,每一地點都存在四個不同的季節,每個季節的時間也都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