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冰期的形成
所謂冰期,是指地球曆史上大規模的寒冷時期。在這個時期裏,不僅地球的兩極和高山頂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和低矮的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
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而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科學家推測第七次冰期在2萬年前就結束了,我們目前正生活在第七次溫暖的間冰期末尾。再過5000年,我們居住的地球又將進入一次小冰期。那時整個地球將重新銀裝素裹,全球的每個人都會生活在類似今天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
麵對這一預言,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予以解釋。首先進行推測的是德國地質學家希辛格爾。
希辛格爾在1831年提出,第四紀冰期的出現與第三紀的造山運動有關。後人發展了他的觀點,認為冰期的發生是由於造山運動所造成的海陸分布不同。
山的升高和冰雪堆積的增厚,使山區附近的氣候發生變化,氣溫下降,並逐漸擴展影響到全球,使整個地球的平均溫度下降,導致冰期出現。
反之,當造山運動平靜後,山地受到侵蝕,高度不斷降低,海水有可能浸入大陸上被削平的低窪地區,使其成為淺海。因為海水的熱容量較大,當海洋麵積擴大並積蓄較多熱量之後,氣候開始逐漸轉暖,出現間冰期。一旦造山作用重新發生,山脈再次升高,冰期便又重新來到。
1920年,塞爾維亞天體物理學家米蘭柯維奇提出了天文說,認為地球上之所以有周期性的冷暖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地表受到的太陽光照不均勻造成了受熱不均勻……
目前這一天文假說成為當前最受擁護的冰期成因假說。但這一假說隻能解釋一個大冰期中的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而沒能回答整個大冰期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又有新的假說認為,地球冰期的發生與太陽帶領它的“家族”通過銀河旋臂的時間有關。銀河係是一個漩渦狀星係,它具有4條旋臂。根據星係旋臂形成假說,太陽及其“家族”在繞銀河係核旋轉時,每隔兩億多年就要通過一次旋臂,而在旋臂裏星際物質比較密集。
因此有人認為,當太陽通過旋臂時,大量星際塵埃使星際空間的透明度減少。太陽輻射的光和熱受到星際塵埃的反射和折射,到達地球表麵能量有明顯削弱,就使地球的年平均溫度下降,冰期發生。
在線小知識
全球各地在地質曆史中曾發生過三次較大的冰期,分別為:震旦紀冰期、石炭紀冰期、二疊紀冰期。此外還發生過第四紀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都是由許多持續發生的小冰期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