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詭異的殺人湖(2 / 2)

2002年10月2日,他倆來到了湖邊。下水後,隨著深度的增加,賴欽覺得胸口壓力越來越大,水溫也一下子升高了很多,一看溫度表,升高了約10℃!他雖然吃了一驚,還是堅持下潛。

湖底終於到了。湖底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洞口,每個洞口都冒出一串串水泡。

這時,他覺得手腳發抖,腦袋裏的血管快要爆開了,胸口快要壓炸了。可是,他還是盡全力控製住手,用帶來的容器裝滿一瓶水樣。經化驗,水中冒出的氣體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隻要達到10%就能置人於死地。

那麼洞口為什麼會冒出這麼多的二氧化碳呢?賴欽決定再次下水探索,莫萊被他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同意再次陪同。

再次下潛湖底

2002年10月11日,他們又來到茨基湖邊。這次賴欽套上性能更好的淺潛裝置。大約下潛至12米深處時,他還沒有發現多少水泡,可是再下潛約一米,突然發現大量水泡。再細看,發現所有的水泡在離湖底約3米處就不再上冒。好像上麵有一層厚玻璃將水泡擋住了。他再細看這“隔離層”,覺得它們沒有異常。上岸後,賴欽與莫萊才發現水樣有些混濁,這在水下是無法看清的。

回來後,他們請科學委員會主任佩德爾到場,對水樣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水樣中有大量其他湖泊中罕見的有機物。據分析,它與茨基湖中沉澱物的化學成分十分相似。由此可以認定,這些有機物也是茨基湖中的特殊沉澱物。

一個月後,賴欽發現“湖底”冒出的水泡在離“湖底”約20厘米處受到阻擋,大量聚集。他欣喜不已,立即取出這一層麵的水樣。結果表明,水的比重增大,密度加大。進一步化驗表明,有機物的分子大量溶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賴欽得出結論,由於加熱的二氧化碳大量噴湧,促使這些特殊有機物溶解於水,又將它們托起,達到一種平衡後,形成了一層比上層重的水層。隨著這層水的漸漸增厚,密度慢慢加大,最終它像一層無形的“棉被”蓋住了水泡,而原來沉底的沉積物則大量減少。賴欽興奮不已,接著進行關鍵的“投石”試驗。他在水麵上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塊小石頭。

在石頭穿過“隔離層”的一瞬間,大量的水泡從被打破的“隔離層”缺口處鑽出,水麵二氧化碳的濃度驟增。水泡冒了一陣後,由於對“隔離層”向上的壓力明顯減輕,水泡仍然停留在“隔離層”下麵,破洞已經自動“修複”了。

接著,他又向“湖中”扔石頭,可是這時“隔離層”雖然被擊破,但由於它下方的托力不足,所以漏洞很快就自動合攏。水泡並沒上冒多少。“連續拋石不殺人”的秘密也找到了! 接著,他又開始耐心等待,不再投石,兩個月後,大量積累的水泡終於衝破“隔離層”最薄弱的一處,再次湧上——更神秘的“不拋石也殺人”的奧秘也揭開了!

在線小知識

二氧化碳致人死亡: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正常含量是0.03%,當二氧化碳的濃度達1%時,會使人感到胸悶、頭昏、心悸;達到4%~5%時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而達到10%的時候,會使人體機能嚴重混亂,使人喪失知覺、神誌不清、呼吸停止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