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危機
自然危機就是大自然的危害災難。人類自然危機中,目前是空氣危機和氣候危機,諸如雨水危機、冰川融化、水流泛濫或幹枯等被排在首位。其次是糧食和物資的危機。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和綠禾樹木匱乏,惡性循環,將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石油危機的背後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係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麵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係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
英國石油專家彼得·R·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準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
麵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積極應對。但人們在采取措施的同時,是否真正明白石油危機背後的真相?
全球頻頻爆發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製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
據估計,約有1~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采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正在逐年加快。
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大約為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係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衝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能源因素。
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衝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衝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製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無疑是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
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麵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麵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采的價值。
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在線小知識
石油是遠古時期的動植物被地表覆蓋,沉積而成的物質,也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所以,在石油資源枯竭之前,人類必須研發其替代品。
地球“發燒了”
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了,據有關專家對南極冰川的研究表明,現在人類所處的氣候點是近一萬年來較高的。每個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像發燒了!不,不是人類發燒了,而是我們的家園——地球“發燒”了。
地球“發燒”了,也許很多人認為是荒唐,這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其病因就是“溫室效應”。在我們周圍的大氣中,有一些氣體叫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這些氣體就像罩在地球外麵的“溫室”,它們讓太陽輻射自由通過,卻大量吸收地麵反射或散發的輻射——輻射的能量進來容易出去難,這使地球表麵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麵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於是,地球就“發燒”了。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個叫作圖瓦魯的島國。這個島國位於夏威夷與澳洲之間,由環狀珊瑚島組成。然而,這個素有“南太平洋珍珠”美譽的島國,因為受到溫室效應惡化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麵持續上升的威脅,已經發出亡國警號了!海浪嚴重地侵襲著圖瓦魯的海岸線,水土侵蝕日益嚴重,很多的島民都被迫不斷往高處遷移,甚至淪為“氣候難民”,大歎:“何處是我家?”
美國加州有世界著名的馬裏布海灘,這是社會名流、衝浪高手和心懷夢想的人喜歡去的地方。然而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也許海灘上會隻剩下為抵擋太平洋浪潮所築的石牆。
“誰來為全球變暖埋單?”科學家對此眾說紛紜,至今仍無一個確切的論斷。但是綜合起來不外乎於兩個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太陽黑子的周期與地球溫度上升的時間是同時發生的。二是人為原因。據權威人士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科學論證,趨向於人類的行為是全球變暖的首因。關於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爾赫尼斯就對燃煤可能改變地球氣候作出過預測。他研究發現,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倍的增加時,全球的氣溫將會升高5℃~6℃。在此之後,又有眾多科學家就此作了研究。
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國發表了關於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可能產生氣候變化的論文。同年,美國夏威夷觀象台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濃度觀測,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大氣質量的關注。
大氣層被破壞是造成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大氣是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它由氮、氧、氬等多種氣體組成,當太陽透過空氣時太陽輻射能受到它們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這種平衡狀態的地球氣候係統,人類也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但上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迅猛發展,大量的石油化學燃料的燃燒,數以億噸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每年的排放量高達數十億噸,再加上綠色植被的被破壞,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得很快,打破了這種平衡的狀態。導致地球變暖,災害頻發。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來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
人口的急速膨脹也是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每年僅從人類自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串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地球表麵氣候變化。
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繼續升高,溫室效應會越來越嚴重,氣溫會越來越高,屆時地球兩極的冰川、冰山可能會融化,海平麵可能在2100年前將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侵入。4萬種動植物在下個世紀中葉前將因此而不複存在。如果全球變暖在地球上繼續作威作福,那麼將對農業造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