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住汽車尾氣
控製汽車尾氣的排放是當今人類刻不容緩的重中之重。根據現代國際科學水平的一些做法,采用氣體燃料,推進“清潔”能源的生產,是目前降低汽車尾氣汙染大氣較為理想的方法。由於該氣體所含燃料的硫、氮等一些雜質少,燃燒完全,可以很明顯地減少汽車所排放的汙染物,這一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歡迎。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燃氣汽車用液化氣消費量一年已高達500萬噸以上,燃氣汽車達到520萬輛。僅日本就有90%的城市出租車已改用液化氣做燃料。
“鎖”住汽車尾氣刻不容緩。雖然汽車是現代文明和繁華都市的象征,控製尾氣汙染,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健康同樣是人類文明建設之必須。
目前,世界各國已有很多地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與管理相匹配的製度。這種製度主要是環保部門對汽車生產廠家的任何新車或新車發動機進行檢測,必須要經過環保局人員檢測合格後,由環保局向生產廠家頒布合格證書,其證書有效期不超過1年。除了對新型車認證和合格證檢測製度外,還建立了操作性極強的在用車檢查維護體係,當地的登記過的汽車應每年接受一次排氣檢查,如有檢測不合格的,應立即停止使用,除經過修理後達到合格標準的例外。
汽車尾氣,早已使人類所生活的城市變成一個大染缸!空氣潔淨的差別成了評判城市環境質量的最顯著的標準。為何人類要發出“尋找第二個家園”的口號呢?人類腳下的第一家園——地球為何不能引起全球人類的注意呢?有些人不禁發問,是誰造成這樣的局麵呢?答案隻有兩個字——人類。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人類生存的自然界空氣卻在日益惡化;人類生活的水平在不斷快速提高,環保意識卻少有提高。
在線小知識
治理汽車尾氣是防止空氣汙染的關鍵所在,對“禁令”的宣傳力度和推行力度應大大加強,才能保證大氣環境不受汽車尾氣所汙染,還給人類一個潔淨的大氣生活空間。
人類捕殺的殘酷局麵
從茹毛飲血逐步完善起來的人類,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使野生動物遭遇到生存危機的同時,也將危及人類自身。動物是人類的夥伴。保護野生動物就是捍衛人類的家園,也是愛護人類自己。
罕見的印度洋海嘯撲向了斯裏蘭卡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然而結果卻是出人意料,人類因此而死亡無數,但是卻沒有一隻野生動物在此災難中喪生。專家們認為,動物天生有一種應付自然環境和災難的本能。可以說它們是人類“活的警報器”。然而人類卻因為一己私欲,不斷的捕殺著我們的朋友,結果卻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亡與損失。毫無疑問,印度洋海嘯再次警示世人:破壞環境、摧毀自然、獵殺野生動物,最終遭受禍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不管人類思想如何進步,科學技術水平如何提高,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不會因此而有任何轉變的。人本身就是食物鏈的一部分,過度濫殺甚至造成其滅絕,就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從而引發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捕殺動物的殘忍場麵
2007年11月18日,由下關港出發的一支由6艘船組成的日本捕鯨船隊,前往南極地區水域捕殺國際珍稀動物鯨。此次捕鯨活動預計持續到2008年4月中旬。捕鯨隊計劃捕鯨超過1000頭,其中還包括50頭座頭鯨。
目前座頭鯨屬於瀕臨滅絕動物,日本這次的捕鯨行動是繼1963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捕殺座頭鯨的活動。這次活動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但是,麵對國際壓力,日本竟借科研之名對輿論不屑一顧。
據國際珍稀動物保護中心稱,在19世紀50年代,曾經在非洲的大森林裏出沒自由的幾千頭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強的白犀牛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由於人類大批捕殺白犀牛以獵取犀牛角,使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到了21世紀初,隻有25頭的白犀牛幸存下來。
據1990年巴西官方統計,亞馬孫地區已有57種哺乳動物、32種脊椎動物和108種飛禽滅種,還有117種動物瀕臨滅種。
據有關人員統計,在1980—1983年間,在中國長江生存的白鰭豚,由於人類製造的滾鉤捕殺致死的占其總數的一半。如今,中國對珍稀白鰭豚的保護指數直線上升,已被劃入瀕臨滅絕的名單之中。
中國《三湘都市報》發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還能掙紮多久?》的論文。文中說藏羚羊僅存於中國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區的偶蹄類動物,曆經數百萬年的優化篩選,成為“精馴而成”的傑出代表。
中央電視台2012年5月報道,青海可可西裏藏羚羊自然保護局成立至今,已扼製了藏羚羊逐年減少的態勢,恢複了種群繁殖的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人類捕殺動物的手段也是越來越先進,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種鳥類、幾百種獸類、十幾種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或已絕跡。
人為捕殺何時休!對於同在地球家園的動物,人類不應該濫捕濫殺,或者是貪圖口腹之快而肆意宰食。人為的征服反而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複。農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卻被壓縮了,無處安身的野生動物隻能與人類爭奪生存的空間。於是,被趕得四處為家的野豬、野牛、大象等接二連三地闖入農田、農舍,掠食農作物甚至傷害村民。這就是動物的報複。
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動物的存在,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將不堪設想。所以,人類要加大力度保護值得保護的動物,同時保護人類自己。
過度捕殺,破壞生態平衡
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係統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生態係統都有可能出現不平衡。
自然界的一切動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價值與意義。鳥以蟲為食,鳥少了,害蟲就會泛濫成災,使農作物逐漸減產。
穿山甲為人類的貢獻如此之大,卻被人類殘忍地剝鱗、肢解、吞食,視為人間美味。
穿山甲數量的急速減少致使白蟻失控,對森林、住宅、家具、堤壩等無空不入,禍害無窮。
1995年,美國黃石公園展開打狼行動,以保護鹿的生存。當時,那裏的狼幾乎喪失殆盡。因為缺少天敵,不能優勝劣汰,鹿群大量繁衍,對森林和草地產生了極大的壓力,比如黃石公園漂亮的白楊樹讓鹿啃食得枯黃;海獺等食草動物由於食物匱乏也慢慢在減少;與此同時,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饑餓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國為了開鑿韋蘭運河,居然把內陸水係與海洋溝通,從而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係,使鱒魚的年產量由原來的2000萬公斤迅速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
當今科學技術的先進手段令捕魚速度和數量都高於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使很多魚類的數量急劇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如今海洋中魚類的總數正在以每年1%的驚人速度下降。
人為因素是導致生態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態係統中,盲目增加或是減少一個物種,都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據國際有關部門統計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共發現的30多種傳染病中,絕大多數都是由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所致。因為這些動物自身攜帶著原蟲、吸蟲、絛蟲、線蟲等寄生蟲類。
人類常食用的蛙、蛇、鳥、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體內,普遍都存在著這些寄生蟲類。
當人類把它吃進體內,極易誘發肺吸蟲病等疾病。所以,保護野生動物不僅有利於摒除動物瀕臨絕跡的危機,也有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政策。
捕殺野生動物不僅是謀財害命,更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對大自然生靈的態度常常是征服、利用,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利。但是人類卻不知,這終將使人類自己也麵臨著嚴重的生存環境危機。
人類應該充分顯示出均衡與和諧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動物各安其所、互不幹擾,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的平衡。
在線小知識
全世界應積極行動起來,強化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意識,不亂捕、不濫殺、不亂食野生動物,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絕非法銷售野生動物及製成品,做一個環保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