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裏。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的影響比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複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準。
海嘯帶來的災難
當在海底以下50千米以內發生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時,就會出現海嘯。
此外,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是引發海嘯的主要因素。當一次震動過後,震蕩波就會在海麵上形成不斷擴大的圓圈,它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這種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它的運動可以掀起狂濤駭浪,它卷起的海濤高度可達到數十米。在這種極大的能量麵前,人類的任何製止行運都是毫無意義的,甚至說人類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每一次海嘯過後,都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損毀。然而海嘯又屬於自然災害,人類要避免它幾乎是辦不到的。如果可以提前預測到,人類就可以在災害來臨之前逃生,但在海嘯預測尚不完善的今天,人類隻能聽天由命,任憑海嘯襲擊。
近百年以來海嘯對人類生命及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摧殘,下麵是致使人類死亡過千的七次重大海嘯:
1908年12月28日5點25分,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墨西拿市出現由7.5級地震引發的海嘯。此次海嘯掀起高達12米的巨浪,造成了驚人的破壞。其中,墨西拿市在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亡就達8.2萬人,而在西西裏以及意大利其他南部地區更是造成了十幾萬人的死亡。這次災難的發生,瞬間使海峽兩岸的墨西拿市和卡拉布裏亞市的建築物變成了一片廢墟。當時,墨西拿大主教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宮殿下,在5天以後才被營救出來。而就在此時,其他很多剛剛活著從廢墟中爬出來的人轉瞬間卻又被湧進市區的巨浪卷走了。由於海浪的來回席卷,使整個墨西拿市區、港口以及周邊40多個村莊都遭受到了洗劫。更糟糕的是隨之而來的饑餓和疾病奪走了更多人的生命。這就是歐洲曆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災難性海嘯。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陸近海發生的地震,其震級為8.9級,是曆史上震級最強的一次。此次地震引發海嘯浪高達29米,死亡人數3000人。
1959年10月30日,在墨西哥由地震引發海嘯,繼而由海嘯引發山體滑坡,造成5000人死亡。
1960年5月21日到27日,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了20世紀以來震級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其中最大震級為8.9級;這次地震還引發了嚴重的次生災害。在智利附近的海麵上形成了高達30米的海浪。使周圍房屋、建築物被席卷不計其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築物成為瓦礫,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壩被衝毀,2000餘艘船隻被毀,損失高達5.5億美元,造成了數萬人死亡和失蹤,使200萬人無家可歸。此外,海浪以時速600~700千米的速度掃過太平洋,刹那,人們被卷入巨浪中,有的是被卷進海洋的深處,有的則被巨浪拋到天空中,還有的被洶湧的波濤擁上堤岸。海浪在襲擊日本時仍高達4米,導致日本800人死亡,1000多所住宅被衝走,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麵對海嘯,人們是那麼的無能為力。
1976年8月16日,菲律賓莫羅灣海嘯,造成了8000人喪生。可見海嘯帶給人類的災難之重。
1998年的7月份,因兩個7.0級海底地震導致巴布亞新幾內亞約2100人喪命。當月17號,非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底地震引發的49米巨浪海嘯,造成2200人死亡,使數千人無家可歸。
2004年12月26日上午9點,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印度洋海域發生了8.5級強烈地震,並引發了大規模的海嘯,為此,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國家受殃及,導致重大的人員傷亡,據統計,傷亡人數為:
1.印尼受襲最為嚴重,造成近24萬人死亡或失蹤。
2.泰國證實罹難者總人數為5393人,失蹤人數新增加3071人,其中多於1000人為外國人。
3.斯裏蘭卡的受襲僅次於印尼,受難者總人數為30957人,失蹤者人數為5637人。
4.印度的官方統計喪生10749人,失蹤人數5640人。
5.緬甸則有61人在海嘯中死亡;聯合國估測該國死亡人數為90人。
6.馬爾代夫有82人罹難,失蹤人數新增加26人。
7.馬來西亞有68人受難,大多數為檳榔嶼群眾;孟加拉國則有2人死亡。
……
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非常嚴重的。麵對如此巨大的災難,人類卻束手無策。目前可以做的隻能是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
海嘯在世界各地發威,一次又一次地襲擊著人類,使人類承受著它帶來的一切災難,人命的殞滅、家園的毀滅,這些在人類眼中視為最重要的東西,都在它輕而易舉的發作之下傾然倒下,最終留給人類的是狼藉的現實。當災難發生時,世界各國的政府、民間以及各個國際組織,都會不約而同地前來救助支援。這是目前人類麵對災難惟一的對付方式。
雖然每一場災難過後,受災國都會受到民間、各國和國際社會間的積極救援。就如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生的海嘯來說,當得知災情發生後,各國都采取了積極的援救,印尼總統蘇西洛立馬指示全國對災區實施救援,同時命令印尼軍方派出通信、工程和衛生兵對災區展開了援救。一場大災過後,往往會有各種疫情和疾病的暴發,這些預防雖然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防護,可那些被海嘯帶走的生命與財物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恢複的。
災難過後,所有的難民大都是海嘯災難的幸存者。許多人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傷情。在被海嘯吞噬家園後的惡劣環境下,不僅患者的病情難以得到有效治療,甚至很有可能會使沒有受傷的難民們感染某種疾病。對於這些,人類又能如何製止呢?救助工作相對於損失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1946年夏威夷發生海嘯後,美國就建立了海嘯預警係統。該係統可以監測到海底地質結構的變化,然後將數據傳送到預警中心。之後,又成立了國際太平洋海嘯組織,有22個國家加入了該組織。隨後前蘇聯、日本、美國阿拉斯與夏威夷也先後擁有了自己的海嘯預警係統。由於有了這些海嘯預警係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海嘯的災害。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很多問題都可以科學預防,可對於海嘯來說,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這是人類的悲哀。災難的時間也許極為短暫,但是就是在那以分秒計算的一瞬間,無數的生命因此而殞落,無數的家園被無情的摧毀。災難告誡我們在自然麵前應保持必要的謙卑與敬畏,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任意索取的對象或者一個可以“戰勝”的對手。
雖然我們可以上天入地,但人類並非上帝,在賴以生存的星球麵前,人類還是脆弱的,地球環境哪怕一點微小的突然變化,足以讓我們遭遇滅頂之災。人類是偉大的,但在災難的麵前,人類卻是渺小的,災難一旦形成,人類即使竭盡全力也難以阻擋。
海嘯過後,殘留的不僅是傷痛和狼籍,還留給人類深刻的反思……
在線小知識
海嘯隻是大自然懲罰人類的一種手段。倘若我們執迷不悟,繼續破壞大自然,那將會有更大、更多的災難……大自然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鍾,人類該為自己的明天考慮。
海 冰
海冰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亦包括進入海洋中的大陸冰川(冰山和冰島)、河冰及湖冰。
鹹水冰是固體冰和鹵水(包括一些鹽類結晶體)等組成的混合物,其鹽度比海水低2~10‰,物理性質(如密度、比熱、溶解熱,蒸發潛熱、熱傳導性及膨脹性)不同於淡水冰。
海冰的抗壓強度主要取決於海冰的鹽度、溫度和冰齡。通常新冰比老冰的抗壓強度大,低鹽度的海冰比高鹽度的海冰抗壓強度大,所以海冰不如淡水冰密度堅硬。
一般情況下,海冰堅固程度約為淡水冰的75%,人在5厘米厚的河冰上麵可以安全行走,而在海冰上麵安全行走則要有7厘米厚的冰。
當然,冰的溫度愈低,抗壓強度也愈大。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時期,為解救船隻,空軍曾在60厘米厚的堆積冰層上投放30公斤炸藥包,結果還沒有炸破冰層。
海冰的分類和分布
海冰其按形成和發展階段分為:初生冰、尼羅冰、餅冰、初期冰、一年冰和多年冰。
按運動狀態分為固定冰和浮(流)冰。固定冰與海岸、島嶼或海底凍結在一起,當潮位變化時,能隨之發生升降運動。多分布於沿岸或島嶼附近,其寬度可從海岸向外延伸數米至數百千米,海麵以上高於2米的固定冰稱為冰架;浮(流)冰自由漂浮於海麵,隨風、浪、海流而漂泊。
海水具有顯著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北半球冰界以3~4月最大(麵積約1100萬平方千米),8~9月最小(約700~800萬平方千米),流冰群主要繞洋盆邊緣流動,多為3~4米厚的多年冰。
南半球冰區以9月最大(麵積1880萬平方千米),3月最小(麵積約260萬平方千米),多為2~3米厚的“一冬冰”。
海冰對海洋水文要素的垂直分布、海水運動、海洋熱狀況及大洋底層水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對航運、建港也構成一定威脅。
我國渤海和黃海北部,每年冬季皆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且冰緣線與岸線平行;常年冰期約3~4個月,盛冰期固定冰寬200~2000米。冰厚:北部多為20~40厘米,南部10~30厘米,對航行及海洋資源開發影響不大。
“海冰惹的禍”
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塊和冰山,受風力和洋流作用而產生的運動,其推力與冰塊的大小和流速有關。
1971年冬,我國渤海灣新“海二並”平台觀測報告:一塊6000米見方,高度為1.5米的大冰塊,在流速不太大的情況下,其推力可達4000噸,足以推倒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建築物。
海冰對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壞力,除上述推壓力外,還有海冰脹壓力造成的破壞。
經計算,海冰溫度降低15℃時,1000米長的海冰就能膨脹出0.45米,這種脹壓力可以使冰中的船隻變形而受損;此外,還有冰的豎向力,當凍結在海上建築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豎向力,往往會造成建築物基礎的破壞。
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客輪撞擊冰山,遭到滅頂之災,是20世紀海冰造成的最大災難之一。
在線小知識
我國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期間,流冰摧毀了由15根錳鋼板製作的空心圓筒樁柱全鋼結構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另一個重500噸的“海一井”平台支座拉筋全部被海冰割斷。
洪 水
洪水,由暴雨、急驟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漲的水流現象,會淹沒堤岸灘塗,甚至漫堤泛濫成災。
當流域內發生暴雨或融雪產生徑流時,都依其遠近先後彙集於河道的出口斷麵處。當近處的徑流到達時,河水流量開始增加,水位相應上漲,這時稱洪水起漲。
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黃河和恒河下遊常泛濫成災,造成重大損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一些利益,如尼羅河洪水定期泛濫給下遊三角洲平原農田淤積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產。
洪水分類
雨洪水:在中低緯度地帶,洪水的發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麵積大,且有河網、湖泊和水庫的調蓄,不同場次的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彙集到幹流時,各支流的洪水過程往往相互疊加,組成曆時較長漲落較平緩的洪峰。小河的流域麵積和河網的調蓄能力較小,一次雨就形成一次漲落迅猛的洪峰。
山洪:山區溪溝,由於地麵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雨後產流、彙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
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連同水流下泄而形成。
融雪洪水:在高緯度嚴寒地區,冬季積雪較厚,春季氣溫大幅度升高時,積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冰淩洪水:中高緯度地區內,由較低緯度地區流向較高緯度地區的河流(河段),在冬春季節因上下遊封凍期的差異或解凍期差異,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壩而引起。
潰壩洪水:水庫失事時,存蓄的大量水體突然泄放,形成下遊河段的水流急劇增漲甚至漫槽成為立波向下遊推進的現象。冰川堵塞河道、壅高水位,然後突然潰決時,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土體坍滑堵塞河流,使上遊的水位急劇上漲,當堵塞壩體被水流衝開時,在下遊地區也形成這類洪水。
湖泊洪水:由於河湖水量交換或湖麵大風作用或兩者同時作用,可發生湖泊洪水。吞吐流湖泊,當入湖洪水遭遇和受江河洪水嚴重頂托時常產生湖泊水位劇漲,因盛行風的作用,引起湖水運動而產生風生流,有時可達5~6米,如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和休倫湖等。
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產生的海洋水體的長周期波動現象。海麵一次漲落過程中的最高位置稱高潮,最低位置稱低潮,相鄰高低潮間的水位差稱潮差。加拿大芬迪灣最大潮差達19.6米,中國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8.9米。
風潮:台風、溫帶氣旋、冷峰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係統引起的水麵異常升降現象。它和相伴的狂風巨浪可引起水位漲,又稱風潮增水。
海嘯: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巨浪。
洪水是指特大的徑流而言。這種徑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納而泛濫成災。根據洪水形成的水源和發生時間,一般可將洪水分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兩類。一般洪水:重現期小於10年;較大洪水重現期10~20年;大洪水重現期20~50年;特大洪水重現期超過50年。
洪水與災情
長江洪水:1998年汛期,長江上遊先後出現8次洪峰並與中下遊洪水遭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
洪水過程:6月12~27日,受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係暴發洪水,撫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後超過曆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係的資水、沅江和湘江也發生了洪水。兩湖洪水彙入長江,致使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漲,從6月24日起相繼超過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區移至長江上遊。7月2日宜昌出現第一次洪峰,流量為5.45萬立方米每秒。監利、武穴、九江等水文站水位於7月4日超過曆史最高水位。
7月18日宜昌出現第二次洪峰,流量為5.59萬立方米每秒。在此期間,由於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來水不大,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長江中遊地區再度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7月21~23日,湖北省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連降特大暴雨;
7月24日,洞庭湖水係的沅江和澧水發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門水文站洪峰流量1.99萬立方米每秒,為20世紀第二位大洪水。與此同時,鄱陽湖水係的信江、樂安河也發生大洪水;
7月24日宜昌出現第三次洪峰,流量為5.17立方米每秒,長江中下遊水位迅速回漲。7月26日之後,石首、監利、蓮花塘、螺山、城陵機、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過曆史最高水位。
8月份,長江中下遊及兩湖地區水位居高不下,長江上遊又接連出現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內,連續出現3次洪峰,致使中遊水位不斷升高。
8月7日宜昌出現第四次洪峰,流量為6.32萬立方米每秒。
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流量6.33萬立方米每秒,為1998年的最大洪峰。
這次洪峰在向中下遊推進過程中,與清江、洞庭湖以及漢江的洪水遭遇,中遊各水文站於8月中旬相繼達到最高水位。
幹流沙市、監利、蓮花塘、螺山等水文站洪峰水位分別為45.22米、38.31米、35.80米和34.95米,分別超過曆史實測量高水位0.55米、1.25米、0.79米和0.77米。
漢口水文站20日出現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為曆史實測記錄的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僅低0.30米。隨後宜昌出現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均小於第六次洪峰。
洪水量級
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是衡量洪水量級大小的主要指標。長江中下遊防洪特點是:城陵磯以上長江幹流河段防洪主要以洪峰流量控製;城陵磯以下河段由於有洞庭湖、鄱陽湖等通江湖泊的調節作用,防洪主要以洪量控製。
洪水量級的劃分:水文要素重現期小於5年的洪水,為小洪水;水文要素重現期大於等於5年,小於20年的洪水,為中等洪水;水文要素重現期為大於等於20年,小於50年的洪水,為大洪水。水文要素重現期大於50年的洪水,為特大洪水。
在線小知識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該書記載了4000多年前黃河的洪水。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間,在1092年有較大水災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