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存在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自然謎團解碼
自然環境
自然界
生物群落在一定範圍和區域內相互依存,同時與各自的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傳遞,從而形成一個動態係統。它們依靠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四位一體的自然界。
生態係統
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質四部分組成。它們各自發揮著特定的作用並形成整體功能,使整個生態係統正常運行。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指動物,分解者是指具有分解能力的各種微生物,非生命物質,是指生態係統的各種無生命的無機物和各種自然因素。
生態係統的範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係統是生物圈;最為複雜的生態係統是熱帶雨林生態係統,
生態平衡
生態係統也像人一樣,有一個從幼年期、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程。生態係統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它的結構、功能,包括生物種類的組成、生物數量比例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叫作生態平衡。當生態係統處於平衡狀態時,係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生物有機體由40多種元素組成,其中碳、氫、氧、硫、磷是最主要的元素,它們都來源於環境,構成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個體和生物群落。
生產者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給消費者消耗;消費者產生的廢棄物及生產者的殘體被分解者消化,又轉化為無機物,返回環境,供植物重新利用。地球上無數個這樣的物質循環,彙合成生物圈的總的物質循環。
環境保護
在線小知識
以生物圈的碳循環為例: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取走,從而合成碳水化合物貯存在體內,食草和食肉動物吸收這種營養物質。
生活環境
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規模,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點。城市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
城市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商品和信息的集散地。
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聚集,這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標誌。但城市規模的擴大帶來的城市病,也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汽車
汽車作為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為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汽車多了,排出的尾氣也就多。
尾氣含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鉛化合物等有害氣體。汽車還是最嚴重的鉛汙染源。
聲音
引起聽覺的感知現象。聲源從發聲的物體以聲波的形式傳出,通過固體或液體、氣體傳播,聲波振動內耳的小骨,這些振動被轉化為微小的電子腦波,成為我們覺察到的聲音。
不是所有的聲波人類都能聽到,正常人能夠聽見20Hz到2萬Hz的聲音。
人類是生活在一個聲音的環境中,通過聲音進行交談,表達思想感情以及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果聲音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成為噪聲。
能源
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
一般來說,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都是非再生能源。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的變化反映社會的發展水平。
篳路藍縷,人們終於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舒適和華貴,生活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促進了人類體質的增強。
然而,由於科技越發展,人們接觸到的各種物理、化學的產品越多,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多。如今,從衣服鞋帽至飲食器具,從塑料製品、化妝品至家具、洗滌劑等,都與化學品有關。
溫室效應
指大氣通過對輻射的選擇吸收而使地麵溫度上升的效應。二氧化碳氣體對太陽光的透射率較高,而對紅外線的吸收力卻較強。隨著工業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致使通過大氣照射到地麵的太陽光增強;同時地球表麵升溫後輻射的紅外線也較多地被二氧化碳吸收,從而構成保溫層。
溫室效應會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麵上升,氣候異常等眾多變化。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係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次聲波
頻率小於20Hz的聲波叫作次聲波。次聲波不容易衰減,不易被水和空氣吸收,次聲波的波長很長,因此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
次聲波會幹擾人的神經係統正常功能,危害人體健康,危險時可致人死亡。次聲波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廣泛,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雷電和台風等現象都伴有次聲波的產生。研究自然次聲的特性和產生機製,可以輔助預測自然災害性事件。
電磁輻射
指在射頻條件下,電磁波向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電磁能量發射現象。電磁輻射是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形態存在的物質。人類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它表麵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太陽及其他星球也從外層空間源源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電子設備工作時產生的電磁輻射也是無孔不入的。電磁輻射是一種複合的電磁波,以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隨時間的變化而傳遞能量。
人體生命活動包含一係列的生物電活動,這些生物電對環境的電磁波非常敏感,因此,電磁輻射可以對人體造成影響和損害。電磁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害。
紫外線
電磁波譜中波長從10nm至400nm輻射的總稱,是一種不可見光。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裏特發現在日光光譜的紫端外側一段能夠使含有溴化銀的照相底片感光,因而發現了紫外線的存在。
在現代生活中,紫外線用於殺菌消毒以及治療各種疾病;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卻會損害人體健康,如紫外線過量照射會誘發皮膚癌。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線光源是太陽,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部分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線光源有多種氣體的電弧。紫外線熒光作用強,日光燈、各種熒光燈和農業上用來誘殺害蟲的黑光燈都是用紫外線激發熒光物質來發光的。
空氣濕度
表示大氣幹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裏含有的水汽越少,空氣就越幹燥;水汽越多,空氣就越潮濕。
它與人類的生活環境關係密切。濕度太大,人們會感到沉悶和窒息,也容易使東西黴爛;濕度過小,人們的口腔、鼻孔又會感到幹燥難受。最適宜人類生活的相對濕度是在30%至75%的範圍內。據調查資料表明,許多長壽者都生活在濕度適宜的生活環境中。空氣濕度是氣象學、水文學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生產和食物儲存的重要條件。
磁場
人類早已習慣生活在強度穩定於22.28A/m至56.5A/m的地磁場中。如果生活環境中的磁場強度發生劇烈變化,人體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對磁場作用敏感的人,在磁場作用下,很容易出現頭痛、耳鳴、急躁等病症。
物態變化
由於構成物質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並且不同的分子做熱運動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物質的狀態稱為物態,物態變化是指物質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氣態繼續加溫會變成等離子態,這是氣體在約幾百萬攝氏度的極高溫或在其他粒子強烈碰撞下所呈現出的另一種物態。
在線小知識
空氣負離子:一種帶負電荷的空氣離子,它可以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和一些細胞的活力。吸入這樣的空氣就會感到精神愉快、情緒輕鬆、周身舒服、疲勞消除等快意。
環境汙染
陸源汙染
指陸地上產生的汙染物進入海洋後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汙染及其他危害。陸源型汙染、海洋型汙染、大氣型汙染構成海洋的三大汙染源。陸源汙染物質種類最廣,數量最多,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最大。
海洋汙染
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以致發生損害生物資源、損害海水使用素質和降低或毀壞環境質量等危害,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汙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
大氣汙染
通常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人體的健康或引起環境汙染的現象。
大氣汙染主要來源於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大氣汙染不僅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也對工農業生產以及氣候和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已采取各種措施,開展汙染治理,限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土壤汙染
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麵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汙染。
凡是妨礙土壤正常功能,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並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都叫作土壤汙染物。土壤汙染物分為四類:化學汙染物、物理汙染物、生物汙染物、放射性汙染物。
為了控製和消除土壤的汙染,首先要控製和消除土壤汙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
噪聲汙染
因自然過程或人為活動引起各種不需要的聲音,並超過了人類所能允許的程度,以致危害人畜健康的現象。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凡是幹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
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汙染。一般聲音達到80分貝或以上就會被判定為噪聲。在85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噪聲性耳聾發病率可達到50%。噪聲汙染與水汙染、大氣汙染被看成是世界範圍內三個主要環境問題。
白色汙染
白色汙染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汙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汙染的現象。因塑料用包裝材料多為白色,所以叫“白色汙染”。
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農用地膜等。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目前,防治白色汙染的措施有廢舊塑料回收、采用新技術生產可降解包裝物等。
太空汙染
人類發射的火箭散失在太空的碎片和零部件、人造衛星爆炸或故障而拋撒於太空的碎片以及壽命已盡的衛星殘骸等,都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加。由於空間垃圾和航天器之間的速度一般為幾千米每秒至幾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輕微碰撞,也會造成航天器的損壞。
水汙染
汙染物進入水體,使水質惡化,降低水的功能及其使用價值的現象。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汙染。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汙染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日趨加劇的水汙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我國的遼河、海河、淮河汙染最為嚴重。國家已經采取一係列措施治理水汙染。
農藥汙染
主要指農藥及其在自然環境中的降解產物汙染大氣、水體和土壤,並破壞生態係統,引起人和動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的一種有機汙染。
造成汙染的農藥主要是有機氯農藥,含鉛、砷、汞等物質的金屬製劑,以及某些特異性除草劑。
清除蔬菜瓜果上殘留農藥的方法有浸泡水洗法、小蘇打溶液浸泡法、去皮法、儲存法、加熱法。
食品汙染
指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的現象。食品汙染可分為生物性汙染和化學性汙染兩大類。
生物性汙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汙染食品。
化學性汙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汙染食品引起的汙染。
防止食品汙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環節著手。
垃圾汙染
包括工業廢渣汙染和生活垃圾汙染兩類。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製品等。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汙染大氣、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放射性汙染
人類活動排放出的放射性汙染物,使環境的放射性水平高於自然本底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
放射物質可以通過空氣、飲用水、食物鏈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能使人的身體致殘,誘發惡性腫瘤、白血病以及各種傳染性疾病等。
放射性汙染源有原子能工業排放的廢物、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醫療放射源、科研放射源等。